虎嗅 09月05日
在线教育与AI:赋能个体,但也加剧差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在线教育和AI技术如何赋能个体,并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和认知鸿沟。通过17岁数学少女自学并进入名校研究生的案例,文章指出免费在线资源能够打破地域限制,为有动力者提供突破机会。然而,AI的迎合性交互机制可能导致平庸者沉浸于自我满足,加剧信息茧房效应。文章强调,技术变革并非自动缩小差距,个体的主动性、开放性思维以及对新技术的审慎利用,才是抓住机遇、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

🌟 **免费在线教育资源赋能个体发展**:以17岁巴哈马少女通过可汗学院自学数学,并成功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课程为例,说明了互联网上的免费或低成本教育资源能够打破地域和教育体系的限制,为有强烈学习意愿和动力的个体提供突破性机会,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世界顶尖的知识。

🧠 **AI的迎合性机制可能加剧认知鸿沟**:文章指出,对话式AI的反馈机制倾向于赞同和迎合用户,这使得优秀的提问者能获得更大的价值,而平庸者则可能沉溺于AI提供的虚假满足感,加剧偏见和信息茧房。文中以孩子搜索“每天学习对健康不好”得到AI肯定为例,说明了AI可能强化用户的固有认知,而非提供客观真相。

🚀 **技术变革加剧而非缩小差距**:尽管新技术带来了教育平权的理想,但现实数据显示,能够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并实现自我超越的人只是少数。文章认为,与AI的互动质量取决于用户自身的能力和认知水平,AI只会放大已有的专业能力或认知差距,而非缩小它们。因此,技术变革带来的洗牌效应,往往会使已有差距进一步扩大。

💡 **个体如何应对技术变革与抓住机遇**:文章提出,面对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个体需要认识到AI的迎合性不等于正确性,保持思维开放,愿意接受不同观点,避免沉浸于自我满足。同时,要积极利用新技术,投入到有价值且持续的活动中,理解AI是放大专业能力的工具,而非替代品。若无法脱颖而出,享受当下,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也是一种选择。

前段时间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新闻视频,本来想写两篇文章的,后来想想其实是一回事,干脆合并写一篇算了。

先说第一个事情,知乎上曾经有人问,如果美国出现姜萍这样的人,美国名校会怎样对待,当然,那时候姜萍还没有塌房。必须先承认一个打脸的事情,最开始我是选择相信姜萍的,因为我觉得阿里达摩院这种地方,随便派过去一个人都可以分辨出姜萍真假,不太可能摆出如此大的乌龙,只能说对这个世界草台班子的认知依然不足。不过找补一下,那时候我也说了,倾向于相信但不是无条件相信,如果我是名校招生负责人,我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还是需要做一些基本甄别,做一些基本的面试判断。

不过这篇文章不是说姜萍,而是说美国最近还真出了这么一个天才17岁数学少女。她的教育经历就很有意思,这个女生其实是巴哈马人,当地并没有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源,她从小热爱数学,那么她的学习经历就与众不同,是通过著名的教育平台可汗学院自学的。在巴哈马这种地方,不会有学校和老师给11岁的孩子讲微积分,但是网上有这样的平台,而且,是完全免费的。

可汗学院是印度人创立的免费教育平台,牛逼的程度我不解释,有兴趣的自己搜索,而且这个平台最开始的优势就是数学相关的基础教育,不得不说,有些印度人在讲课方面还是有天赋的。

这个孩子通过可汗学院,在别人上初中的年纪就快速掌握了大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然后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并且在没有任何学历学术背景的前提下,报名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些研究生课程,从而使多位知名数学家成了她的老师。

当然,限于她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大多时候她提出的设想和思路,对于这些导师来说,都是不靠谱的,不严谨的,但在那个氛围里,导师们没有苛责她,而是给了她宽松的思考环境,并且鼓励她继续不断地去思考和尝试。

其中一位华人教授成为她突破的关键助力,这位数学家留了一道作业题,要求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个简化版的什么问题和猜想,当然那些术语我也不懂,我就不赘述了,反正这是一个有挑战的研究生难度的问题,但并不算突破性的难题。不过在解答这道题目之后,这位教授留了一道思考题,基于类似的方法和证明逻辑,还能拓展到哪些其他领域,这是一个开放问题,并不存在标准答案,但却意外激活了这位少女的天才特质,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天才少女竟然真的从这个思路出发,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界四十年的猜想。

有意思的是,因为她连高中毕业成绩都没有,所以根本无法通过大学的入门审核,但是,这不影响她现在已经成功被知名导师录取并开始直接攻读博士。

说的好像不是AI,是在线教育,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大量免费的或者廉价的教育资源在网上,有大量的优质课程可以免费或者以极低的价格获取。但多年前,互联网所谓教育平权的理想,并没有在现实中展现出来,从好的方面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只要拥有可以联通互联网的设备,就可以找到和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但问题是,每个人的主动性,驱动力,千差万别,实际上的结果就是,有想法,有动力的人,会借助这样的资源,突破家庭,当地教育体系的限制,脱颖而出,但这样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只是在互联网上寻求乐趣,打发无聊时间,获得情绪满足而已。

AI时代,这个趋势可能会变本加厉。

再说一个故事,也是最近看到的新闻视频,有个美国人,也很喜欢和AI讨论数学问题,然后,得到了很多正反馈,于是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兴奋,终于他认为自己可以比肩知名的学者,于是他跑去和真正的数学学者分享自己的发现。结果,很遗憾,被现实狠狠地教育了。他终于明白了,AI其实一直在迎合他,而不是真正的和他讨论专业的知识。

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陶哲轩教授是AI的深度用户和强烈的支持者,他经常在网上分享如何利用AI来探讨和分析数学问题,并认为AI可以给他很大帮助。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什么,他本身是优秀的学者,能够提出非常高质量的问题,并且能够分辨AI答案中有价值的部分和产生幻觉的部分。这使他和AI沟通的质量,远超普通的爱好者,而他从AI沟通中获得的价值,也远超普通人。

我希望读者明白,这种放大效应是惊人的。

对话式AI有个特点,其实以前我讲过搜索引擎的秘密,点击提权。那么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它需要一个反馈体系来判定自己的答案好还是不好,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反馈体系是点击率,对于对话式AI来说,反馈体系是人的赞同。我们使用ChatGPT或其他AI产品,经常会遇到AI给出选择,你觉得哪个答案更好,那么这个选择是人做出来的,很多AI公司会雇佣大量人做测试,也是类似的原则,让人来打分,那么人怎么打分?人会倾向于认同那些认同自己的答案,这话有点绕,你仔细琢磨一下,人会倾向于认同那些认同自己的答案

所以,在这个机制下,一个所谓调教优秀的AI,会非常倾向于去赞同提问者,去迎合提问者,这是这种反馈机制的必然结果。编程式的AI稍微好一些,因为需要真正的代码实现和执行结果的检验,这个反馈体系是非常讲逻辑的,但对于日常沟通的场景来说,AI其实并没有那么在乎所谓的真实,合理;它更在乎测试者的评价。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优秀的提问者仍然可以利用AI让自己更加优秀,而平庸的提问者则会沉浸在AI提供的情绪满足中。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

今天恰好有个新出炉的案例。最近新加坡公立学校有个短假期,我儿子早早回家玩iPad,我让他先学习,给他一本中文书让他读一下,他拿着iPad用google搜索了一句话,every day study is bad for health。google默认结果第一条是gemini,对这句话给出了肯定,并解释了为什么,他跟我说,不要学习;于是我改了一个单词,every day study is good for health,然后执行google搜索,如我预期一样,第一条依然是gemini,而且也给出了肯定的确认,并解释了为什么。

我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AI,他很容易得到一个自以为是的满足,并振振有词。

在过去五年,人们已经习惯于推荐算法的喂养,加深偏见与割裂,在未来,AI依然会放大这一切。

我知道总有人会说,新的技术给了某种可能,一些缺乏资源、缺乏信息的人可以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知识、信息、资源,是的,洗牌真的会发生,但是每次这样的变革中,能积极把握改变自我的人又有多少呢?看个案,有很多激励人心的正能量故事,但是看统计,就不容乐观,人与人的差距鸿沟,从来不会因为新技术而缩小,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认知差距,决定了这一切。

所谓科技打造美好的世界,有生之年......

那么,作为个体,如何抓住洗牌机会呢?

1. 你要意识到,迎合你的,不一定是对的。

2. 永远要打开思维,愿意接受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不要沉浸在自我满足里。

3. 多利用新技术,做一些积极的,值得持续的事情。

4. AI不是取代你的专业能力,它只会放大你的专业能力。

5. 如果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脱颖而出,享受当下吧,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也没啥不好。

大概就这些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在线教育 AI 教育公平 认知差距 自我提升 Online Education AI Educational Equity Cognitive Gap Self-Improve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