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04日
中国大模型赛道:清华系与阿里系的博弈与融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大模型赛道已从“百模大战”转向应用落地,竞争格局演变为以技术、人才、资本为纽带的“隐形门派”之争。其中,“清华系”(以智谱、月之暗面为代表)与“阿里系”(以阿里“通义”系出走创业者为代表)是两大新生力量。清华系源自学术,强调理论驱动创新,如智谱坚持GLM架构,月之暗面聚焦长文本能力;阿里系则源自商业巨头,强调场景驱动工程,注重模型部署、效率与产业适配。双方在技术路线、创业风格、人才网络及资源获取上均有显著差异,形成“理论派”与“实战派”的鲜明对比。尽管竞争激烈,但双方在生态中又存在竞合关系,如阿里对两大门派的投资,以及共同依赖的产业上游。未来的中国AI产业,有望诞生兼具双方优势的新一代企业。

💡 **学术根源与技术基因:** "清华系"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知识工程实验室(KEG)为起点,如智谱坚持GLM独特架构,月之暗面聚焦长文本能力,展现出“理论驱动创新”的特质,强调模型本质能力的提升。而"阿里系"创业者则出身于阿里达摩院等商业巨头,强调“场景驱动工程”,注重模型部署效率、产品化能力及产业适配,如贾扬青创办Lepton AI,漆远创立无限光年,擅长将AI技术应用于大规模商业场景。

🚀 **创业风格与人才网络:** "清华系"创始人多具学术背景,创业风格带理想主义色彩,侧重长期愿景和技术壁垒,人才网络围绕清华校友构建,形成“知识共同体”。"阿里系"创始人则多为经验丰富的商业领袖,风格务实且快速迭代,人才网络依托庞大高效的“阿里校友”生态,形成“战友联盟”。

💰 **资源获取与商业叙事:** "清华系"的融资常有国家级基金和大型产业资本支持,其叙事更宏大,强调技术自主和颠覆性潜力。"阿里系"创业者则擅长讲述清晰的商业逻辑和市场机会,其在阿里的履历即是最佳背书,吸引追求高确定性的财务投资者。

⚖️ **竞合关系与生态位战略:** "清华系"与"阿里系"既是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争夺顶尖人才、算力和企业服务市场,也是生态中的潜在盟友。阿里巴巴对两者同时投资,体现了高明的“生态位”战略,既巩固自身技术盘,又对冲创新风险,并将前沿技术纳入生态。双方也共同依赖上游产业资源,共同推动中国AI产业发展。

📈 **未来发展与融合趋势:** 中国大模型产业的未来,将是“清华系”的理论深度与“阿里系”的商业敏锐度相结合的产物。研究者需加速向产品经理和商业领袖转型,将技术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而实战派则需向上追溯,构建更深的技术护城河,避免同质化内卷。最终,可能诞生不再被简单标签定义的、更成熟复合型的新一代AI企业,回归“长期主义”与“系统能力”。

文 | 大模型之家

随着中国大模型赛道持续了一年有余的“百模大战”逐渐褪去其狂热的喧嚣,转而走向应用生态的落地,如今大模型战局不再是简单的巨头与创业公司的对垒,而是演化为以技术传承、人才网络和资本图谱为纽带的“隐形门派”之间的博弈。

在这张错综复杂的棋盘上,以智谱、月之暗面等企业为代表的“清华系”,和以阿里“通义”系出走创业者为代表的“阿里系”,正作为两股最强大的新生力量,遥相对峙,共同定义着国内AI产业的未来走向。

源起:象牙塔与巨舰,两种路径的遥相呼应

一个技术派别的形成,往往可追溯到其最初的“学术源头”或“产业根基”。

“清华系”的技术轨迹,起点显然位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知识工程实验室(KEG)。在人工智能不断演进的周期中,由唐杰教授领衔的这支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与预训练模型等领域。它更像是一群耐心的“思想播种者”,等待着技术之树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形成了典型的“学院派”科研传统。

智谱的诞生,便是这漫长学术序曲的必然延申。它几乎是KEG实验室的“嫡传弟子”,一个将数十年科研成果推向商业世界的载体。其公司主体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CEO张鹏同样是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他与唐杰教授一道,将实验室的技术积累转化为商业实体。

从智谱的GLM(General Language Model)架构选择上,便能清晰地看到其学术脉络——坚持走一条与主流GPT、BERT模型不尽相同的技术路线,这种差异化路径背后,是深植于学术基因中的方法论自信和技术信仰。可以说,智谱代表的是一种更偏理论驱动的路径,强调模型能力的本质提升,承载的是一种“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纯粹学术理想,其气质内敛而深沉。

而师出同门的月之暗面,则展现出“清华系”的另一种演化方式。其创始人杨植麟曾是Transformer-XL与XLNet等重要模型的核心作者,在清华之后赴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并在Google Brain积累了大量前沿工程经验。他与周昕宇、吴育昕等同样具备国际大厂背景的清华校友共同组建团队,使月之暗面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执行力。

这种跨越学术与产业、国内与国际的团队结构,使得月之暗面既拥有清华学派的理论深度,又熟悉硅谷式的创新节奏。其智能助手产品Kimi于2023年10月发布,最初支持约20万汉字上下文输入,随后在2024年3月开启200万字上下文功能的内测,以“无损长文本”能力一鸣惊人。

与“清华系”源自象牙塔的静水流深不同,“阿里系”的创业者们则是在商业巨舰的惊涛骇浪中淬炼成钢的“罗马军团”。

阿里自2017年设立达摩院起,即将AI视为战略性方向,以及再之后倾集团之力打造的“通义”系列大模型,本身就是阿里这家商业巨擘为了在AI时代捍卫并扩张其版图的战略性“功守道”。在这个过程中,阿里投入了外界难以想象的资源——海量的高质量数据、世界一流的算力集群以及最复杂的商业应用场景。

“通义”系列大模型的演进过程,体现了阿里AI战略的层层递进。2021年,阿里达摩院在自研大模型方面持续投入,先后推出了M6等多模态模型。在此基础上,2023年4月,阿里正式发布通义千问(Qwen)系列大模型,主打中文能力优化与大规模多轮对话,并持续迭代至Qwen-3版本,逐步开放0.6B-235B等多个参数量级,涵盖语言、代码和多模态领域。同时,阿里还将通义大模型产品化为企业API服务与通义千问App,通过钉钉、淘宝等业务场景内嵌,形成“模型+平台+业务”一体化战略闭环。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阿里试图构建一个既能自研底层技术,又能直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大模型生态。

从这艘“巨舰”上走出的创业者,天然携带者一种独特的“阿里烙印”。例如前阿里巴巴副总裁贾扬青,作为达摩院主导PAI平台和大模型策略的核心人物,他参与开源框架Caffe的早期建设,并推动阿里内部ODPS与ModelScope社区的落地。2023年辞职与阿里前端专家谢亚东联手创办Lepton I,专攻AI架构与GPU云服务,致力于打造高效云端推理解决方案。

另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无限光年的创始人漆远。他曾任蚂蚁集团的首席AI科学家、达摩院金融智能负责人,曾深度参与了阿里及蚂蚁的AI体系构建,对于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大规模金融场景有着第一手的经验。

对于他们而言,从阿里体系出走并非是割裂,而是一种自然的能力外溢。他们深知“技术最终需要为业务创造价值”,也了解如何在高并发场景中保持模型稳定运行,如何将AI能力与金融、电商、物流等产业系统深度耦合。这种出身为其赋予了不同于象牙塔的商业实战视角。

分野:技术谱系与创业罗盘的微妙偏航

如果说出身决定了气质,那么技术路线和创业风格的差异,则清晰地标示出两大门派在攀登AI高峰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登山路线。

在技术传承的基因上,“清华系”展现出明显的“理论驱动创新”特质。他们更愿意也更擅长从问题的本源出发,挑战甚至重构底层模型架构。

智谱的GLM系列模型如今已经迭代到GLM-4.5,并已经形成完整的模型生态。始终坚持其独特的模型结构探索,这是一种需要巨大研发勇气和深厚理论功底的尝试。

月之暗面聚焦于“长文本”这一技术单点,其产品Kimi智能助手看似是一个功能特性,实则指向了大模型能力的核心——记忆、推理与对复杂信息的深度理解。这背后是一种信念:只有在最核心的“智力”层面取得突破,商业应用的想象空间才能被真正打开。

相比之下,“阿里系”创业者的技术基因则更偏向“场景驱动工程”,往往围绕具体业务需求优化模型部署策略,强调模型推理成本、产品化效率及产业适配能力。技术能力不以参数规模为核心,而在于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擅长构建稳定、低延迟、高可靠的AI中台系统,同时迅速推进多模态融合,将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源数据整合进企业流程中。

这种基因差异,也直接投射到了创业风格与人才网络上。“清华系”的创始人多为教授、学者或明星研究员,他们的创业故事往往带有一丝理想主义色彩,更强调长期愿景和技术壁垒。人才网络,也自然而然地围绕着清华大学及其遍布全球的校友圈构建,这是一个以学术成就和技术信仰为纽带的“知识共同体”。

而“阿里系”的创始人,则更多是身经百战的将才,他们的风格更务实、更具狼性,对市场风向的变化极为敏感,决策与迭代速度极快。他们背后,是庞大而高效的“阿里校友”生态,这是一个以战功、信任和商业成功为核心价值的“战友联盟”。

在最为关键的资源获取上,两者也展现了不同的“道”与“术”。

“清华系”的叙事往往更宏大。智谱的融资名单中,国家级背景的基金和大型产业资本频频现身,这与其技术自主的定位和国家战略的期许高度契合。月之暗面则凭借其创始人的明星光环和技术的颠覆性潜力,吸引了包括红杉、小红书以及阿里在内的顶级VC和战略投资方,它的故事是“全球顶尖人才+改变世界的技术”。

“阿里系”创业者则更擅长讲述一个让资本市场信服的“商业故事”。他们无需过多解释自己是谁,因为他们在阿里的履历就是最好的背书。他们讲述的是“一个被验证过战斗力的团队,看到了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机会”,这种故事的商业逻辑清晰,回报预期明确,对追求高确定性的财务投资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竞合:棋盘上的对手,生态里的盟友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路径,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实用主义,哪一种“基因”更能适应中国大模型商业化“最后一公里”的残酷丛林?

在商业世界里,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清华系”与“阿里系”在明面上是棋盘上针锋相对的对手,但在暗流涌动的生态中,却又可能扮演着盟友的角色。

竞争方面,他们争夺的是同一批最顶尖的AI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同一批来自英伟达的宝贵GPU算力,更是同一个万亿级的企业级服务市场。当智谱发布其最新的模型时,对标的不仅是OpenAI,更是国内包括“通义”在内的所有对手。当月之暗面的Kimi凭借C端产品引爆市场时,所有试图在AIGC应用层分一杯羹的玩家都会感到压力。更深层次的竞争,在于对“下一代AI应用范式”的定义权之争。谁能率先找到大模型的“Killer App”,谁就能在未来的标准制定中占据主动。

然而,在竞争的另一面,是微妙而复杂的合作潜流。其中,作为产业巨头的阿里巴巴,通过其战略投资部门,同时投资了“清华系”的月之暗面与智谱。这一举动,将两大门派的关系拉入了一个极度复杂的“竞合”区间。

对于阿里而言,这是一种高明的“生态位”战略。一方面,通过自研“通义”系列,确保自身在核心技术上不掉队,巩固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外部最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对冲内部创新可能存在的盲点和风险,同时将最前沿的技术力量纳入自己的生态版图。

阿里既是“阿里系”创业者的“黄埔军校”,也是他们走出大门后最强大的竞争者;同时,它又是“清华系”新锐的金主爸爸和潜在的技术或商业合作伙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让给清华系”与“阿里系”的竞争,更像是对同一条价值链中不同节点的博弈与协同。

此外,整个中国AI产业的上游依赖仍高度集中,所有玩家都共存于一个更大的产业生态之中。他们都依赖上游的芯片供应商,都可能使用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平台作为算力底座。他们的竞争,客观上共同教育了市场,催熟了产业链,为整个中国AI基础设施的完善做出了贡献。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又是事实上的“盟友”,共同将中国AI的蛋糕做大。

越过山丘,谁将定义下一个“范式”?

“清华系”与“阿里系”的崛起,不仅揭示了当前AI产业的技术多元性,也反映出两种典型的中国式AI发展路径:由理生工、由工反理。

前者强调从原理出发,构建技术底座,以科学进展带动产业可能性;后者则在复杂工程中倒逼技术进化,在真实商业场景中寻求技术突破。两者路径并无高下之分,而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两者融合能力的比拼。

。清华系的研究者们必须加速向产品经理和商业领袖的角色转变,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市场看得懂、客户愿意付费的产品。而阿里系的将才们,则需要向上追溯,构建更深的技术护城河,避免在应用层的红海中陷入同质化内卷。

或许,这场“门派”之争的最终结局,并非是某一个门派一统江湖,而是催生出一批兼具“清华系”的理论深度和“阿里系”的商业敏锐度的新一代AI企业。它们将不再被简单的标签所定义,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复合的形态,去迎接全球化的竞争。

这不仅是两类创业路径的交锋,更是中国科技产业在越过喧嚣周期后,对“长期主义”与“系统能力”的集体回归。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模型 中国AI 清华系 阿里系 智谱AI 月之暗面 通义 技术竞争 商业模式 AI产业 LLM China AI Tsinghua System Alibaba System Zhipu AI Moonshot AI Tongyi Tech Competition Business Models AI Indust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