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04日
江户时代日本农业的勤勉革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江户时代日本农业发展独特,人力逐渐替代畜力,土地利用率和劳动投入量增加。农民通过粮种改良、肥料多施、农闲副业等方式提高产量,但耕地有限导致依赖人力。与西欧相比,日本耕地与人口比例较低,家畜养殖成本高,故选择人力密集型发展。这一勤勉革命使农民从身份束缚中解放,形成家庭经营模式,勤劳观念深入人心,为后续工业化奠定基础。

🌾江户时代日本农业发展并非依赖资本增加或畜力,而是通过增加人力投入提高产量,耕地有限促使农民更依赖勤奋劳动而非家畜。

🏡农民逐渐舍弃传统畜力工具(如犁),改用锹和锄头等人力工具,同时增加肥料施用以弥补除草劳动的增加,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特点。

🛠️为获取更多资金,农民在农闲从事副业,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完全依靠农民及其家庭劳动投入的增加,与中世农民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日本耕地与人口比例远低于西欧,无法大规模发展畜牧业,故选择人力替代畜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虽反近代但提高了个人生产率。

📖江户时代文学作品强调勤劳为美德,这种世俗化的勤奋观念通过家庭关系而非宗教传播,深入百姓心中并延续至今。

相比于英国,日本的情况可能更近似于欧洲大陆各国。

江户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并非依赖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资本的增加,而是依赖于代替家畜资本投入的人类劳动力的增加。当然,日本农民也并非没有尝试在尽量节约劳动力的情况下提高产量。比如在全国大范围内进行的粮种选取就是一大改良措施。

但从整体来看,农民的耕种逐渐舍弃了旧有的利用家畜生产力的犁等农业工具,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类肉体力量为动力的锹和锄头,肥料的多施则反映了除草工作的增加,此外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农民开始在农闲期从事副业。土地利用率的上升是靠农民自身和其家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实现的。与中世农民相比,江户时代农民尽管具体劳动时间无法实际测定,但必然是后者所投入的劳动时间更长、劳动量也更大。

江户时代的日本,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中的“日本桥”

英国最终出现了工业革命,但日本经历的并非是工业革命,而是可以命名为勤勉革命的社会变革。江户时代的农业发展中,人力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畜力,从经济发展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与我们通常认知相悖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否称为“发展”甚至还有待讨论,如果不看劳动的内容,显然这个时代的个人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也许这可以称为日本型的“发展”吧。

江户日本

为什么日本会产生这种反近代式的发展变化呢?如果以近代西欧历史为标准,这种变化是可以说是非近代式的。现代人大都居住在工业化社会中,但如果抛弃现代人的既有观点,那么江户时代日本的这种变化,可以说还是有一定的合理之处的。前工业化社会中农业生产量的扩大,如果要通过资本增加来实现,最终必定需要依靠家畜的大量使用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支撑这种生产技术变革的有两点,一是扩大通过畜力投入提高效益的经营方式的规模,二是扩大家畜养殖的空间和条件。英国以及西欧诸国在近代化发展初期,就拥有可以促进家畜利用的土地,以及其他可以进一步提高利用率的土地。在这个时期,英国的可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比值就远远超过了日本。

与此相反,日本在市场经济起步阶段,可耕地中就有相当多的部分已被开垦为耕地,为养殖家畜、栽种饲料寻找可用耕地的需求就同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的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耕地的面积在江户时代不断增加,到了幕末时期,可耕地已被基本开垦完毕,开始为人类用作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

从西川俊作和穰本洋哉两位学者对《防长风土注进案》进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家畜养殖意味着高额的支出,因此边际生产力并非依靠畜力而是依靠人力来提高的。因此,在考虑工业化应选择英国式发展道路还是日本式发展道路时,作为选择的关键,需要对工业化起始时期可耕地与人口之间比例的高低进行考察。

江户时代《和汉三才图会》的农民形象

当然,日本农业是以灌溉农耕特别是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不能忽视其节约土地的特点。但在耕地面积扩大和牧区面积扩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时实现土地利用频次增长和资本投入增加的农业发展形式。而江户时代农业技术的变化,却明显表现出土地利用率增加和劳动力投入量增加的特点。要说明其原因,考察可耕地与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是关键。

日本在江户时代经历的以上所述的勤勉革命,其历史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民在革命过程中必须付出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可以说这是将中世纪农业劳动中较高的身份隶属性中解放出来的代价。江户时代家庭式经营的普遍化代表着家庭成为掌握经营活动主导权的单位。

当然在农忙期还存在农民集体劳动的现象,也有农民共同使用水利、林牧业资源的情况,但从耕耘至收获的农业基本过程中,多数农民还是自主开展活动的。通常所说的小农自立现象,也并非仅指农民从其隶属身份中被解放出来,也意味着在农业经营过程中农民独立负责的体制的形成。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靠勤奋劳动来发展和维持的。

第二,通过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江户时代的农民开始感受到勤劳的意义。江户时代之前,应该不存在这种对于百姓日常劳动的定义。至少通过现存的史料无法看出,在江户时代之前,劳动就被赋予了勤勉的特点。

古代日本,识文解字的大多是上流阶层,因此史料文献更应该显示出远离日常劳动,甚至是避世生活的倾向。进入江户时代后,文学作品都将勤劳作为第一美德,到江户时代后半期,勤劳为美德、懒惰为恶习的观念已经深入百姓心中。在江户时代后半期出版的书籍中也多能读到这种观点。

第三,这种勤劳的品质,如同西欧的新教一样,不具有宗教性特征,也不通过教会这样的机构进行传播,而是通过世俗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为渠道进行传承。因此所谓的勤劳品质,完全不同于江户时代对日本人产生影响的新教教义,其完全没有通过宗教媒介进行传播的必要。

第四,江户时代农民的高强度劳动,绝不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农民有望通过这样的劳动逐步提高生活水准。目前虽然没有充足的研究结果,但通常认为江户时代农民的生活,在衣食住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知识水平和娱乐活动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大众文化已经得到了开拓和发展。问题在于,这样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勤奋劳作得来的。这说明农民对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有着很强烈的欲望。

江户时代丰富的娱乐生活:宽永时期的赏花活动

第五,江户时代人民的这种勤劳品质,对于日本工业化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日本正式开始工业化发展的时代,除了煤炭,日本基本还没有其他可供利用的天然资源。对于政府和领导者来说,珍惜农民勤劳的品质,并在工业化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对其善加利用,则可以平稳地度过相对脆弱的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可以说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国民勤劳努力的品质。

最后,一国国民是否勤劳,仅用超越历史进程的“国民性”是无法证明的。国民品质最终还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日本人勤劳的品质也是十七世纪以后直到现在仅数百年间形成的。即便在将来日本人未必就能保持这种勤劳的品质。但和西欧诸国比较起来,日本人“过劳”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这是经历了“勤勉革命”的国家在没有丧失勤劳品质时就进行了“工业革命”的结果。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江户时代 勤勉革命 日本农业 人力替代畜力 经济发展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