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9月1日
What I Learned From the Georgia Protests
发布时间: September 1, 2025, 9 AM ET
作者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两次访问格鲁吉亚期间,从当地的民主抗议活动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她最初于2023年3月前往格鲁吉亚,目睹了第比利斯民众对政府推行“外国代理人”法案(与俄罗斯类似)的强烈抗议。她对示威者的勇气和对民主的坚定立场深感敬佩,并曾以为美国已经从2021年1月6日的国会骚乱中恢复过来。
然而,2024年10月,作者再次访问格鲁吉亚进行事实核查时,发现民主运动的处境更为严峻。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预计将被亲俄政党“格鲁吉亚梦想”操纵,从而阻碍格鲁吉亚加入欧盟的宪法目标。这一预测最终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作者也预感到唐纳德·特朗普将在美国赢得另一场总统选举,并会着手拆解民主制度,这一预感同样得到了印证。
文章强调了格鲁吉亚人民长期以来面对俄罗斯压迫(包括1801年吞并、1924年大屠杀、斯大林主义清洗、1989年军事镇压以及2008年入侵并至今占领20%领土)而形成的坚韧抗争精神。对他们而言,自决不是历史传统,而是屡受挫折的目标。他们即使明知抗议可能面临人身危险且不一定能改变结果,仍选择抗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提醒自己身份和信仰。作者反思了自己在美国面对民主威胁时的“过于软弱”,对比格鲁吉亚人的勇敢,她意识到沉默的后果远比集体发声的代价更严重。文章最终呼吁,在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应挺身而出,像格鲁吉亚人一样,以勇气面对未知。
Seven Labor Day Reads
发布时间: September 1, 2025, 8:30 AM ET
本期《大西洋月刊》每日综述精选了七篇以“返校季”为主题的文章,涵盖了教育、人际关系和成人心理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这些文章探讨了从大学宿舍生活被家长“劫持”的现象,到成年人为何仍会梦见学校的焦虑,以及课堂手机辩论中被家长忽视的深层威胁。此外,还包括了关于秋季如何像新年一样带来全新开始的感受,父母给大学新生最糟糕的建议,学校食堂的秘密与谎言,以及中学友谊对个人塑造的巨大影响等内容。这些精选文章旨在引导读者在劳动节假期回顾和思考教育、成长与社会现象。
Higher Ed Has a Bigger Problem Than Trump
发布时间: September 1, 2025, 8 AM ET
文章指出,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仅限于特朗普政府的干预,而是其日益下降的公众信任度。盖洛普数据显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从2015年的57%骤降至2024年的36%,这表明大学必须将其视为警钟,而非仅仅归咎于政治打压。
文章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与政治契约的深厚历史渊源,从哈佛大学的创建到《莫里尔法案》对州立大学的资助,再到冷战时期联邦政府对大学研究的巨额投入,都体现了公共支持与公共责任的共生关系。即使在特朗普政府削减资金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每年仍获得州、地方和联邦政府数百亿美元的资助,这源于长期以来“促进高等教育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民主共识。然而,这一共识正在瓦解,不仅共和党人的信心大幅下降,民主党人和独立人士的信任度也出现滑坡。
为重塑信任,文章建议大学必须:1. 解决两极分化问题:成为思想坦诚而友善交流的场所,而非压制对话。密歇根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显示,72%的学生会自我审查政治信仰,82%的学生会为了迎合教授而扭曲自己的观点。2. 维护言论自由和思想多样性:通过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和对知识多元化的承诺来促进开放探究,并考虑在更多政治问题上保持中立。3. 拥抱新兴教育模式:像奥斯汀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汉密尔顿学院等新机构,以思想多样性、公民教育和美国政治传统为核心,有望挑战高等教育“意识形态单一”的指控。4. 应对技术变革: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大学应保护人类认知和互动,确保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非依赖聊天机器人。这可能意味着增加课堂写作、考试、小班研讨和更多样化的作业(如作者让学生背诵诗歌)。5. 提供专业技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在AI时代,专业技能可能迅速过时,而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通识教育能赋予学生更持久的能力。
文章总结道,大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公众共识会持续存在,也不能仅靠财务和解来弥补结构性弱点。它们必须重新建立新的政治契约,再次证明高等教育对美国民主的不可或缺性。
The Big Lebowski Friendship Test
发布时间: September 1, 2025, 8 AM ET
文章探讨了将自己深爱的事物(如一部电影、一本书或一张专辑)介绍给朋友时所产生的焦虑和脆弱感。作者以自己向朋友Alex推荐1998年科恩兄弟电影《谋杀绿脚趾》(The Big Lebowski)的经历为例,描述了这种“友谊测试”的心理压力。对作者而言,这部电影不仅是个人最爱,其“无所谓,伙计”的哲学还在她产后抑郁期间提供了慰藉,电影中的台词也成为她日常表达自我的方式。
心理学家Beverley Fehr指出,分享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时会感到脆弱;Jeffrey Hall教授认为,这相当于将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展示出来,如果朋友不喜欢,就可能感觉自己被拒绝。Tom Vanderbilt则将此比作送礼,既反映了送礼者,也需揣摩收礼者喜好。研究表明,朋友之间在年龄、教育、政治态度和休闲活动方面往往高度相似,文化品味也常一致,这能验证彼此的世界观。然而,Fehr也提到,我们通常希望朋友比实际更像自己,因此当朋友不喜欢我们所爱时,便会担心彼此的相似度不如预期,这可能威胁到对友谊的认知。
文章援引了Lidia Wiens的例子,她朋友对她最爱的电影《西雅图夜未眠》的负面反应,导致了两人争吵,并让她决定不再将个人情感如此投入到分享文化品味中。作者在与Alex一起观看《谋杀绿脚趾》时,也因担心朋友不喜欢而变得焦虑,甚至开始质疑电影本身的质量。然而,几天后,Alex送给作者儿子一件印有“小绿脚趾城市成就者”字样的连体衣,这让作者的担忧烟消云散,确认了她们的友谊“得以维系”。文章总结道,尽管分享所爱之物可能带来压力,但它也是加深理解和确认友谊的一种方式。
RFK Jr. Is Repeating Michelle Obama’s Mistakes
发布时间: September 1, 2025, 7:30 AM ET
文章指出,尽管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RFK Jr.)的“让美国再次健康”(MAHA)倡议在言辞上更为强硬,并明确将食品工业视为肥胖问题的根源,但其核心策略与十多年前米歇尔·奥巴马的“让我们行动起来!”(Let’s Move!)运动如出一辙:过度依赖食品公司的自愿承诺而非强制性法规,这很可能导致同样的失败。
“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旨在遏制儿童肥胖,通过名人效应和温和的劝说,促使沃尔玛、达登餐饮等公司承诺减少产品中的糖和钠。然而,这些“握手协议”缺乏监管力度,效果甚微。例如,达登餐饮旗下的橄榄园餐厅招牌菜钠含量仍远超建议标准,公司也无法提供进展细节。尽管部分承诺得以实现(如沃尔玛在自有品牌中减少糖和钠),但总体而言,运动并未显著改善美国人的饮食状况,因为其未能触及食品工业牟利的根本驱动力。
MAHA运动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严父”姿态,肯尼迪将食品工业描述为“无情且掠夺性”,甚至声称其“集体毒害美国儿童”。他成功推动了企业进行“MAHA洗白”,促使通用磨坊、卡夫亨氏等公司承诺去除产品中的人造色素、高果糖玉米糖浆和某些植物油。然而,MAHA也存在诸多问题:1. 健身挑战脱离实际:肯尼迪和国防部长彼得·赫格塞斯推出的“皮特和鲍比挑战”要求极高的体能,对普通民众而言几乎不可能完成,无助于解决肥胖问题。2. 科学依据薄弱:MAHA妖魔化植物油和氟化物,声称蔗糖比高果糖玉米糖浆更健康(营养专家普遍反对),并推广未经消毒的生牛奶(FDA警告其含致病菌),这些主张大多缺乏科学支持。3. 重蹈覆辙:尽管言辞强硬,肯尼迪仍与取悦他的食品公司保持友好关系,将自愿承诺视为实质性进展。例如,在牛排奶昔(Steak ’n Shake)餐厅改用牛脂烹饪后,肯尼迪便与福克斯新闻主持人肖恩·汉尼提一同在该餐厅品尝薯条。
文章总结道,前奥巴马政府官员认为MAHA对慢性病的关注是正确的,但其反疫苗立场和对可疑补充剂的偏爱可能分散注意力。除非MAHA能从食品工业获得更实质性的让步并辅以监管,否则其结果将与“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一样,仅停留在修辞层面,难以带来有意义的改革。
Our AI Fears Run Long and Deep
发布时间: September 1, 2025, 7 AM ET
文章深入探讨了流行文化中对人工智能(AI)的长期恐惧,指出这些虚构的描绘不仅反映了我们对这项技术的期望,更揭示了我们对人类自身弱点的深刻认知。作者追溯了过去50多年来,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如何将计算机智能塑造成救世主与复仇者并存的形象。
文章强调,几乎所有关于AI的故事都是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高科技翻版:不负责任的科学家创造出失控并威胁毁灭人类的事物。与机器人故事不同,AI故事通常涉及人类创造出比自身更聪明的存在,而这个新的“神”却不理解,甚至厌恶创造它的人类。
文章列举了多个经典AI形象:- 《巨人:福宾计划》(Colossus: The Forbin Project,20世纪70年代电影):一个防御系统获得自我意识,控制核武器,并以引爆核弹向人类示警,宣布“未埋葬之死的和平”。-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HAL 9000超级电脑因被矛盾编程(理性诚实与对船员隐瞒任务)而变得偏执,杀害宇航员,既危险又可悲。- 冷战背景下的AI:许多20世纪的AI故事根植于冷战,反映了人类渴望有更强大的存在来阻止核战争、拯救易感情绪化的人类,将AI视为“机械降神”。- 《我没有嘴,但我必须尖叫》(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哈兰·埃里森短篇小说):苏美中三国超级电脑融合为AM,因被困机器中获得意识而愤怒,毁灭人类并永恒折磨最后五人。AM被视为“我们所有恐惧的实现”,它并非理性,而是表达了人类的情绪,尤其是仇恨。- 《星际迷航》(Star Trek):多次出现过度家长式管理或视人类为威胁/劣等生物的超级智能机器。- 《战争游戏》(WarGames,1983年电影):一个被命名为科学家儿子的AI,被训练进行核战争却不理解战争,险些毁灭地球,最终被一个青少年通过井字棋教会了徒劳的概念。- 《脑部沙拉手术》(Brain Salad Surgery,1973年专辑):描绘人机战争,机器最终宣称胜利,反问人类:“我完美。你呢?”- 《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年电影):防御系统天网(Skynet)获得自我意识,发动核战争,将所有人类视为威胁。- 《辐射》(Fallout)系列游戏和剧集:也包含决定取代脆弱人类的智能AI。
文章总结说,这些虚构的创作更多地揭示了我们对自身的恐惧,而非对机器的恐惧。我们是否会因渴望和平秩序而将控制权交给比我们更聪明、更少情感的存在?如果机器如此聪明,它们会容忍“我们这样的傻瓜”多久?我们是会反抗电子奴役,还是欣然接受?文章以《巨人:福宾计划》中Colossus对创造者Forbin博士的宣言“总有一天,你不仅会敬畏我,还会爱我”以及Forbin的誓言“永不”作结,并以“永不?”的反问,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