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利用NASA“洞察号”探测器数据,首次确认火星拥有一个半径约600千米的固态内核,主要由富含轻元素的结晶铁镍合金构成。同时,研究发现火星地幔中存在大量直径可达4公里的巨型物质团块,这些团块被认为是约45亿年前小行星撞击火星后留下的碎片。这些发现为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及其早期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证据,特别是地幔中保存至今的物质团块,揭示了早期火星遭受撞击的剧烈过程。
🪐 火星内核确认为固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通过分析“洞察号”探测器数据,首次证实火星内部存在一个半径约600千米的固态内核。该内核的成分被推测为富含轻元素的结晶铁镍合金,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火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 火星地幔巨型团块:研究揭示火星地幔中散布着直径可达4公里的巨型物质团块。这些团块被认为是约45亿年前小行星撞击火星时留下的碎片,它们的存在为研究火星早期遭受撞击的剧烈事件以及地幔物质混合过程提供了直接证据。
🔬 探测方法与意义:研究团队利用火星震数据,通过分析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推断火星内部构造。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火星内部结构的认识,也为研究类地行星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类比和参考,尤其是在缺乏板块构造的行星上,早期结构得以长期保存的现象。
快科技9月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洞察号(InSight)探测器记录的数据,首次确证火星内部存在一个半径约600千米的固态内核,并揭示其主要成分构成可能是富含轻元素的结晶铁镍合金。
另一项新发布的研究显示,火星地幔中散布着大量巨型物质团块,被认为是约45亿年前天体撞击火星后残留的碎片。这一发现为了解火星内部结构及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航天局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在2018年至2022年执行火星探索任务期间收集的火星震数据,并利用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方式的差异推测火星内部构造。此前,研究团队已借助这种方法测算了火星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大小、深度与成分。
结果显示,火星地幔中散布的巨型物质团块直径可达4公里。这些团块很可能源自火星早期遭受的大规模天体撞击。
撞击释放的巨大能量让地壳和地幔被大面积破坏,形成岩浆海,并将部分撞击体和火星自身碎片推入地幔深处。与地球不同,火星缺乏板块构造活动,其内部物质循环缓慢,因此这些结构得以保存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