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09月04日
火星探测新发现:揭示火星内核分层结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与国外学者合作,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研究聚焦于火星内部结构探索,利用火震阵列分析方法,成功提取了穿过火星核的关键震相数据。研究发现火星核具有分层结构,外层为液态,深部存在一个波速更高的固态内核。这是首次在火星上识别出“固态内核标志”震相信号,为火星存在固态内核提供了直接证据。测得火星固态内核半径约600公里,占火星半径的五分之一,其内外核结构比例与地球高度相似,突破性证实了火星与地球相似的核幔分异结构。

🪐 **火星内核结构新发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火震阵列分析方法,成功揭示了火星内核的分层结构。研究证实火星的外层为液态核,而其内部更深处存在一个波速更高的固态内核,这是对火星内部结构理解的重大突破。

📈 **固态内核的直接证据:** 该研究首次在火星上识别出了被视为“固态内核标志”的震相信号,为火星拥有固态内核提供了迄今为止最直接、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这一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火星内部结构探测的难题。

📏 **内核尺寸与地球对比:** 团队测定了火星固态内核的半径约为600公里,约占火星整体半径的五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若将火星按比例放大至地球大小,其内外核结构比例与地球惊人地相似,表明两者在行星演化早期可能经历了相似的内部分异过程。

🌍 **证实类地行星的相似性:** 这一研究成果突破性地证实了火星与地球在核幔分异结构上的相似性,加深了我们对类地行星形成与演化的理解。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中确认固态内核的存在,为行星科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3日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线上发表。火星作为太阳系内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类地行星,一直是行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深空探测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对行星深部结构的探测向来充满挑战。

以地球为例,科学家直到1936年才通过地震波首次推测内核的存在,而彻底确认固态内核存在竟耗时近半个世纪,至20世纪80年代才完成。

相比之下,对火星内部结构的探索难度更大,2018年人类才首次获得火星震直接观测数据。尽管截至目前已记录上千次火震数据,但信号微弱和噪声干扰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对火星深部结构的研究。

为突破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火震阵列分析方法,对23个信噪比较高的火震事件数据展开深入分析,成功提取出穿过火星核的关键震相。

研究发现,火星核具有分层结构:外层为液态核,而更深部则存在一个波速更高的固态内核。

在进一步分析中,研究团队首次在火星上识别出被视为“固态内核标志”的震相信号。这一发现为火星存在固态内核提供了直接证据。

结合不同火核震相,团队测得火星固态内核半径约600公里,占火星半径的1/5。若将火星按比例放大至地球大小,其内外核结构比例与地球高度接近。

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突破性地证实了火星与地球相似的核幔分异结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火星 行星科学 内核 固态内核 地震波 Mars Planetary Science Core Solid Inner Core Seismic Wav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