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河南信阳师范大学明德书院一位年轻的女辅导员冒着酷暑家访被当做佳话上了媒体报道。自7月下旬以来,这位辅导员自驾走访了洛阳市三县三区(伊川县、宜阳县、嵩县、伊滨区、偃师区、西工区)的学生家,行程一千余公里,其中不少地方位于乡村。家访中,她把经济困难家庭和单亲家庭列为走访的重点,理由是这些家庭的孩子需要被“温柔地看见”。她认为,许多孩子自尊心强,不愿在学校主动求助,家访正是打开心扉、精准关怀的好办法。每到一家,她除了带上牛奶、米面油等,还会带上“专属家访装备”:学生成绩分析表、资助政策明白卡、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等。
看了一下她所到之处,不少是笔者年轻时在河南洛阳期间去过的地方。其间一些山区,山道崎岖,跋涉不易,我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多年来,饶道路状况改善,想来也是艰辛异常。事实上,这位辅导员的家人也对她的行程很是担心,不仅哥哥提前带着她这个“新手”司机练习走了一段山路,妈妈更是坐上副驾全程陪行了8站家访。
单纯从“千里之行”的本义上来说,确实让人惊叹。如果不是怀有对学生无私的爱,如果不是对自己的职责高度负责,她不可能做得到。假如用于家访的物资也是自费购得,那这份情怀更显亮色。
不过,当这场奔波被冠以“家访”之名后,我们需要从更理性、更宽广的层面来剖析大学家访的问题。
事实上,该辅导员的家访面临争议。在这位辅导员看来,家访敲开的不只是学生的家门,更是“心门”。而她所家访的学生也被辅导员的家访感动了,甚至有不少学生一改以往的抵触,主动“求家访”。但也有人说这位辅导员是“没苦硬吃”。
我更想直言不讳:好意心领了,假如我的孩子上大学期间也要被家访,我肯定反对。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所居相隔甚远,真有什么想问的,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可以,没必要费这个力;另一方面,师生关系的背后更是“社会人”的关系,可以联络,但不必面面俱到地“连接”彼此。作为成年人,彼此留有边界,更显得体。
“千里家访”的背景,是一些大学以组织家访为乐事。例如,某大学不仅推行教师家访学生,还让学生家访教师,以示“双向互动”。某大学更是梳理了“15年来坚持以家访活动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经验。
由此,大学教师的自发式家访也就带有一种“同行者众”的氛围。可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大声建议,大学应慎搞家访。理由很简单,大学生是成年人,不是小学生了。再按管教小孩子的那一套管教大学生,未免不合时宜,给人带来时空错乱的感觉。
把成年人像小孩子那样管教起来,问过大学生们的意见了吗?
不可否认,家访在中小学阶段是有意义有作用的。因为在法律上,中小学生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家长是他们的监护人。从教育的角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需要家校配合。老师家访,可以加强对学生家庭的了解,增强与家长的沟通连接,有助于共同教育好孩子。好的教师善于通过家访,将顽劣、失学的孩子重新带入正轨,也是我曾亲见的事实。少年时代,我曾由期许家访变为抱怨:我的老师从未登过我在乡村家中的门。有的教师喜好去学习尖子、城里孩子的家里做交流,曾让我心有失落。由此可见,公平的、充满爱意的家访,确曾不可或缺。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一些形式主义家访给家长带来了不小的烦恼。2025年2月,媒体报道过,寒假结束前,沪上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登上微博热搜。可见,即使是中小学家访,其固有的入户家访形式也面临变革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照搬毫无创新的家访制,更显脱节和唐突。
一些大学热衷推行家访制,当然有着良善的初衷。但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已经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再是家长的附庸。毫无疑问,家长当然还是会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家长也希望大学“加强管理”,使得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脱离教师的视线。
但大学通过家访来管理大学生,体现的仍然是“大学中小学化”的那一套。
如今,大学生请假需要和家长报备、家长被拉入大学家长群、向家长邮寄大学生考试成绩等现象比比皆是。此外,一些高校在长假或寒暑假前,严禁以班级、学院名义组织外出旅游。有的学校连大学生能不能装床帘、床帘颜色要不要统一,都要管起来,事无巨细、激起怨言。
客观上说,一些学生进了大学校园后,有“放飞自我”“马放南山”的迹象,而一些舆情事件特别是恶性事件的发生,也令大学压力加大,转而对“封闭式”管理、“高压式”管理、扁平化管理抱有执念。
然而,管理意识上的简单化,不仅反映出一些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上的落后和粗疏,也反映出一些高校对观念多元化的大学生缺乏信任和耐心。尽管包括家访在内的一些教育管理方式看上去是柔和的、开放的,但依然未脱离让大学生巨婴化的窠臼。甚至,一些打着“为你好”旗号的做法,也不无规训之意。
大学生绝不是大学的“附庸”,而是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大学生更需要的是独立自主的权利和空间。对他们来说,风险和机遇共存的事物,更值得他们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这样才能尽快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所以,与其不放手,不如早放手。
开放和包容,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尊重学生”,什么时候都不过时、都不可或缺。而尊重和相信自己的学生,不妨从取消家访开始。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