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9月02日
顺丰控股财报披露后股价下跌,分析其原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顺丰控股发布半年报,营收与利润均实现增长,并宣布中期分红,但股价不升反跌,A股和H股均出现大幅下跌。分析认为,尽管财报数据亮眼,但市场更关注价格战的缓和程度、盈利质量以及持股计划可能带来的长期费用和抛压。行业整体面临单票价格下行压力,尽管监管层面释放“反内卷”信号,但竞争格局依然激烈。顺丰的“第二曲线”业务虽在修复,但尚未完全抵消整体利润波动。与其他快递公司相比,顺丰表现相对较好,但价格战的底色和未来费用摊销是影响其估值和市场预期的关键因素。

📊 **营收利润双增长,股价却逆势下跌:** 顺丰控股上半年实现营收1469亿元,同比增长9.3%;总件量78.5亿票,同比增长25.7%。然而,毛利率同比下行0.6个百分点至13.2%,显示出价格战对利润的侵蚀。市场对财报的反应,更多是基于对行业趋势和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而非仅看当期数字。

📦 **行业“卷价”与顺丰的“相对好”:** 尽管监管层面和部分区域尝试提高快递底价以“反内卷”,但整体行业单票价格仍在下行。顺丰凭借其网络密度和高时效产品,在件量增速和产品结构上优于行业平均,其供应链与国际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也在修复。但这种“相对好”并未能完全抵消行业价格战的压力,其毛利率也受到均价拖累。

💡 **持股计划的“双重打击”:** 与财报同步推出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包括控股股东赠与股份和未来虚拟股权授予,虽然旨在激励员工,但其长期费用摊销(预计2025年摊销费用约4.25亿元)和潜在的解禁供给,叠加较低的业绩考核门槛(仅要求净利润增长为正),对市场短期预期造成了较大冲击,引发了对未来利润质量和弹性的担忧。

📉 **估值溢价与现实的摩擦:** 顺丰作为行业“优等生”,长期享有估值溢价,但当价格战仍是行业底色、利润质量受非经常性因素影响、未来费用摊销已成定局时,其溢价幅度与现实发生了摩擦。即使“超预期不够”,也可能触发“杀估值”效应,市场会更关注其核心竞争力和盈利的可持续性。

8月29日,顺丰控股财报刚落地,股价即上演“高处不胜寒”:A股收跌7.91%,H股大跌11.62%,带着板块一同走弱。表面看,顺丰营收、利润“双增”,并宣布中期分红,按理说不该出现“利好出尽”的尴尬走势。

可资本市场比财报更敏感的是趋势和结构——价格战是否真的缓和?盈利质量有没有水分?持股计划意味着什么样的长期费用与抛压?这些问题,比一季的漂亮数字更让投资者耿耿于怀。

从大的行业背景看,快递行业监管层面高频释放“反内卷”信号、广东等“产粮区”快递底价上调、电商件价格体系松动,但行业单票价格仍在下行,涨价与“卷价”的拉扯进入新阶段,这是也是顺丰这个行业“好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01

顺丰半年报,相对好、绝对难

顺丰这份半年报的“好”,体现在量级与网络效率的延续性;“不够好”,则埋在价格与利润质量的缝隙里。

上半年营业收入1469亿元,同比增长9.3%;总件量78.5亿票,同比增长25.7%——量的增长远快于收入的增长,这已经提示了价格的真实压力。毛利额191亿元,同比仅增长4.1%,毛利率13.2%,同比下行0.6个百分点,价格战的刻痕清楚可见。

分部看,速运及大件收入1093亿元(+10.4%),供应链与国际收入342亿元(+9.7%),速运及大件上半年净利约53.85亿元(+12.3%),同城即时配送净利约1.37亿元(+120%),而供应链及国际仍亏约3.0亿元;若剔除泰国KEX亏损4.3亿元及并购KLN融资利息2.9亿元,可比口径净利约4.3亿元,同比+178%——这说明“第二曲线”正在修复,但在报表层面仍未完全托底整体利润波动。

看看其他竞争对手,圆通上半年营收358.83亿元、归母净利18.31亿元;件量148.6亿,市占率提升,但单票收入同比下降约6.6%,单票毛利也承压,二季度继续走“量增价跌”的老路。申通上半年收入约250亿元、归母净利4.5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明显下滑;韵达披露的中报预告显示净利同比下滑,单票价格也在被动下探。通达系普遍以规模换价、以效率换毛利,利润端的压力更直观。

如果只看量和分部利润,你很容易得出“顺丰仍强于行业”的结论;可只要把价格与非经常性拉进同一张表,结论就没有那么轻松。件量大幅增长而毛利率下行,意味着票均价格与结构虽有对冲,但并未逆转行业底色。

把顺丰放在这个镜像里,你会得到一个“相对更好”的结论:件量增速明显,产品结构优于行业平均,供应链与国际业务做了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但“绝对难”的判断同样成立:一方面,政策反内卷与地方上调底价,但在需求与平台议价之下,很难快速转化为行业单票价格的系统性抬升;另一方面,同行纷纷加码产能、自动化与干线运力,固定资产与网络半径仍在扩张——这意味着即使行业“涨价”,竞争优势也会被更快地套利、再内卷一次。广东底价1.4元/票与义乌此前的试点上调,既是纠偏,也是“博弈再起点”。

顺丰二季度的相对稳健,并不等于“走出价格战”。相反,它更像是“在价格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凭借网络密度与高时效产品,顺丰把行业普降的票价压力分散掉,但它也一样在被均价拖拽毛利。

02

持股计划的代价

真正压垮短线预期的,并非财报本身,而是与之同时抛出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方案要点很直白:控股股东明德控股无偿赠与不超过2亿股A股,约占总股本4%;未来9年每年授予不超过1.8亿份虚拟股权单元(合计不超过16.2亿份),2025—2027年的授予价为35元/股;每次归属后的锁定期为12个月,并设置长达96个月起步的服务期。

更关键的是,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仅要求“授予当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为正”。这当中任何一条,单独拿出来都不算“离谱”,叠在一起就构成了强烈的预期冲击:长期费用摊销+阶段性解禁供给+低门槛考核。

别忘了会计处理的底线。《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明确:为获取员工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不论股份来自公司还是股东),应按授予日公允价值在等待期内计入费用。换句话说,即便股票来源是股东无偿赠与,上市公司也要在费用端“买单”。从现金流看,这不导致现金流出;但从利润表看,它是实打实的成本,会在未来几年持续侵蚀利润。

市场为什么对这份计划反应过激?因为“当期利润质量”与“未来利润弹性”被同时打了问号:

当期层面,二季度非经常性收益抬高了净利基数,扣非增速承压;

未来层面,持股计划的费用摊销将成为一道“结构性成本”。按照公司公告口径及外部测算,2025年计划授出约8,114万份虚拟单元,对应当年摊销费用约4.25亿元,这只是九年计划的第一步;对利润表的“细水长流”式侵蚀,是股价短线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再把镜头拉回估值。通达系在过去两年经历了“估值锚重定价”,根据多家券商的横向比较,ZTO/圆通/韵达/申通的前瞻PE大多处于10—16倍区间的中位数附近;而顺丰长期以“综合网络+高时效+国际链路+航空枢纽”获得显著溢价。

问题是:当价格战仍是行业底色、利润质量短期受非经常性影响、未来费用摊销已成定局时,溢价幅度就会与现实发生摩擦。此时哪怕只是一点点“超预期不够”,也足以触发“杀估值”而非“杀业绩”。

广东的底价上调与监管的“反内卷”更像“框架约束”,它能修复末端站点与加盟商的现金流,却未必意味着平台与商家愿意为更高单价买单;行业“量增价跌”的结构没有被根治,快递公司仍会在产能、自动化与干线效率上卷出新一轮“性价比”,价格战不会消失,只会变得更精细化。顺丰的优势在于“多曲线护城河”,但护城河不是“价格免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值水晶”,作者:梅江,编辑:大海,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顺丰控股 SF Holding 快递行业 Express Delivery Industry 财报分析 Earnings Analysis 价格战 Price War 持股计划 Stock Ownership Pla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