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02日
亲子游消费盛行,成人娱乐需求被忽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指出,当前中国旅游度假市场普遍呈现出以亲子游为主导的特点,无论是热门景点还是度假村,都挤满了带着孩子的家庭。作者以自身在北戴河阿那亚和张家口崇礼的经历为例,描述了成人娱乐选项的匮乏,如马场、水上乐园、ATV等设施多为儿童设计,缺乏成人趣味。文章认为,中国普通家庭的消费意愿高度集中在子女身上,即使有年假,也多用于亲子活动,成人个人娱乐需求常被忽视。作者对少子化对消费的影响提出疑问,并提及了育儿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对个人生活的改变。

👨‍👩‍👧‍👦 亲子游消费主导市场:文章通过作者在北戴河阿那亚和张家口崇礼等地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当前旅游度假市场被亲子游占据的现象。无论是酒店、餐厅还是娱乐设施,都以儿童和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导致成人休闲娱乐选择极为有限,如马场、水上乐园、ATV等设施仅考虑儿童需求,而成人向的酒吧等场所则鲜有开放或经营。

💰 家庭消费重心偏向子女:作者观察到,中国普通家庭的消费意愿高度集中在子女身上,即使是年假,也多用于带孩子外出旅行。许多家长表示,自己的消费和娱乐活动完全围绕孩子展开,甚至在孩子离家住校后,仍优先考虑孩子的需求而非个人放松。这种现象反映了家长在经济投入上的优先级排序。

👶 少子化对消费的双重影响:文章探讨了少子化对消费市场的潜在影响。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消费习惯已围绕孩子形成,孩子数量的减少可能构成消费利空;另一方面,部分人因育儿压力而不敢消费,孩子减少或许也能释放一部分消费潜力。作者对此提出疑问,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经济学家深入研究的课题。

📈 育儿压力与生活改变:文章提及了许多家长在生娃后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并将其归因于育儿压力导致的暴饮暴食。这种“压力性肥胖”的经历在作者的社交圈中引发了对养育孩子带来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的讨论,对未婚未育人群产生了警示作用。同时,作者也引用了朋友关于“勇于赚钱、勇于生娃”的乐观论调,但指出其实现前提是经济基础。

🎭 传统观念与现代生育观的冲突:文章末尾引用了一段关于“女人没有孩子生活毫无意义”的戏剧台词,并评论说如今持有此观点将受到广泛批评。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即生育不再是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现代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更加多元和自主,与父辈的传统观念存在差异。

文 | 互联网怪盗团

两个星期前,我去了北戴河的阿那亚——说来惭愧,那还是我第一次去。酒店价格很贵,而且很难订到,整个社区的人特别多。虽然不是周末,海边还是人山人海,字面意义的“下饺子”。所有看得到海景的餐厅、酒吧、咖啡馆都被占满了,晚上吃饭到处要排队,不管你吃的是社区食堂还是“主理人小酒馆”。

我在微信上对一位好友吐槽:“谁说大家没钱了的?有钱又不用上班的人还真多,仿佛都跑阿那亚来了。”

对方回答:“喔,这不是放暑假吗?等暑假结束你再看看?”

作为一位学生家长,这位朋友耐心地告诉我:大部分家长会把年假集中到暑假期间去休,哪怕实在没有年假,也会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带娃出去玩,又或者是让全职妈妈(注:现在已经比较罕见了)带出去玩。等到暑假结束,这些亲子游消费者就会暂时消失,直到寒假或下一个暑假归来。当然了,不止是阿那亚,所有离大城市比较近而且对体力消耗不太高的地方,都会挤满了亲子游消费者。

确实如此。上个月我在张家口的崇礼,翠云山是一个亲子游小镇,太舞是一个亲子游小镇,富龙是一个亲子游小镇,云顶是一个亲子游小镇,崇礼阿那亚也是一个亲子游小镇……到处都少不了儿童水上乐园、观光小火车、ATV小赛车。所有的酒店和民俗都挤满了拖家带口的游客,我一个人显得十分不合时宜。

要在这种地方找到适合成年人的娱乐活动,几乎不可能:马场是给小朋友准备的,仅提供拍照慢走的骑行活动;水上乐园是给小朋友准备的,毫不惊险刺激;ATV也是给小朋友准备的,坡度十分平缓,不需要什么驾驶技术。餐饮街上没什么像样的酒吧,就算有也不开门,因为众所周知,亲子游顾客不太会光临酒吧。翠云山小镇每天晚上有人表演二人转,我认真听完了,确认是全年龄向的内容。

根据我多年来沉迷休假的经验,中国境内只有一种度假酒店:亲子度假酒店。如果有室外泳池或屋顶泳池,那一定会是儿童泳圈、水枪和小黄鸭的天下。如果酒店组织活动,不管免费还是付费,绝大部分都会是亲子活动或儿童单独的活动。大型度假村附近一定会有几个适合亲子游的地方,例如儿童乐园或游乐场。假设某个季节小朋友来的太少,酒店运营方宁可关闭部分消费场所,也不愿只接待成年人——这就是我去年经常遭遇的命运。

我好奇地询问一位有两个娃的朋友:“带娃出去玩的时候,娃在儿童乐园玩,你们自己玩什么?”

对方困惑地望着我:“什么?我们自己?”

我说:“呃,比如说,你们去哪儿寻找更适合大人的游乐项目或观光场所?”

对方摇头:“想多了,我们自己根本不需要玩。”

他说的是实话,这也暴露了我从未有过孩子、完全不接地气的事实。我的朋友当中,约有半数已经为人父母,其中很多还不止一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反复地告诉我:自己的消费和娱乐活动完全围绕孩子进行,无论孩子是三岁、七岁还是十二岁。哪怕孩子在住校,而他们自己有年假,他们也不会想着自己出去玩,首先是浪费钱,其次是没有这样的意识。

情况似乎很明显:中国普通人不是没有消费能力,但绝大部分消费意愿集中在孩子身上。旅游度假只是一方面,在其他大宗消费乃至小宗消费上,其实也差不多。即使有些家长确实希望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对外也得做出一副“我自己不舍得花钱”的姿态。在90年以前出生的家长身上,这种心态尤其常见;在年轻人身上似乎好一点,不过我也没有很多具体案例。

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我的一位家有小学生的朋友,在微信群里哀嚎:“开学交费,交得真猛!各位,结婚生孩子请慎重!”

一位没结过婚的朋友弱弱地问:“不是义务教育吗?能交多少钱?”

第一位朋友无奈地说:“您不妨自己生一个,等他上小学的年龄,自己体验一下。”

第二位朋友说:“别别别,我看你的样子就看够了。”

有趣的是,上述第一位朋友,其实是我认识的极少数“有了孩子还重视个人娱乐”的人之一,曾经多次只携带夫人或者独自一人出去旅游。不过,我觉得他能如此潇洒的原因,是家境殷实,而且是北京人,毫无后顾之忧;另外他长期从事互联网行业,思想总归开放一些。他曾多次在群里说:“如果不结婚不生孩子的话,一个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其实过得挺滋润的。”

我们反问他:“那你怎么十几年前就结婚生孩子了呢?”

接下来的场景在《孟子》里有记载:“王顾左右而言他。”

我由此产生了一个严肃的疑问:少子化究竟会对消费产生什么影响?从反面讲,既然大部分人早就习惯了只在孩子身上花钱,那孩子变少本身岂不是一个重大消费利空吗?从正面讲,很多人是因为孩子才不敢花钱,那孩子变少岂不反而构成了一个重大消费利好?不知道有没有经济学家认真研究过这个课题?

话说回来,最近几年我生娃的朋友普遍胖了很多(有男有女)。其中不止一个表示:“生娃了压力山大,暴饮暴食,胖了不少。”这就是所谓的压力性肥胖,我之前也有过,后来是通过把自己饿到半死的方式解决的。每当我自己的小群里有人现身说法,就会引发一阵恐惧情绪,已婚未育的吓得睡不着觉,未婚的吓得不敢相亲。

不过也有乐观的。我的一位前同事(后来通过英伟达赚了不少钱)每次都豪迈地表示:“一切恐惧都源于金钱不足!回头我一定要搞出12个娃,每人都有家业,有专属保姆和保镖,到了学校也没人敢欺负。大家一定要勇于赚钱、勇于生娃,把自己的优质基因传承下去,族谱单开一页。”

我疑惑地问:“那你怎么到现在还一个娃都没有呢?”

对方回答:“废话,那当然是因为我还没赚到足够多的钱啊!”

我苦笑道:“所以你就贩卖盲目乐观主义情绪?”

对方爽朗地大笑:“总比贩卖焦虑好。诸位,日哭到夜,夜哭到明,能哭出个解决方案不?”

我说:“我就算有那么多钱,我也不生12个,免得他们多年以后打出狗脑子。”

对方以一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示:“那跟你有啥关系?他们打他们的,你又不参与。”

我不禁又想起了十多年前,北京青年戏剧节上,看过的一个“都市情感题材话剧”。在话剧结尾,女主角面朝观众,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知道吗,对于女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事业,不是金钱,甚至不是感情,而是孩子!没有孩子,女人的生活就毫无意义!”

倘若今天有人敢在舞台上,不,敢在任何场合说这番话,肯定会被砸烂三次:第一次是被拳师,第二次是被广大父母,第三次是被广大吃瓜群众。当然,这种台词讲给我的父辈听,他们肯定很愉悦,因为他们至今觉得年轻人不生孩子都是自己作的,都是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玩游戏——他们是认真的。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亲子游 消费趋势 少子化 家庭消费 成人娱乐 旅游市场 育儿压力 Family Travel Consumption Trends Declining Birth Rates Family Spending Adult Entertainment Tourism Market Parenting Stre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