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9月01日
手机防蓝光膜:真相与选购指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央视网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宣称防蓝光的手机膜效果参差不齐,部分产品蓝光阻隔效果与保鲜膜相当。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商家常虚标蓝光阻隔率。专家指出,防蓝光并非阻隔率越高越好,过度阻隔会影响视觉体验。选购时,可观察膜在白光下是否呈淡黄色,强光下是否呈淡蓝色,或用紫光灯照射测试。医生建议,科学护眼关键在于控制使用时长和遵循“20-20-20”法则。厂商则应加大护眼技术研发,从产品底层守护用户用眼健康。

📱 手机防蓝光膜市场乱象: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宣称具有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其蓝光阻隔效果差异巨大,部分产品的实际效果甚至与普通保鲜膜相当。这主要源于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强制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存在商家虚标蓝光阻隔率的现象,许多产品宣称的99%防蓝光能力,实测阻隔率却可能低于20%。

💡 防蓝光效果的科学认知:专家指出,评估防蓝光效果不能仅凭阻隔率,还需结合手机屏幕的发光强度。蓝光是屏幕显色的关键色彩,过度阻隔蓝光会造成视觉体验失真,甚至导致颜色识别困难。科学研究表明,波长在400-500nm的蓝光对眼睛有一定损害,但并非所有蓝光都需要被阻隔,追求百分之百阻隔率是一个伪命题。

🔍 选购防蓝光膜的实用技巧:消费者在选购防蓝光膜时,可以掌握一些简单的鉴别方法。具有一定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在白色背景下通常会呈现出微弱的淡黄色;在强光下照射时,则会显现出淡淡的蓝色。此外,使用紫光灯照射,合格的防蓝光膜会呈现出蓝色效果。这些方法有助于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 科学用眼与厂商责任:医生建议,无论使用何种护眼产品,控制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长是保护视力的关键。应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看屏幕20分钟,眺望20英尺(约6米)以外的景物至少20秒。厂商也应加大在护眼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从产品底层设计出发,为用户提供真正有效的视力保护方案,实现科技普惠。

📱 手机厂商的护眼技术进步:近年来,智能手机厂商纷纷发力护眼技术。例如,荣耀系列产品主打“绿洲护眼”,通过硬件级低蓝光、高频PWM调光、自然色彩显示等八大护眼功能,有效降低视疲劳。千元机OPPO A5也配备了硬件级低蓝光、类自然光显示等功能,证明了即便是中低端产品也能提供良好的护眼体验。

“贴膜”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就是买手机之后必须要干的一件事儿,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钢化膜、水凝膜、防窥膜、防蓝光膜等各种各样的膜。对于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而言,贴膜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摔,防止手机跌落后屏幕受伤,或者日常使用产生划痕等。进阶的需求就是防窥或者防蓝光,不过这其中的门道也是比较多的,本期我们就来聊聊手机防蓝光膜的那些事儿。

近日,央视网记者深入调查“防蓝光”手机膜是否有效,并且揭开了行业真相。记者从线上和线下多个渠道购买了多个商家的9款宣称防蓝光的手机膜,价格从9.8元到140元不等。

在经过北京交通大学专业实验室检测后,专家发现个别产品蓝光阻隔效果和家用保鲜膜差不多。

如此来看,与其买便宜劣质的防蓝光膜,不如直接贴个保鲜膜,效果大差不差,还能天天换新。当然以上说法只是笔者开玩笑,毕竟保鲜膜贴在屏幕上使用起来是很影响手感的,我们也不能光考虑眼睛不考虑手是不是。

我们先来看防蓝光膜的行业现状,当前缺乏统一的国家强制标准,所以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多防蓝光膜的蓝光阻隔率商家会进行虚标,毕竟鲜有消费者真的买了防蓝光膜回去测,真这么做的可能也只有“无聊”的媒体了。调查发现,有不少商家会宣传高达99%的防蓝光能力。在实验室实测过程中,有的蓝光阻隔率在42%左右,有的在52%左右,有的则是低于20%。有趣的是,如果蓝光阻隔率低的话,防蓝光效果其实和家里用的保鲜膜效果是一样的。

专家介绍称,评估手机膜防蓝光效果阻隔率并未唯一标准,还要结合手机本身的发光强度综合判断。蓝光是屏幕显色的关键色彩,如果真的阻隔掉蓝光,视觉体验就会失真。专家表示,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如果把蓝光彻底阻隔掉,那么蓝靛紫的颜色就都看不到了。所以蓝光阻隔率不能追求百分之百,这是一个伪命题。

根据调查,市场上的防蓝光膜基本上是通过添加微粒涂层来实现防蓝光效果,这些涂层直接影响膜的蓝光阻隔效果。很多产品的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实际效果与宣传差距较大。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简单靠涂层会明显改变膜的亮度和色度,要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就必须同步在基底材质、光学设计、膜层工艺上做适配。不少商家在销售防蓝光膜时,会混淆产品属性,将普通手机膜冒充为防蓝光膜进行销售,从而误导消费者甚至以次充好。

大家在选择防蓝光膜的时候,可以掌握一些判断方法。根据记者调查反馈,具有一定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在白色背景下通常呈现淡黄色,而在强光下则呈现出淡蓝色;使用紫光灯照射的时候,会呈现出蓝色效果。通过以上两个小方法,消费者在选择防蓝光膜的时候就可以提升鉴别能力。

针对蓝光的伤害性问题,医生表示,短波段、高强度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一定伤害,尤其是在长期接触的情况下,可能会加重眼睛的疲劳感,加重近视情况,甚至是影响视网膜健康。科学研究表明,波长在400-500nm的蓝光波段对人的眼睛是有一定损害的,而防蓝光膜要防的就是这个波长的有害蓝光。

还记得笔者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学校是明令禁止使用手机的,但是很多同学还是会悄悄私藏手机,等半夜熄灯之后会藏在被窝里看小说或者玩会儿游戏。有很多同学就是在那段时间视力开始快速下降,可能也就是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不得不戴上近视眼镜,这就是身边非常鲜活的案例。熄灯+玩手机就是妥妥的眼睛杀手,很多学生难过这一关。在当时那个年代手机还没这么多功能,护眼也是缺位的状态下,造就了一大批的近视用户。而如今,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的时长在不断拉长,护眼更是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

不同于防蓝光膜这种配件的护眼,近些年来智能手机厂商更是大力发力护眼,上至万元级别的高端旗舰,下至百元千元产品,都在追求更好的护眼效果。以荣耀为例,旗下产品主打绿洲护眼,这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卖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不错的护眼效果。

就拿旗舰产品荣耀Magic7系列来说,具备八大护眼功能,硬件级低蓝光有害蓝光低于5.6%这已经是最基础的了。其他还包括了4320Hz PWM零风险调光来模拟自然光无频闪;自然色彩显示模拟自然光色彩变化,视疲劳降低18%;类自然光护眼模拟自然光色彩变化,视疲劳下降18%;圆偏振光护眼,模拟自然光波动变化,叶黄素利用率提升52%;AI离焦护眼模拟离焦镜效果,促进中心区脉络膜增厚,短暂性近视平均改善13°;AI干眼友好识别干眼风险,智能引导眨眼,泪膜指标平均改善19%;AI助眠显示,模拟自然光节律变化,学习作息习惯,智能调节屏幕色温,褪黑素提升20%等。

再来看售价在1200元左右的OPPO A5,同样具备强大的护眼能力,用户即使买一台千元机,也能获得不错的护眼效果。比如硬件级低蓝光,有效改善有害蓝光损伤视网膜的问题;类自然光显示,有效改善屏幕光引起视疲劳问题;褪黑素保护,有效改善屏幕光影响睡眠质量的问题;高亮可见 暗光舒眼,有效改善强光看不清、暗光刺眼的问题;超精密环境光自适应,有效改善屏幕与环境光不匹配引发伤眼的问题。

不过如要要做到科学护眼的话,势必是不能一直盯着电子屏幕去看的,即使是再护眼的屏幕,用久了眼睛也会不舒服。医生给出的建议是要控制好每天看屏幕的时长,一方面是总的时长;另一方面是单次时长,最好是看半小时休息5-10分钟。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遵循20、20、20的规则,看屏幕20分钟,去远眺20英寸以外不少于20秒,这样也能够有效保护眼睛健康。

写在最后

随着电子产品的深度普及,护眼这个话题的关注度只会越来越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方面要选择品质有保障的护眼设备,不能为了图便宜而种了劣质产品的招;另一方面是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只有养成好习惯,才能够在使用电子产品使游刃有余地护眼,不被屏幕所绑架,不被伤眼的后果所裹挟。对于厂商而言,在大众关注护眼的背景下,加大力度研发创新护眼技术就是根本所在,从产品底层来守护用户的用眼健康,这也是科技普惠的意义所在。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手机防蓝光膜 蓝光 护眼 科技 消费者权益 视觉健康 央视网 产品评测 Anti-blue light film Blue light Eye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nsumer rights Vision health CCTV Product review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