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跨国研究,分析了台湾、丹麦和瑞典超过1480万人的健康数据,发现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明显的“选择性配对”现象。患有相同类型精神疾病的个体成为配偶的概率显著高于随机匹配,并且这种趋势在过去五十年间保持稳定。研究发现,夫妻双方若共患同一种精神疾病,其子女罹患该病的风险将增加一倍,这可能加剧精神疾病的代际传递。研究提出了行为趋同、择偶偏好和社会因素三类可能机制来解释这一现象。该研究对理解精神疾病的遗传、家庭传播以及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精神疾病的“选择性配对”现象显著**:研究发现,患有相同类型精神疾病的个体成为夫妻的概率远高于随机情况。这项基于1480万余人数据的跨国研究,涵盖了九类常见精神疾病,揭示了这一普遍且稳定的配对模式,甚至在过去五十年间略有上升。
📈 **加剧疾病的代际传递风险**:当夫妻双方都患有同一种精神疾病时,他们的子女罹患该病的风险会增加到仅有一方患病子女的两倍。这一发现表明,患者间的配对模式可能在家族内部放大精神疾病的遗传和传播效应。
💡 **配对机制的多元解释**: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机制来解释这种选择性配对现象:一是“行为趋同”,即相似的生活环境可能诱发或加重共同的症状;二是“择偶偏好”,相似的经历和理解可能促使患者被彼此吸引;三是“社会因素”,如病耻感可能限制了患者的婚恋选择范围,使其倾向于与有相似经历的人结合。
🌍 **跨文化的一致性与启示**:尽管不同地区和疾病类型(如强迫症、双相障碍、厌食症)在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但选择性配对的整体趋势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下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这项研究为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家族影响以及制定更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项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的大型跨国研究揭示,精神疾病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选择性配对”现象:患有相同类型精神疾病的个体成为配偶的概率显著高于随机匹配。这一发现基于对台湾、丹麦和瑞典超过1480万人的健康数据分析,涵盖了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到焦虑症、自闭症和物质使用障碍等九类常见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夫妻共患同一精神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期,这一趋势在过去五十年间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如患有相同疾病,其子女罹患该病的风险将达到仅有一方患病子女的两倍,提示此类配对模式可能加剧精神疾病在家族中的代际传递。
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类主要机制:行为趋同(共享生活环境诱发或加重症状)、择偶偏好(相似经历促进彼此理解与吸引)以及社会因素(病耻感限制婚恋选择范围)。尽管强迫症、双相障碍和厌食症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差异,整体趋势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下仍高度一致。
该研究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劳瑞德脑研究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机构合作完成。成果不仅为精神疾病的遗传与家庭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证据,也对临床遗传咨询和公共卫生策略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