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8月31日
华为问界M7优化车顶激光雷达,舱内集成方案亮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华为问界M7新款爆料了舱内激光雷达方案Limera,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集成在内后视镜后方,以解决车顶激光雷达对美观的冲击。该方案旨在实现“终生0清洗”,避免风沙雨雪等对智驾功能的影响。虽然Limera采用了固态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和视场角可能不及半固态方案,但它更安静、尺寸小巧,并能与摄像头“共光路”,实现更优的视觉融合。对于问界M7低配车型而言,Limera的引入是加强而非减配,尤其在夜间障碍物识别和紧急制动方面有明显优势,有望提升城市NCA的实现能力。然而,激光雷达穿透车窗的衰减以及车内电磁干扰是其面临的挑战,需要定制化车窗和特殊处理。华为在此领域的首发,凸显了其在激光雷达与汽车匹配的系统工程能力,但更强的舱内激光雷达版本仍需等待。

🚗 华为问界M7新款采用了创新的舱内激光雷达方案Limera,将激光雷达和前视摄像头集成在内后视镜后方,有效解决了传统车顶激光雷达对车辆美观的负面影响。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整体美感,还通过将激光雷达置于车窗内部,有望实现“终生0清洗”的便利性,避免风沙、雨雪、虫尸鸟粪等污物对激光雷达探测精度的干扰,从而保障智驾系统和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的稳定运行。

💡 Limera方案采用了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尽管在探测距离和视场角(FOV)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可能不如半固态激光雷达,但其具有更安静的运行特性、更小的尺寸以及与摄像头“共光路”的能力,能够实现更优的视觉融合算法。这种设计选择使得激光雷达与摄像头集成更为紧凑,也更符合车内环境的舒适性需求,并且华为能够通过其在激光雷达制造和车企指导方面的优势,实现这一技术的首发应用。

🚀 对于问界M7的低配车型而言,Limera的引入并非减配,而是对纯视觉方案的显著升级。该舱内激光雷达在夜间能够识别30cm高的障碍物,并能在100km/h的速度下实现刹停,有效弥补了纯视觉方案在低光照环境下的不足。产品经理透露的信息也暗示了其在实现城市NCA(领航辅助驾驶)方面的潜力,为普通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驾驶辅助能力增强,尤其是在价格具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对纯视觉版本具有压倒性优势。

⚠️ 尽管Limera方案解决了美观和清洗问题,但将激光雷达置于车窗内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车窗玻璃会对905nm激光产生30%-50%的衰减,可能导致探测距离减半,这需要定制化车窗以降低反射率和提高透光率。此外,车内的5G信号或毫米波雷达辐射可能引发电磁干扰,影响点云图的清晰度,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这些因素使得舱内激光雷达的匹配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华为的成功首发得益于其软硬件整合能力,但更强大的舱内激光雷达版本仍需时间发展。

说真的,车顶激光雷达对审美的打击,不亚于手机上的刘海屏。

不管多好看的溜背曲线,给你头上装个雷达(甚至装 3 个),就老实了。

不过前段时间,新款问界 M7 爆料了一个的舱内激光雷达方案 Limera,这个难看的犄角终于有希望被优化掉了。

为了干掉汽车头顶这个大包,这次华为是把激光雷达搬到了前挡风玻璃内侧,也就是内后视镜背面的这个位置。

等会儿,我记得原本这个位置还有个摄像头来着?没错,这回它俩被完全集成到了一起。

哦我懂了,Lidar+Camera ,所以就叫这个 Limera 。

上面给的图可能不太看得清,实际放车上,大概是这个样子。

但这么设计,除了能好看一点,到底有啥用?

如果我说可以降低风阻,大伙儿肯定摇摇头走了。

其实按车 BU 的说法,这玩意儿主要的作用可能是“ 终生 0 清洗 ” 。

你想想,你激光雷达放车顶上,风沙雨雪堵住了,肯定会影响智驾和 AEB 的能力,如果被虫尸鸟粪粘了,那还要再加一个恶心。

放车前窗,至少这辈子不用再考虑洗了。

呃,怎么说呢,确实有用,但也确实不多。

不过脖子哥仔细想了想,发现这事儿还是不太对劲。

如果咱们平时留心过自家车子的激光雷达,肯定会知道它其实是长这个样子。

这么大一坨方方正正的 “ 屏幕 ” ,突然变到车内和摄像头差不多大小的圆孔,肯定不是换个玻璃这么简单。

大概率,它是被减配了。

要知道,主激光雷达的窗口做成方形,是因为它们一般都是 “ 半固态 ” 。

比如华为的 192 线激光雷达,里面用了一种叫做转镜的东西,激光扫描的面积就是一块矩形。

这里几句话讲不清楚,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个 GIF 。

而这个舱内激光雷达 Limera 用的是摄像头一样的圆形窗口,大概率就是固态激光雷达了。

因为没有这个镜子的结构,就比较随心所欲。

像之前尊界 S800 上用的这个 Flash 固态激光雷达,用的就是圆形,而且还是一个 “ 二饼 ”。

一个孔用来发射激光,一个孔用来回收反射的激光,可以理解为开了闪光灯的相机。

那为啥脖子哥说它是减配呢?

主要固态这玩意儿,虽然被当作激光雷达的未来方向,但目前,在探测距离、视场角(FOV)、分辨率这些主属性上,还是干不过半固态,一般也就是用来做侧向和后向的补盲。

你把它放在车头做主雷达,是不是没把咱们当兄弟?

毕竟,半固态的舱内激光雷达,也不是没人做。

比如在 2023 年,禾赛就搞了一个半固态的 ET25 ,说是厚度只有 25 毫米,尺寸小、功耗低,甚至性能还不弱。

探测距离直接拉到了 250 米,比之前舱外的版本还要高,简直就是个逆天的存在。

而后在 2024 年,卓驭(大疆)也来了,这个 JIMU 除了是半固态,它还搞了一个和 3 颗摄像头集成的“ 前前融合 ” 方案,算法还更精准。

据说这玩意儿可以实现对舱外激光雷达的 100% 替代,成本降低 30-40%,今年晚些时候大伙儿就能见到。

这么一对比下来,华为这个激光雷达是不是瞬间不香了?

其实非也。虽然半固态确实有性能优势,但因为有个转个不停的镜子,不仅尺寸大,还会有噪音,放舱内还真不如固态更舒适。

比如禾赛和卓驭这俩,就可以看出它们在尺寸和摄像头的取舍上非常的纠结,最后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而全固态就没这个压力,不仅更安静,还可以和摄像头 “ 共光路 ” ,保障一个小巧的尺寸,以及更优的视觉融合算法。

所以,固态和半固态的抉择,更多也是看车企的爱好 。

而且关键是,这次 Limera 其实只搭载在问界 M7 的低配,代替的是之前没激光雷达的版本。

原来支持 ADS 4 的 192 线激光雷达依然没变,还是问界 M7 的最强智驾装备。

说白了,舱内激光雷达没把舱外的干掉,而是把纯视觉给干没了。

按官方说法,这个 Limera 可以在夜晚识别 30cm 高的障碍物,实现 100km/h 刹停,正好弥补了摄像头晚上看不清的难处。

甚至大家最关心的,能不能城市 NCA 的问题,产品经理也给了一个模糊但偏肯定的回答。

所以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波不但不是减配,反而是实打实的加强。

只要价格合适,对之前的纯视觉版本,肯定是绝杀。

哎,老车主又被背刺了是吧?

不过,低配舱内、高配舱外的玩法,大伙儿肯定还是不太满意的。

像之前禾赛、速腾、卓驭这些,都做了性能更强的舱内雷达,啥时候 ADS 4 也能放进舱内呢?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产品迟迟不上车,最后让给华为首搭,肯定是有原因的。

除了激光雷达本身,主要就是激光雷达和汽车的匹配问题。

就比如说,舱外的激光雷达直接扫就完了,但现在放在车窗内,激光是不是还要穿过一层车窗?这个问题很小,但影响很大。

要知道,一般车窗玻璃对 905nm 激光的衰减率可以达到 30%-50%,原本你可以探测 200 米,现在可能就只有 100 米了。

那你要搭载这玩意儿,车窗至少得定制一下吧?比如减低反射率,提高透光率,或者干脆把玻璃做薄。

而另一方面,舱内的环境,像是车内的 5G 信号,或者毫米波雷达辐射,也有可能和激光雷达产生电磁干扰,导致最后的点云图并没有那么清晰,也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最后,还要再考虑尺寸、成本、视野、美观度等等。

所以为了匹配上这个舱内激光雷达,还真是个系统工程。

而正好,华为两头通吃,又能造激光雷达,又能指导车企,估计也是这个原因,让它直接超了车,但更强的版本,肯定还得等等。

至于这个固态激光雷达,毕竟还没有那么成熟,华为的究竟能做成啥样,我还是建议先看看之后的硬件参数,以及实测效果。

总之,如果你想要最好的智驾体验,我肯定还是推荐买高配的舱外激光雷达。

毕竟大伙儿都是实在人,丑点就丑点吧,好用就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问界M7 华为 激光雷达 Limera 舱内激光雷达 智驾 固态激光雷达 AITO M7 Huawei LiDAR In-cabin LiDAR Intelligent Driving Solid-state LiDA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