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蜂型机器人,其翅膀振动频率可达每秒 400 次,旨在模仿大黄蜂的飞行能力。该机器人重量轻巧,低于一枚回形针,通过柔性肌肉实现飞行。其潜在应用包括在室内仓储农场等特殊环境中进行人工授粉,甚至在火星等外星球上辅助作物种植。研究团队还在开发一款更节能的跳跃式机器人,其能耗更低,有效负载能力更强,可携带自身重量两倍的物体。目前机器人仍需导线供电,电池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挑战,预计此类机器人成熟尚需 20-30 年。
🐝 **仿生飞行技术:**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复刻大黄蜂的飞行技巧,开发出一种体型微小、翅膀振动频率高达每秒 400 次的蜂型机器人。该机器人利用快速收缩与伸展的柔性肌肉实现高效飞行,展现了仿生学的先进应用。
🌱 **未来应用前景:** 这款机器蜂在人工授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在真实蜜蜂难以生存的特殊环境,如配备紫外线照明的室内仓储农场。更进一步,它还可能在外星球执行授粉任务,为未来太空农业提供支持。
🔋 **能效与负载提升:** 除了飞行机器人,团队还在研发一款更节能的跳跃式机器人,其能耗比飞行版本低约 60%,有效负载能力是飞行版的 10 倍。该机器人已证实可携带两倍于自身重量的物体,显示出强大的载物能力。
🔌 **技术挑战与展望:** 目前,这些微型机器人仍需通过导线供电,因为在微小机身内集成电池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团队预估这类机器人的成熟研发还需要 20 至 30 年的时间,但当前的研究成果为下一代微型机器人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IT之家 8 月 31 日消息,据 CNN 报道,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支研究团队正研发一款蜂型机器人,其翅膀振动频率最高可达每秒 400 次。该项目由麻省理工学院软微机器人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凯文・陈(Kevin Chen)牵头,目标是复刻大黄蜂所具备的惊人飞行技巧。

研究人员表示,这款机器蜂未来有望承担人工授粉等任务。在真实蜜蜂难以存活的环境中,比如配备紫外线照明的室内仓储农场,它能发挥重要作用。团队还认为,该机器人在其他星球执行同类任务也具有潜力。

“若要在火星上种植作物,你大概率不会希望携带大量自然昆虫来完成授粉工作。而这正是我们的机器人有望派上用场的地方。”参与该项目的博士生萧怡瑄(Yi-Hsuan Hsiao,音译)表示。


据IT之家了解,这款机器人体型小巧,重量不及一枚回形针,依靠可快速收缩与伸展的柔性肌肉实现飞行。研究团队同时在研发一款更节能的机器人,其兼具飞行与跳跃功能。这款跳跃式机器人尺寸比人类拇指还小,能耗比飞行版低约 60%。得益于更高的能效,其有效负载能力约为飞行版的 10 倍。目前团队已证实,该机器人能携带两倍于自身重量的物体,其最大负载能力甚至可能高于现有测试结果。

目前这些机器人需通过导线供电,因为在如此小巧的机身内安装电池堪称一项艰巨挑战。凯文・陈估计,这类机器人的成熟研发可能还需要 20 至 30 年时间。不过,他们当前的研究成果或为下一代微型机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