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今日话题 08月30日
如何增厚牛市投资收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在牛市中如何通过调整投资策略来增厚收益,特别针对承受力较弱、恐高感强的投资者。作者强调,投资收益主要受资金、年化收益率和投资年数三个因素影响,其中投资年数是关键。为了实现长期收益,投资者应持有创业者心态,建立并坚持被市场验证的盈利体系,采用均衡配置以应对不同市场周期,并尽量避免非必要的择时操作。通过这些方法,投资者可以更稳健地在市场中长期获利。

💰 **投资收益三要素:资金、年化与年数** 投资收益的增长与本金、年化收益率和投资年数紧密相关。公式显示,资金与收益成乘比,年化收益率是指数的底数,而投资年数是指数。尽管许多人认为资金或年化收益率最重要,但作者通过对比案例指出,投资年数对最终累计收益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意味着,长期持有并保持在市场中的时间,比追求极致的年化收益率更能有效增厚投资回报。

📈 **以创业者心态拥抱长期投资** 投资者应调整心态,将投资视为创业而非打工。避免将短期盈亏与工资收入直接比较,不因短期亏损而气馁,也不因短期盈利而急于辞职。投资往往需要经历初期的亏损甚至数年才能开始盈利,因此,培养一种“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创业者心态,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坚定地在市场中长期持有。

🛠️ **构建并坚守可行的盈利体系** 一个成功的盈利体系需要“做时间的朋友”,而非与之对抗。例如,红利策略、高ROE策略、量化策略或基于估值的指数投资,都是通过时间积累实现收益的例子。这些策略通常有明确的买卖规则,不被市场短期波动所干扰。相反,依赖主观择时、快进快出的策略,若无经过严格验证的规律,则更像是“时间的敌人”,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盈利。

⚖️ **均衡配置,分散风险与收益** 任何单一的投资策略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周期。例如,红利策略在熊市和震荡市表现较好,而在牛市中可能跑输;微盘策略在特定市场环境下有效,但在公募基金抱团时可能承压。为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获得收益并“拿得住”,投资者应进行均衡配置,将不同策略或资产类别组合起来,如同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可吃一样,确保在任何市场阶段都能分得一杯羹,从而累积更多长期收益。

⏳ **非必要不择时,减少交易成本与情绪干扰** 除非是顶尖的择时高手,否则建议投资者尽量避免频繁择时。作者本人仅在市场估值过高、有更优资产切换或对标的品种失去信心时才会考虑择时卖出。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减少不必要的交易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还能避免因市场情绪波动而做出冲动的决策,从而更好地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1. 前言

前几天有小伙伴留言,问及由于他承受力较弱,特别容易恐高,因此应该如何增厚牛市里的收益?

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投资风险偏好、盈利体系、长期思维等方面,我答应写一篇文章来阐述我的观点和思路,今天来交作业了。

2. 投资收益的来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思考一下投资收益的来源。

投资收益=资金(power(1+年化收益率,投资年数)-1)。

比如,资金是100万,年化收益率10%,投资年数10年,则10年后总的投资收益是:

100(power(1+10%,10)-1)=159万。

从上面这个公式里可以看到,影响投资收益的总共有3个因素:资金、年化、年数。

其中,资金与投资收益是乘的关系,年化收益率是底数,投资年数是指数。

那么这三大因素中,哪个对投资收益影响最大呢?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资金,毕竟本金越大、收益越高;

也有人认为是年化收益率,市场里到处都是晒高收益率的牛人;

而我却认为是投资年数。

我之前给同事讲过一个例子:

有两位投资者A和B,A喜欢择时,B喜欢长期满仓持有。

A通过择时方式,在10年内不断进进出出,最后一算,实际在市场里的时间有5年(剩下5年都是空仓),并且在市场里5年的年化收益率很高,达20%。

B则采取长期满仓持有方式,一直在市场里呆了10年,但年化收益率只有A的一半10%。

假设A、B的初始本金相同,请问10年之后,两者的累计收益哪个更高?

用上述公式计算的话,假设本金是1万,A的投资收益=power(1.2,5)-1=1.49万;

B的投资收益=power(1.1,10)-1=1.59万。

上述的例子并不是孤例,大家可以分别去对比其它的一些例子,比如:

10年40%年化,与20年20%年化,哪个投资收益更高?

20年10%年化,40年5%年化,哪个投资收益更高?

10年30%年化,30年10%年化,哪个投资收益更高?

……

只要按照“年化*年数”相等的例子去对比,一定会发现投资年数多的投资者,投资收益更高。

换言之,投资年数对累计投资收益的影响,超过年化收益率。

因此,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要想增厚投资收益,一定要更长时间地呆在市场里。

于是,上面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投资者如何能够长期呆在市场里?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简单来聊聊。

3. 如何长期呆在市场里

3.1 投资心态

首先,需要以创业者的心态、而不是打工者的心态去做投资。

初学投资的人,很容易拿每天、每周、每月、每年赚的或亏的钱,去跟自己的工资收入进行对比。

如果这个月赚了10万,就会想着一年能够赚120万,可以辞职去做专职投资了;

如果今天亏了2万,就会肉痛得“关灯吃面”。

这些都是投资心态不成熟的表现。

投资更象是创业做生意,“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也许会让你先亏上3、5年,然后才会开始赚钱。

因此,要想在市场里呆得久、呆得牢,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投资心态,不要去跟自己的工资收入做对比。

3.2 盈利体系

其次,需要有一个被长期(至少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证明可行的盈利体系。

(1)一个长期可行的盈利体系,需要“做时间的朋友”,而不是做时间的敌人。

比如红利策略,长期可以逐渐积累股息分红,时间越久、股息收入越高,这就是“做时间的朋友”;

比如高ROE策略,长期可以逐渐积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哪怕熊市里PB估值下降导致市值下降、投资有浮亏,只要公司基本面良好,净资产不断积累,10年、20年后,一定会在市值上兑现收益,这也是“做时间的朋友”;

比如一个股票量化策略,用之前10多年的市场历史数据进行回测后,发现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长期能够赚钱,那么哪怕短期内(如1~3年)无效,也是需要坚持的,这也是“做时间的朋友”;

再比如以估值为依据进行指数投资,低估值时多配、高估值时少配,宽基指数和大多数行业指数都会有牛熊周期,因此这种依靠估值配置投资的方法,总会迎来丰收的季节,长期坚持下去,这也是“做时间的朋友”。

那么哪些策略是做时间的敌人呢?

比如主观择时快进快出。

我很难相信通过主观择时快进快出的方法能够长期盈利,除非一个投资者能够把主观择时的规律整理出来,并且用10多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回测,以此来证明这个规律是有效的。

比如我之前在《5指数ETF投资策略——趋势轮动》写的就是一个针对指数ETF投资的简单择时规律,并用10多年数据回测后,证明只要能够坚持择时规律、就一定能盈利,这样的投资就又变回到“做时间的朋友”。

(2)一个长期可行的盈利体系,需要有大致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

这种规则不一定需要量化,但需要明确,而不是根据主观判断一会儿想着买入、一会儿又想着卖出。

比如我做的微盘量化、红利量化、转债量化,都有严格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

比如我的指数ETF投资,也有比较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不如量化策略更明确,但基本明确);

比如我的主观高ROE股票投资,也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当然主观投资都会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

价值投资一直认为“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更有用。

这一点是没错的,但再“模糊的正确”,也不应该是“今天开盘前想着要买入补仓,盘中看到下跌3%后又想着先等等看,收盘下跌8%后又想着是不是应该止损卖出。”

这样的操作完全是被市场先生牵着鼻子走,很难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盈利体系。

3.3 均衡配置

再次,有了长期有效的盈利体系后,要想在市场里呆得牢,就需要考虑均衡配置的问题。

每种有效的策略,都不可能打满全场。

比如红利策略,一般在熊市、震荡市有效,牛市时就容易跑输;

比如微盘策略,一般在资金量宽松、成交量活跃,并且散户还未跑步入场时有效,但在公募基金抱团时可能会跑输;

比如指数ETF或主动基金,一般在散户资金大量入场、公募开始抱团时有效,但弱势市场或熊市时跑输;

比如周期类资产(如有色ETF),一般在PPI反转后有效,但在熊市、牛市初期可能跑输。

因此,任何一种策略,都会有自己的优势时间,也会有劣势时间。

如果只做一种策略,吃肉的时候当然香,但到了挨打的时候,投资者可能就拿不住、想切换成其它品种了。而牛市里最忌讳这种切换,因为很容易左右打脸。

因此,我觉得要想拿得住,就一定要做资产配置。

春天吃春笋,夏天吃丝瓜,秋天吃莲藕,冬天吃白菜,这样就能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可吃。

投资也是一样,把策略配置均衡,就能做到不管是牛市、熊市、震荡市,或者再细分的牛市前期、中期、后期,自己都能吃到肉。

虽然这块肉不够大(收益率不够高),但我在市场里呆得久啊,长期计算下来最后发现我吃的肉虽然都不大、但量反而更多。

3.4 非必要不择时

最后,非必要不择时(择时高手除外)。

我认为自己不是择时高手,也很容易受到市场行情和情绪的影响,因此我的投资决策都不是在盘中做出的,同时也尽量少做择时。

我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择时卖出:

(1)市场估值特别高的时候

比如用宽基指数(如中证全指)的PE、PB估值来判断,或者用FED股债风险比来判断,这是相对客观的数据,因此比较容易操作。

但这样操作也有不准的时候,比如2019~2021年初的那一轮牛市里,市场整体估值并不算高,因此这轮牛市我未做到准确清仓,只是把一部分高估股票减仓后移到了可转债上,后续仍承受了熊市的下跌。

(2)资产之间的切换,相当于有更好的品种可投

比如我上周把“创成长ETF”清仓后换到“创50ETF”上。

(3)不再看好标的品种

比如有些股票基本面恶化,我无法忍受后卖出,8月份我就清仓了“航天信息”、“浙江美大”,不过清仓后的资金后来也都投到其它品种中。

除了上述这几种情况,我是建议在市场里尽量呆久一点,不要轻易择时离场。

4. 小结

创业者的心态,长期稳定的盈利体系,均衡配置,再加上尽量不择时,这就是我对增厚长期投资收益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我最近10年来的实盘操作,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本话题在雪球有1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投资策略 牛市 长期投资 盈利体系 均衡配置 择时 Investment Strategy Bull Market Long-Term Investment Profitability System Balanced Allocation Market Tim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