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29日
追觅跨界造车:从扫地机器人到“国产布加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扫地机器人品牌追觅官宣进军汽车制造,目标是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并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此举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质疑其可行性,有人则看好跨界发展。追觅创始人早在2013年就有此想法,并已组建近千人团队。首款车型预计2027年亮相,定位高端新能源SUV,初期将在海外销售。然而,家电巨头戴森曾投入巨资造车但最终放弃的先例,以及当前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投资巨大的现状,都给追觅的造车之路蒙上阴影。小米的成功经验和雷军的个人IP优势,与追觅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追觅能否克服资金、技术和市场挑战,实现其“国产布加迪”的梦想,仍有待时间验证。

🤖 品牌跨界挑战:追觅,一家以扫地机器人闻名的企业,宣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并放出豪言要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这一大胆的跨界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时也带来了对其战略可行性的质疑与期待。

🚀 雄心勃勃的计划与现实挑战:根据官方信息,追觅造车并非一时兴起,已有多年酝酿,并已组建了近千人的专业团队。其首款车型计划于2027年亮相,定位高端新能源SUV,并计划先在海外市场销售。然而,汽车行业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以及激烈且快速迭代的市场竞争,例如戴森造车失败的先例,都给追觅的造车之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 借鉴与差异:追觅的造车计划可能受到小米造车成功的启发,小米凭借雄厚的资金、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以及对大众市场的精准把握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追觅在产品定位(高端)、市场时机(晚入局)以及自身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小米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其造车之路面临的风险更高,资金压力也更大,能否成功实现轻资产设想,仍需时间检验。

追觅应该知道吧,那个扫地机器人卖得很火的品牌。

28日突然官宣,要 “ 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 ,直接对标传奇超跑品牌布加迪威龙!

这则官宣一经发布,迅速登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网友们也是集体炸锅。

不看好的网友直言:

“ 太癫了 ”;

“ 追觅老板估计要跑路了 ”;

“ 这是想搞大新闻省广告费吧 ”...

还有些有才的网友已经迫不及待帮追觅想办法了:

“ 其实它可以发挥做吸尘器的特长,做一个街道清扫车。 ”

“ 以后马路不用扫地了,这个车可以边走边扫马路。 ”

“ 可以给环卫部门设计一款智能车。 ”

“ 希望内饰能自清洁。 ”

好了,皮一下很开心。

其实确实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

“ 看好这种跨界,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消费者,选择更多了。”

“ 品牌跨品类发展很正常啊,追觅为什么不能试试?”

“ 我看重他们的制造经验,大规模生产下的品控能力是核心。 ”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只中立的看待这件事:

“ 想法是好的,但车圈水很深,别翻车就行 ”;

“ 这年头不造个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公司 ”;

“ 以前是全民造手机,现在是全民造车 ”......

说回到追觅造车,根据其官宣的信息,追觅造车不是一时冲动,2013 年就起心动念了,只是推迟到 12 年后的今天才正式公开。

而且首款产品能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 2027 年亮相,上来就瞄准高端市场,看来是信心十足。

先看下追觅有啥实力?

从 2017 年成立以来,追觅本身在清洁领域确实做得蒸蒸日上。

根据 2024 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能了解到,追觅去年的时候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了 200 亿元。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追觅造车,不排除勇气源自小米。

公开消息,小米通过旗下投资平台,例如顺为资本等,参与了追觅科技多轮融资。

而且追觅成功的第一步,也和小米有关,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追觅 2017 年也就是最开始,就为小米代工智能清洁产品,后来逐步发展自有品牌。

但不管资方背景多硬,造车耗资到底不是小数目啊。

尤其是追觅上来就要对标传奇走高端,这现阶段追觅的实力,放到造车圈也是小巫见大巫。

成不成再说,但追觅这次造车,真不是先说出来看看反响的。

已经有媒体爆料,追觅目前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

另外今年 1 月份的时候,追觅创始人注册了一家名叫星空计划的公司,间接持股 80% 。

后被曝出星空计划的首款车型是高端新能源 SUV ,今年一季度在做造型设计,计划明年一季度工厂落成,2027 年量产;

量产后计划先在海外销售,然后再转向国内市场。

这些进度、计划爆料暂没得到官方回复证实,供大家参考。

再看这些年造车的勇士们,其实追觅也不是第一个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了。

跟追觅差不多的戴森,也是家电巨头,也曾经雄心勃勃地进军电动汽车领域,更相似的是,计划打造一款超豪华电动车......

最后在投入 20 亿英镑(约 182 亿人民币)后觉得 “ 无法生产出可盈利的汽车 ” 最终放弃。

戴森智能电动原型车 图片来源:Dyson

这类铁铮铮的先例摆在眼前,也直接影响到大家对追觅造车的看法。

另外一方面,现在的车圈卷出新高度了,难免会不理解追觅为啥要以身犯险?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都进入淘汰赛阶段了。

行业内的头部车企,各种降价、布局出海,中小玩家凉的凉、退的退,而且现在造车迭代速度太快,每年都要大焕新。

所以不管是从行业门槛还是风险控制来说,现在入局都不是明智之举。

更何况造车是一项长周期、重投入和慢回报的行业。追觅在主业领域目前都没有做到 “ 布加迪 ” 般的绝对实力位置,更别说跨界到汽车行业就能一鸣惊人。

如果要是看小米造车如此成功的话,那也是有些冲动了。

小米能保障大规模资金投入,还有万一挑一的雷军强大个人 IP ,也离不开一路追随的米粉支持。

更何况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小米造车抢占先机,选的是能走量的平价车型。

追觅首款定位高端,圈定的市场也就局限了,本身就赶了个晚集,能吃到的蛋糕没剩多少,也很难不担心第一步就栽了。

面对新能源汽车动辄数百亿元的资本需求,追觅作为一家尚未上市、融资能力有限的企业,能否支撑到量产确实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看,“ 国产布加迪 ” 的成败,似乎不言而喻,不过还是保守一点,咱等时间来验证吧。

轻资产设想能否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汽车,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过说到底,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前赴后继的勇士。

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愿意持乐观态度观望,车圈再卷也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机会。

要是真能成为第一个家电品牌跨界造车成功的案例呢?

“ 国产布加迪 ” 能不能成功个人觉得不重要,能造出来再坚持、扎根下去才是真的牛。

如果不行,尝试过也没遗憾。但愿追觅这场冒险不是以网友调侃的 “ 老板跑路 ” 落幕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狐”(ID:kejihutv),作者:狐妹,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追觅 造车 新能源汽车 跨界 高端汽车 Dreame Car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Vehicles Cross-Industry High-End Car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