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 08月29日
英伟达财报:AI 增长强劲,但市场期待更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英伟达发布了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和数据中心业务均实现强劲增长,但未能完全满足华尔街的极高预期,导致股价震荡。公司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再创新高,达到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然而,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限制以及市场对AI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使得英伟达面临“小超预期即不及预期”的困境。黄仁勋对AI基础设施的长期前景持乐观态度,预测到本十年末全球AI基础设施年支出将达3至4万亿美元,并强调Agent AI将驱动未来算力需求。游戏、专业视觉和汽车机器人等业务也呈现增长,但体量尚不足以支撑公司万亿市值。

📈 **数据中心业务稳健增长,但市场预期严苛**:英伟达2026财年第二季度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到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略高于预期。新一代Blackwell架构产品放量强劲,网络业务(如Spectrum-X)表现亮眼,成为关键增长引擎。然而,411亿美元的收入微低于市场预期的413亿美元,加之对华销售H20芯片的收入缺口,使得市场陷入“小超预期即不及预期”的怪圈,反映出市场对英伟达增长潜力的极高要求。

🔮 **Agent AI驱动未来算力需求,Blackwell与Rubin平台是关键**: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Agent AI(推理型智能体AI)将通过“深度思考”能力,使AI模型所需的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公司正全力推进下一代Blackwell平台,旗舰产品GB300已量产,Blackwell Ultra成为“数十亿美元”级别产品线。同时,下一代Rubin平台已完成流片,为明年的批量生产做准备,预示着持续的高算力需求。

🇨🇳 **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地缘政治影响持续**:尽管黄仁勋对中国市场长期乐观,并预计有500亿美元商机,但美国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导致第二季度H20芯片对华销售为零,造成约40亿美元的营收缺口。第三季度财报指引将中国区H20收入计为零,但若地缘政治环境允许,潜在收入可能达20亿至50亿美元,显示中国业务的未来仍高度依赖外部政策变化。

🎮 **游戏、专业视觉及汽车机器人业务协同发展,但难成第二增长曲线**:英伟达的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大涨49%,新GPU产品广受欢迎。专业视觉和汽车机器人业务也实现稳健增长,DRIVE AGX Thor系统级芯片开始出货。然而,这些业务的体量与数据中心业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难以成为支撑公司万亿市值所需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它们为公司构建了更丰富的生态,并探索了AI在终端和物理世界的应用潜力。

原创 Li Yuan 2025-08-28 20:09 江苏

英伟达已经陷入小超预期就是不及预期的怪圈。

作者|Li Yuan

编辑|郑玄

中国时间 8 月 28 日,英伟达发布了 2026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从业绩上看,英伟达再次交出了一份优等生的答卷:

然而,一份看似完美的业绩,却未能让华尔街完全安心。

市场的反应直接而剧烈:英伟达盘后股价一度大跌超 5%,截至当日盘后交易结束,跌幅虽收窄至 3%,但震荡本身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

英伟达在目前的市场中,是一家极其特别的公司:其业务收入的绝对核心是 AI 数据中心业务,而而这巨额且高速增长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也同样高度集中于少数几类「巨鲸」客户,比如大型云服务提供商以及以 OpenAI 为代表的顶尖 AI 模型研发机构

这种收入结构意味着,英伟达的增长与这些头部玩家的资本支出和 AI 战略被深度「绑定」。它们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传递到英伟达的业绩和市场的预期之上。英伟达的股价早已不是自身业绩的简单映射,而是整个 AI 市场的信心晴雨表。

其极高的估值已经提前透支了「AI一飞冲天」的梦想,市场已经陷入了「小超预期就是不及预期」的怪圈,只有碾压式的「大超预期」才能换来上涨。

更深层次的焦虑在于,资本市场对 AI 最根本的拷问从未停止:这场由算力驱动的革命,是还在一往无前的发展需要靠高投入进行提前布局,还是已经快走到「降本增效」的算账逻辑了?没人知道答案,但所有人都害怕派对随时结束。

同时,中国业务的变数也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二季度并未向中国销售 H20 芯片,且第三季度的业绩展望也未计入相关收入。尽管黄仁勋在业绩会上对中国市场表达了长期的乐观,认为「将 Blackwell 引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并预估中国市场今年的机遇规模高达 500 亿美元,但短期内的收入空白是实实在在的。

作为这家站在世界之巅的公司管理者,黄仁勋是笃定的:他为英伟达乃至整个 AI 行业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极其宏大的终局判断。在业绩会上,他明确预测,到本十年末,全球 AI 基础设施的年支出规模将达到 3 万亿至 4 万亿美元。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季度的订单,而是一场长达十年的、由 AI 驱动的新工业革命。

他的笃定也体现在,英伟达本季度已向股东返还 100 亿美元,并宣布了一项高达 600 亿美元的新增股票回购授权。

下个季度的预计增长也是实打实的:第三季度 540 亿美元的营收指引,意味着公司将在短短三个月内再次创造超过 93 亿美元的惊人增量。

这份指引虽略高于华尔街的共识预期,却远低于部分乐观分析师高达 600 亿美元的期待。这种市场永远期待「一飞冲天」的贪婪,与对增长放缓和外部风险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正是英伟达接下来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

01

数据中心业务未来:芯片换挡接力+Agent AI

作为英伟达帝国的绝对核心,数据中心业务本季度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优秀」与「市场期待」之间的微妙差距。

从数据上看,增长的故事仍在继续。

然而,在市场的放大镜下,这份成绩单中也出现了令投资者不安的「瑕疵」。首先,411 亿美元的收入,以微弱差距低于了市场此前预期的 413 亿美元。不过,这一下滑主要是由于对华销售的 H20 芯片收入减少了 40 亿美元所致,这与一季度已经出现的情况大体一致。

所幸,网络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了对冲 GPU 压力的关键亮点。本季度网络业务营收高达 73 亿美元,同比猛增 98%,环比大涨 46%。这主要得益于与 Blackwell 平台绑定的 NVLink、InfiniBand 等高性能网络产品的热销。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英伟达的成功早已不是卖独立的 GPU,而是销售一整套包含高速互联网络的、高利润的「AI 工厂解决方案」。

数据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最关心的一点: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之上,英伟达还能保持高速增长吗?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这几乎不是一个关于「竞争」的问题。黄仁勋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由于 AI 模型迭代极快、技术栈极其复杂,通用性、全栈式的英伟达平台相比专用 ASIC 芯片拥有巨大优势,因此外部竞争压力并不致命。

黄仁勋还强调了当下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瓶颈——电力。当电力成为数据中心收入的核心制约的时候,「每瓦性能比」(performance per watt)就直接决定了数据中心的赚钱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客户愿意并且必须以每年一次的节奏,不断采购英伟达最新、最昂贵的芯片。因为每一代新架构(从 Hopper 到 Blackwell 再到 Rubin)在「每瓦性能比」上都有巨大飞跃,购买新芯片本质上是对其有限电力资源下「营收上限」的直接投资。

真正的压力来自 AI 发展的自然规律——AI 的发展是否能够维持?

对此,黄仁勋给出了他的答案:推理型智能体 AI(Reasoning Agentic AI)

他在业绩会上表示:

「过去,聊天机器人的交互模式是『单次触发』——你给出一个指令,它生成一个答案;而现在的 AI 能够自主开展研究、进行思考并制定方案,甚至会调用工具。这一过程被称为『深度思考』……相较于『单次触发』模式,推理型智能体 AI 模型所需的算力可能达到 100 倍、1000 倍。」

这番话的核心逻辑是:当 AI 从一个简单的「问答工具」进化为一个能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体」时,其背后所需的算力将呈指数级爆炸。

对于投资者而言,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故事已经非常清晰且层层递进:当下的增长由 Blackwell 平台稳稳接棒;下一代的增长已在路上——黄仁勋在业绩会上明确宣布,下一代平台 Rubin 的六款全新芯片均已在台积电(TSMC)完成流片,并进入晶圆制造阶段,正按计划为明年的批量生产做准备。

而驱动这一切永续增长的终极燃料,则全部寄托于市场是否相信,「Agent AI」时代真的会如其所预言的那样,快速到来并创造出无尽的算力需求。

02

有关中国:地缘政治影响还在继续

在财报电话会上,黄仁勋再次重申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他预估「中国今年可能为公司带来 500 亿美元的商机,市场年增长率约 50%」,并明确表达了「希望向中国市场销售更新的芯片」的意愿。

蓝图是乐观的,财报上的现实是骨感的。

作为营收贡献占比超 88% 的核心引擎,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本季度同比增长 56%,但其 411 亿美元的收入却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 412.9 亿美元。而这已是该业务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能达到华尔街预期。

问题就出在中国业务上。进一步拆解数据中心业务可见,其核心的 GPU 计算芯片实现营收 338 亿美元,环比下降了 1%。这一下滑的直接原因,就是针对中国市场的 H20「特供版」芯片在本季度未实现任何对华销售,导致了约 40 亿美元的营收缺口。

要理解这个缺口,必须回顾过去两个季度的政策变化:

第一季度:政策「急刹车」

第二季度:收入「真空期」

目前,美国政府对 AI 芯片的出口限制政策仍不明朗。此前特朗普政府曾提出要求英伟达、AMD 等企业将对华销售芯片收入的 15% 上交,但该政策尚未转化为正式法规。

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英伟达在官方指引中采取了最保守的姿态——其 540 亿美元的第三季度营收预估,明确将中国区的 H20 收入计为零。然而,CFO 科莱特・克雷斯也给出了一个带有潜在上行空间的表态。她透露,公司「正在等待白宫的正式规定」,同时表示:「若地缘政治环境允许,第三财季 H20 芯片对华出货收入可达 20 亿至 50 亿美元」。

是否能够卖到中国市场,何时能卖到中国市场,能卖哪些,完全不取决于英伟达自身,而是悬在地缘政治的天平之上。

03

配角们的成长:虽快,但难撑万亿市值

当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数据中心业务之上时,很容易忽略英伟达其他业务板块的成长。事实上,如果把它们单独拿出来看,每一份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游戏业务是本季度最亮眼的配角。

专业视觉与汽车机器人业务,则在为未来播下种子。

然而,尽管这些业务的增长率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们的体量与数据中心业务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游戏业务 43 亿美元的收入,仅为数据中心业务的十分之一。而专业视觉与汽车机器人两项业务的收入相加,也不过 12 亿美元左右,在 411 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巨兽面前,几乎可以被视为「其他收入」。

这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在可预见的未来,英伟达没有任何一个「副业」能够成长为可以与数据中心并驾齐驱的「第二增长曲线」。它们是健康且重要的业务,为公司构建了更丰富的生态,并探索着 AI 在终端和物理世界的应用可能。

但对于一个需要用数千亿美元营收来支撑其数万亿市值的庞然大物而言,这些业务目前的贡献,还远不足以分担市场的「增长焦虑」。

英伟达的股价命运,依然被牢牢地拴在数据中心这一驾「战车」之上。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你如何看待英伟达 2026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热点视频

马斯克:轨道火箭比飞机快 30 倍,纽约到新加坡只要半小时。

点赞关注极客公园视频号

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更多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英伟达 Nvidia 财报 Earnings AI 数据中心 Data Center Blackwell Agent AI 中国市场 China Mark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