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08月28日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CEO谈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公布了其在汽车业务上的阶段性成果,包括100万辆搭载乾崑智驾的车辆、100万台激光雷达发货量及40亿公里辅助驾驶里程。他强调华为的长期主义战略,详细阐述了其对辅助驾驶技术路线的选择,认为WA(世界行为模型)是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而非VLA。靳玉志还就辅助驾驶的收费模式、软件硬件全栈整合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分享了与媒体的交流内容,包括对VLA路线的看法、未来L3/L4玩家的预测、车型匹配时间以及对免费辅助驾驶的观点。

🚘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成绩斐然,技术路线坚持长期主义**:截至2023年7月,华为乾崑智驾已搭载于100万辆车,激光雷达发货量突破100万台,辅助驾驶累计里程达40亿公里。华为车BU自2014年起持续投入,强调技术研发和用户需求是盈利的关键,并拒绝了短期商业化目标。在技术路线上,华为坚持认为WA(世界行为模型)是实现真正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而非VLA(感知语言行为模型),尽管WA更具挑战性。

💡 **WA技术路线的优势与未来展望**:华为认为WA能够直接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信息输入来控制车辆,跳过了将信息转化为语言的环节,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更优路径。华为已基于此推出了WEWA(云端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模型,并将在ADS4.0中部署。华为的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高速L3和城区L4试点,2027年城区L4规模化商用,2028年干线物流无人化规模商用。

💰 **辅助驾驶的商业模式与全栈整合**:靳玉志明确表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的免费辅助驾驶只是支付方式的转移。他认为辅助驾驶系统收费是合理的,因为供应商需要持续投入成本进行迭代、维护和OTA升级。华为对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均采用全栈模式,强调软硬件充分耦合,以保障用户体验和后期维护的便利性,并确保用户购买的硬件能够持续升级,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

lidar **传感器配置以安全为核心,而非堆砌溢价**:华为在乾崑智驾中增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是为了提升行驶安全性,追求零伤亡事故,而非刻意推高产品溢价。例如,增加后向激光雷达是为了提高泊车和倒车时的安全性,提供厘米级精度和纵深信息,避免因传感器局限性导致意外发生。这些配置的增加是基于真实用户场景和需求的驱动。

在华为ADS 4即将大规模上车的节点,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公布了一组数据,向外界展示华为汽车业务的阶段性成绩:

截至今年7月份,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辆达到100万辆,华为激光雷达的发货量超过100万台,华为辅助驾驶累计里程数达到40亿公里;

到今年8月底,共有28款与华为合作的车型上市,其中包含“五个界”和阿维塔、深蓝、岚图、猛士、传褀、方程豹、奥迪等品牌。

在靳玉志看来,华为之所以能在汽车领域取得这一系列成绩的核心原因,是华为的长期主义战略眼光。

靳玉志表示,华为车BU从2014年开始投资,用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才实现当期盈利。而实现当期盈利后,华为也并未给汽车业务制定非常明确的商业化目标。

按靳玉志的说法,华为这样做,背后的考量是,只盯着商业化,往往会适得其反;反之只要坚持技术研发、满足用户需求,华为汽车业务总有一年能做到当期盈利,也总有一年能实现累计盈利。

在辅助驾驶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当头部车企押注VLA(感知语言行为模型),并实现了辅助驾驶能力的快速追赶时,靳玉志却认为,WA(世界行为模型)才是能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

在他看来,VLA是在大模型凭借LM(语言模型)已经演变得相对成熟的背景下,把视频也转化成语言的token进行训练,再变成action、控制车的运动轨迹,这种路径看似取巧,却不是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

因此,华为更愿意尝试WA这个目前看起来很难,但在他们看来,更能实现真正自动驾驶的技术方案。

靳玉志认为,WA是直接通过vision这样的信息输入实现控车的大模型,而无需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转成语言,再通过语言大模型来控制车。在这里,他所说的vision只是一个代表,它可能来自于声音,可能来自于视觉,也可能来自于触觉。

华为也已经基于WA架构,推出了WEWA(云端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模型,将于ADS4.0中部署。

对于辅助驾驶是否应当收费这个问题,靳玉志也毫不讳言:世上根本没有免费的东西,所谓的免费,只是支付方式的转移。

他指出,当前宣传提供免费辅助驾驶的车企,要么只在限定的几年里免费,要么辅助驾驶的价格已经包含在车价里了,要么做得不够好,把用户当作实验品,除此之外,天下根本没有免费的面包。

而且从商业回报的角度,辅助驾驶系统收费,也是合理的。

在整车的使用周期中,辅助驾驶供应商要持续进行迭代、维护、OTA,这些都需要投入成本。而对于买了ADS最初版本的用户,华为每年都在为他迭代升级,用户初期买得贵,但是买的时间越长,体验越好,因此折算下来,华为辅助驾驶的成本并不高。

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华为不仅应用在乾崑智驾上,也应用在鸿蒙座舱上。

鸿蒙座舱不仅基于MoLA架构横向打通各类垂域,也在纵向上打通应用生态、硬件和设备。

靳玉志观察到,当前部分车车企试图通过座舱硬件、软件的解耦,降低整车生产、研发成本,但由此带来的,是用户体验的下降,以及后期维护的高难度。所以无论鸿蒙座舱,还是乾崑智驾,华为都坚定采用全栈模式,让软硬件充分耦合,以此保障用户的体验及后期的维护、升级。

面向未来,华为对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规划分别是:

2026年让辅助驾驶具备高速L3能力以及城区L4试点能力,2027年进行无人干线物流试点、城区L4规模化商用,2028年争取达到无人干线物流规模化商用;

与此同时,华为也在努力让智能座舱变成“数字保姆”,让AI变成AI Agent。

以下是36氪汽车等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的交流,内容经编辑:

问:当前有一些车企认为VLA是辅助驾驶行业的最终技术路线,甚至可以通过它实现真正的L4,华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靳玉志:走VLA技术路线的企业,认为现在大家是通过Open AI等各种语言大模型,把网上的信息学了一遍以后,将语言、所有的学习转换成LM的方式掌握知识。

而VLA在尝试,在大模型通过LM已经演变得相对成熟的背景下,把视频也转化成语言的token进行训练,再变成action,控制车的运动轨迹。

华为不会走向VLA的路径。我们认为这样的路径看似取巧,其实并不是走向真正自动驾驶的路径。华为更看重WA,也就是world action,中间省掉language这个环节。

这个路径目前看起来非常难,但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

WA就是直接通过行为端,或者说直接通过vision这样的信息输入控车,而不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转成语言,再通过语言大模型来控制车。这里的vision只是一个代表,它可能来自于声音,可能来自于vision,也可能来自于触觉。

问:华为认为,未来几年,全球范围内会出现几家真正具备L3、L4实力的玩家?

靳玉志:最终能实现自动驾驶的企业有多少家,目前我们不知道,但肯定不多。就像五六年前的具身智能行业非常热闹,赛道里的玩家非常多,但现在已经减少了很多,还会进一步减少。

无论是走向端到端,还是更进一步走向世界模型控制,辅助驾驶在极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数据驱动,数据驱动本质上比的数据量,是算力、算法。那时,大家会发现,一个公共的智能化平台对这个行业非常重要,因为单独一家企业投入是不划算的。

今天因为英伟达做的算力芯片禁止在中国销售,所以国内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算力芯片。

问:现在华为要匹配一款车型,一般要花多长时间?

靳玉志:最快的话,大概在6-9个月。

问:此前博世提出,自动驾驶就得让用户付费,车企不能免费给,如果是这样,会不会出现,华为乾崑智驾标价7万元,友商标价5万元,或者4万元的情况?

靳玉志:首先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免费的东西,我们享受到的看似免费的服务,其实它的商业模式是从另外一个方式收费了,比如通过广告或者其他形式,这就是俗称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羊毛没出在羊身上。这实质上是支付方式转移了。

第二,关于最终的定价,现在有一些主机厂宣传,提供免费的辅助驾驶,要么就是在限定的几年里免费,要么就是辅助驾驶的价格已经包含在车价里了,要么做得不够好,把用户当作实验品,等将来能力提升了再收费,主要是这几种形式,除此之外,天下哪有免费的面包。

第三,关于您说的定多少价,这肯定是合理的。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卖给消费者,这看似是一次性的行为,但是未来整车的整个使用周期中,辅助驾驶供应商要一直迭代、维护、OTA,这不可能不投入成本。

以华为为例,从ADS 1升级到ADS 4,再到ADS 5,这是大的版本迭代,每年中间还有细微的升级迭代。过去用户买了车以后,除非要保养才去4S店,而现在买的是常用常新的车,隔一段时间就能收到推送,让车变得更安全,让用户有更丝滑的服务体验,这里都是有投入的,而且是长期持续的投入。

买ADS最初版本的人,到现在,华为每年都在给他迭代升级,而且我们从一开始就有对软件、硬件有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所以用户买的第一套硬件,到现在都能升级。而有的用户买的车的硬件,用了两年以后就没法升级了,看起来便宜,甚至是免费的,但过两年用不了了,只能不要了。

这意味着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是一开始就设计好了,未来能够持续迭代升级的,用户初期买得贵,但是用的时间更长,体验更好,折算下来它的成本并不高。

问:有人说华为乾崑智驾搭载的激光雷达越来越多,这是为了撑起溢价,对此您怎么看?

靳玉志:本质上,华为是为了更安全,才增加传感器的配置。我们追求是的零伤亡事故,但凡能提升安全性的,我们认为都值得投入。就像尊界S800除了前向激光雷达,我们还增加了两个侧向、一个后向的固态激光雷达。

拿后向固态激光雷达来说,我们是为了泊车更加安全才增加的。后面原本是有摄像头的,还有超声波雷达,但超声波雷达精准度没有那么高,摄像头是靠训练学习才能判断,这是不是障碍物。而且,摄像头拍出来的照片是平面的,没有纵深信息,没有具体信息的概念。

比如车后的墙上挂的是它不认识的水管,还是从墙上伸出的一根长长的管子,摄像头没有学习过的话,是判断不出来的,这样一来,倒车肯定会撞上去。我们以前泊车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增加了后向的雷达,系统精度能达到厘米级,从而系统能判断后面是否有障碍物,避免产生剐蹭。

我们还有一些倒车场景倒车。比如买了一辆新车后,春节回农村,向亲戚展示自动泊车,结果后面是农田,开到了农田里。

这说明系统对纵向的识别也有问题。有了固态激光雷达,纵向角度上,系统能探索到这是一个坑,倒车就不会倒进田里。

这些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增加配置,也是由用户的使用场景里面驱动而来,并不是刻意增加。本质上华为还是从用户场景出发,从用户需求出发,我们的追求就是,无论泊车还是城区,亦或高速,辅助驾驶都要更加安全。其他的都是猜测。

作者微信:luckg17305264638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华为 智能汽车 乾崑智驾 辅助驾驶 自动驾驶 WA VLA 鸿蒙座舱 技术路线 商业模式 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Qiankun Intelligent Driving Assisted Driving Autonomous Driving WA VLA HarmonyOS Cockpit Technology Route Business Mode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