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今天的电子设备则是现代人最亲密的延伸器官。它们更像是“神经末梢”,连接着工作与沟通、社交与消费,休闲与娱乐。
一旦设备屏幕破碎、网络中断,不仅打乱生活节奏,也让我们中断与外界的连接。因此,快速、可靠、专业、高效,能适配多元需求的服务,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保障。
然而,不同的客户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有人急需在熟悉环境中恢复秩序,有人偏爱“零接触”的安稳,有人则渴望即时的专业指导。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就要能够覆盖这些多元需求,为突发故障托底,确保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永不中断。
点击观看视频
上门奔赴
让服务触手可及
在平凡的日子里,服务的力量往往通过细微的行动让生活顺畅运转。不论严寒酷暑,总有一群人在为你而奔赴,其实普通人的生活当中,本没有那些波澜壮阔的起伏,而是柴米油盐的生活点滴,凑成了热辣滚烫的生活。但在这其中,普通人的需求往往不能被人看见,但华为的服务工程师们却在无时无刻关心着普通用户的诉求,他们默默付出,用自己的方式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用便捷、专业、有温度的华为服务,让问题不再受束缚,让日常保持连贯与从容。
武汉的谭靖对此深有体会。
入夏以来,全国都面临高温,在“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武汉,也提前进入“烧烤模式”,仅7月就遭遇28天高温,创74年纪录。公司难得给了高温假,谭靖得以居家办公,守着电脑与手机在线办公,连“班味”都淡了几分。
然而这份惬意在一个下午戛然而止:手机罢工了。“会议纪要在云端,客户消息在微信里,手机一断网,感觉自己一下子和世界断联了,心里慌慌的。”谭靖说。好在她想起华为提供上门服务,于是赶紧打了电话。一小时不到,门铃响起,华为服务工程师出现在门口。
很快,工程师就找到了问题——手机网络模块接触不良,十几分钟就搞定了,还顺便优化了信号中继,让卧室信号比之前更好。那一刻,谭靖的工作场景得以回归。
不到一小时上门,不到半小时修复。华为服务工程师解决了设备故障,也解决了高温下的“出门难”,这是理解用户需求后的主动靠近。
南京的杨霖同样是上门服务的受益者。上周他与朋友在家投屏看“苏超”。开赛前一个多小时,7岁的儿子拿着他的手机玩游戏,失手摔在地板上,屏幕裂成蜘蛛网。“我头都大了。”杨霖说。杨霖给华为服务工程师打通了电话,半小时后,背着黑色工具箱的工程师赶到。拆屏幕、换配件、调试,一套操作行云流水,换好屏幕,工程师协助维护了电视,重新连接了投屏,球赛画面跳出的那一刻,距离开赛还有5分钟。“那天南京队赢了,我看得特别高兴。”杨霖笑着说,“比赢球更爽的是,在你着急的时候,有人把麻烦解决了。”
为谭靖和杨霖解围的是华为服务团队的普通一员,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夏天,华为服务工程师们踩着热浪穿越街道,冬天顶着寒风爬老小区的楼梯,不分寒暑地响应用户的需求。对他们来说,每一个设备故障都不是小事——那可能是居家办公者的工作纽带,是球迷的周末期待,是普通人对生活顺畅运转的“情绪支点”。这个夏天有多热,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就有多深,他们的工作就有多重要。他们总能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用专业化解难题,把突然失灵的日常重新拉回正轨。
专业守护
透明看得见
电子设备一旦出故障,打乱工作和生活节奏只是表象,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安全。手机、平板或笔记本里存储着工作文档、家庭照片、聊天记录……稍有疏忽,数据泄露的风险便令人焦虑。及时、专业地维修,不仅解决了故障,更筑起一道安全防线,让用户能够放心。这是华为服务的专业技术底气,更是将对用户需求精准洞察与尊重,化作每一个服务细节的人文温度。
纪录片剪辑师陈默对此深有体会。
一个闷热的午后,他的笔记本突然蓝屏,反复重启都卡在开机界面。里面存着即将交付的成片素材和甲方的商业信息。“冷汗一下子下来了。”
抱着电脑赶到华为服务店时,陈默的衬衫已经湿透,门店里空调冷气扑面而来,却压不住陈默急促的喘息。
服务门店的工程师看出了陈默的焦虑,他请陈默放心,指着透明维修间说:“您可以全程查看维修过程,放心吧。”
维修前,工程师协助陈默开启设备“维修模式”,在隔离用户数据的情况下开始检测和拆解。有透明维修间,陈默也能清晰地看到工程师的维修操作:主板检测、硬盘检查、配件更换、调试、数据备份……整个过程专业、谨慎而熟练,确保设备和数据安全无虞。他所有的素材和商业隐私都得到了妥善保护。修好了,陈默长舒一口气。
华为服务的专业与安全,并不止于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句空泛的承诺。而是拆解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全国门店配备100%透明维修间,工程师耐心的操作讲解,有效的数据隐私保护。正是这些看得见的过程、听得懂的解释、感受得到的周全,让用户的焦虑逐步消解。设备修好的那一刻,收获的不仅是功能的恢复,更是一份能稳稳握住的安心。
多元适配
接住每一份“被需要”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每个用户有不同的需求,这千差万别的“不同”,要求服务的样态也不能是单一的。有人怕热不想出门,有人偏爱“零接触”,有人需要特殊的沟通方式……好的服务,不是用一套标准应对所有需求,而是能够适配每一种形态,尊重每一种习惯。
上海的设计师晨阳,是个听障人士,儿时因为药物的原因,失去了听力。这也让他多少有一些社恐,害怕陌生人,也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因此,晨阳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每一次维修设备,跟人沟通这个环节往往比设备坏了更令他焦虑。在上海一个闷热的下午,晨阳正在赶一个设计稿,平板电脑却突然黑屏,要命的是,这里存着完成了一大半的工程文件。
他惊喜地发现,华为竟然有为听障用户提供的手语视频服务,这也意味着晨阳不必焦虑与人线上沟通会产生障碍,让他内心不由得升起了一阵暖意。在视频里,晨阳通过流畅的手语比划描述平板黑屏故障,另一边的华为客服不仅全程耐心回应,还同步补充确认关键信息,并约定好时间派工作人员上门取走了他的平板。
第二天,晨阳收到寄修中心的消息:主板接触不良,已经修好。第三天,他们就把平板寄了回来,包装得严严实实,里面还附了一张维修清单,详细记录了维修项目和更换的备件。平板和设计稿完好无损,而这一次也让晨阳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对听障人群来说,华为服务的适配,是一种特别的关心和尝试。他们不必只能依赖家人翻译,也不用在打字框里艰难拼凑需求,就能清晰表达、顺畅解决问题。华为正通过科技和服务,逐步填平语言的沟壑,为每一个渴望的表达寻找归宿。
无论用户有着怎样的需求,华为服务都在用多元的方式回应。这份贴心,就在于它看见不同,尊重每一种“被需要”,让所有用户都能接受最妥帖的服务方式。
“老友”式服务
底气源自专业和细节
从上门服务的及时响应,到门店维修的专业守护,再到多元化适配的尊重,华为服务在这个高温季节里,展现着不同侧面,源于一个相同的内核——用户至上。
在这每一段被需要的背后,是华为精心构筑的服务网络。遍布全国的服务门店与网点,连接每一位用户的需求与关怀,用服务守护着人们的生活,让故障不再成为问题,让距离从此缩短。华为努力让服务本身成为一种无声的对话,在每一次与用户的相遇里,渗透着点滴的关怀。它不张扬,却悄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安心与从容。
迄今为止,华为已在全国建设了2300余家服务店、20000多个接机点,织成一张密集的服务网,覆盖99%的地级市和92%的县区;近80%的工程师持有国家智能终端应用维修师认证,配备近两百种专业工具,精准排除设备故障;服务网络的密度、操作的精度、数据防护的周密,都是专业支撑体验的底气。
温暖的细节同样不可忽视:华为服务店里,设置的临时休息区,让每一位用户进入门店都能卸下疲惫;遇到用户着急赶时间,门店也会提供加急维修,尽量减少等待的焦虑……每一处细碎的考量,都是“把用户放在心上”的行动注脚。
有人说,好的品牌像位老朋友:你需要时,它总在;你没说出口的难处,它都懂。华为服务正是如此:一次次顶着烈日的奔赴、一次次细心呵护的安全、一份份对“被需要”的珍视,让用户知道,无论你在城市的哪个角落,无论你有什么样的习惯与不便,当设备出现问题时,总有一群人带着专业与温暖,为你而来。
这就是华为服务。当高温还在炙烤城市,当生活的焦虑浮现,那些穿着蓝色工装的身影用朴素的行动证明,科技的终极意义不是功能或参数,而是对人的在意。这份在意,会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越拉越近,生长出触手可及的暖意。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驰
作者丨履布
设计排版丨安妮、咕
图片来源丨华为官网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