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洞见-全部 08月26日
新能源车险市场变革与破局之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领先,带动车险市场迎来深刻变革。技术进步、产品竞争力提升及成本优势是新能源车高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快速扩张,部分头部险企已实现承保盈利。技术进步、数据积累和监管引导共同推动了新能源车险赔付率的改善。主机厂的入局重塑了行业生态,险企面临数据获取和维修渠道控制的挑战。破局关键在于控赔与控费联动,通过险企与主机厂的数据破壁、生态共建和流程打通,以及险企与经销商共建客户经营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头部险企应聚焦精细化风控和科技驱动,中小险企则可利用细分场景和外部赋能开拓新空间。新能源车险市场正迎来战略机遇,险企需积极行动,构建全链条转型路径以抓住发展红利。

📈 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已成为车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从2020年的2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09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800亿元,占车险总保费的40%以上。这一增长得益于技术突破(如三电系统优化、超快充、高压平台应用)缓解了续航焦虑,智能座舱提升了安全性,以及产品在性能和用户体验上超越燃油车,同时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支持也促进了消费者选择。

💡 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出现积极改善信号,行业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部分头部险企已实现承保盈利。这得益于技术进步(提升车辆安全性,降低事故率和维修成本)、数据积累(驱动精细化定价,实现风险差异化管理,特别是营运车辆识别、车辆动态数据应用、个体风险画像构建以及驾驶行为量化)和监管引导(如《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主机厂的入局正在重塑新能源车险生态,其在车辆数据、维修链路和场景赋能上的优势推动了行业服务与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主机厂通过独家数据驱动更精准的定价和风控,通过授权维修控制成本,并利用对电池衰减等风险的洞察帮助保险公司完善风险模型。然而,险企在缺乏核心技术数据和维修渠道控制权方面面临盈利空间受限的挑战,需加速与产业链各方合作以实现盈利突破。

🔑 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破局关键在于控赔与控费联动。控赔方面,险企与主机厂需通过“数据破壁”(如共建模型、数据不出域、输出评分而非数据)、“生态共建”(如创新产品、服务权益闭环、开放配件生态)和“流程打通”(如专属理赔流程、利用车联网数据实现快速定损)来协同实现风险精准管控。控费方面,险企需重塑与经销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产品服务整合和精准营销提升客户粘性与保险销售效率,以降低获客和渠道费用,避免陷入费用竞争。

🚀 头部险企应通过精细化风险筛选与动态管理、产业链协同构建控赔控费闭环以及科技驱动高效运营与精细化控费来引领行业破局。中小险企则可聚焦细分场景和特定客群,以轻资产模式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借力保险科技解决方案来快速补齐短板,开拓业务新空间。新能源车险市场拐点已至,险企需摒弃观望,抓住战略机遇,构建全链条转型路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突破。

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深刻改写汽车市场格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 9 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

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技术突破性进展,三电系统的优化显著延长续航里程,叠加超快充技术与高压平台的规模化应用以及补能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极大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同时,智能座舱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车辆安全性能;二是产品竞争力全面跃升,新能源车在性能和用户体验上已超越传统燃油车;三是成本优势显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相比燃油车具有较大优势,购置税减免及牌照政策支持等举措也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车险市场大变局:新能源车险规模扩张、盈利初现、生态重塑

1. 新能源车市场高速发展,夯实保费扩张基础

新能源车险保费呈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的246亿元增至2024年的1409亿元,复合增速高达55%,占车险比例从3%升至15%。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规模将达4800亿元左右,占车险总保费比例将超过40%,成为车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见图1)

2. 新能源车险赔付率显露积极信号

当前,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已出现改善信号,行业综合成本率从 2023 年的 109% 降至 2024 年的 107%,部分头部险企的新能源家用车综合成本率已低于 100%,实现承保盈利。(见图2)这标志着行业发展迈入新阶段,背后则是技术进步、数据积累以及监管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技术进步:提升车辆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和案均赔款

技术进步从“预防事故发生”和“减轻事故后果/降低维修成本”两方面优化赔付成本:一方面,智能安全系统提升主动防护能力,三电系统可靠性增强,共同驱动事故率下行;另一方面,电池安全技术升级减少了全损案件比例,车身结构与材料优化直接减轻车辆物理损伤,三电模块化设计和诊断技术的提升使维修成本更可控,再叠加维修供应链效率提升,共同降低案均赔款。

2) 数据积累:驱动精细化定价,数据赋能实现风险差异化管理

新能源车险行业的数据应用聚焦于场景化风险解析,其核心在于利用数据精准识别车辆真实使用性质,并实现对“车”“人”“行为”三个风险维度的动态量化评估,优化风险管理与定价模型。

营运车辆识别是解决风险错配的关键起点。险企可基于卫星定位系统轨迹特征建模,并叠加网约车和货运平台的数据交叉验证,有效识别营运车辆,提高定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在“车”的维度上,风险评估正从静态标签向动态感知演进。车辆的动态数据被纳入定价因子,维修成本模型也从基于车型因子的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进化。

在“人”的维度上,风险刻画正从基础画像向立体化评估升级。保险公司正尝试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构建出更精准的个体风险画像,并通过关联人风险穿透机制来阻断高风险个体“借名投保”的漏洞。理赔分析也能精确定义和识别低风险和高风险客户。

在“行为”维度上,风险管控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转变。通过量化驾驶行为生成评分并挂钩保费,前置风控并推送安全预警。

3) 监管引导:驱动行业健康发展,为赔付率下降提供坚实保障

2025年1月24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维修使用成本、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产品创新、优化风险定价、跨行业数据共享等举措,健全费率形成机制,降低整体赔付水平。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区间将进一步放开,促进费率水平与风险水平的合理匹配。

3. 主机厂入局驱动新能源车险生态重塑

主机厂凭借其在车辆数据、维修链路及场景赋能上的优势,推动行业服务与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通过独家数据驱动更精准的定价、理赔风控及风险减量;通过引导授权维修实现维修链路可控与成本优化;以基于对电池衰减等特定风险的洞察助力保险公司完善风险模型、迭代差异化产品。

综合判断,未来 3-5 年,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将持续优化,行业也将进入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窗口期。但险企仍面临严峻挑战:赔付率虽有向好迹象,却仍处于高位,行业整体尚未摆脱承保亏损状态。更关键的是,在主机厂主导的行业生态下,险企往往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数据和维修渠道控制权导致盈利空间受到制约。面对潜力巨大的市场,险企需加速攻克成本难题,深化与主机厂、经销商、维修厂、电池厂商、出行平台等产业链参与者的合作,尽早实现盈利突破。

 

二、破局之道:以控赔为核心,控赔与控费联动发力,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破局关键在于有效控赔与严格控费,二者缺一不可。新能源车险市场正从普遍高赔付转向结构性分化,形成低赔付业务与高赔付业务并存的二元格局。低赔付业务主要由部分成熟平台车型构成,得益于其稳定可靠的三电系统、规范的维修体系和车主审慎的驾驶习惯,需严格控费以守住利润。高赔付业务则源于部分车型的技术问题和下沉市场客群业务存在的赔付问题,亟需有效控赔。

有效控赔是行业破局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行业整体赔付率依然处于高位,赔付困境依然严峻;另一方面,即便是赔付率相对较低的业务,其承保利润也极易被激烈的费用竞争所吞噬,险企盈利空间依然脆弱。因此,有效控赔是决定新能源车险业务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变量和最核心抓手。

 

(一)控赔破局:险企和主机厂协同,实现数据破壁、生态共建和流程打通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咨询业务负责人吴晓薇:控赔的关键是险企与主机厂的协同联动。险企的目标是通过风险精准管控盈利,但受制于数据孤岛,关键风险因子识别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评估风险,导致定价失效与风险错配。主机厂追求产品竞争力与用户体验,但受困于保费波动及服务割裂。跨行业数据壁垒使保险定价难反映车辆真实风险,导致赔付成本预测失准;险企压缩理赔成本会损害用户体验,也与主机厂品牌战略目标相冲突。险企与主机厂的核心利益交集在于对 “风险与服务精准匹配”的共同诉求。同时,二者也在“用户体验一致性”上存在协同空间。

1. 数据破壁:险企和主机厂打通数据孤岛,驱动风控革命

数据是新能源车险的“命门”,打破数据孤岛是风控革命的前提。数据驱动的风控是实现精准控赔最核心、最直接的手段。

实现“数据破壁”并非要求一方完全交出原始数据,而是通过“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价值共享。险企可利用其精算与风险评估的专业知识,为主机厂定制一套风险评估模型,在主机厂不向险企传输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或敏感的原始驾驶行为数据的前提下,仅基于主机厂自身掌握的、经过严格匿名化和聚合处理的脱敏数据来运行该模型,并输出一个“风险评分”或“驾驶行为评分”。具体实施可通过“数据服务”模式或险企、主机厂等共同建立数据实验室的方式来实现,过程中包括以下四大关键点:

    模型共建:险企主导或与主机厂数据科学家共同开发模型,模型可部署在主机厂数据环境中,或者双方共建的符合安全标准的隐私计算平台上。数据不出域:主机厂的原始客户车辆数据严格保留在自身的安全边界内,模型在主机厂侧运行,仅接触其处理后符合模型输入要求的数据。输出价值而非数据:模型运行的结果为汇总计算后的评分或标签,代表了基于特定模型对个体驾驶风险的评估。协议保障与限定用途:双方以法律协议明确模型权属与使用权,限定评分使用场景,禁止超协议使用模型及反向推导数据;并约定数据安全标准等。(见图3)

数据破壁合作是控赔的核心驱动力,可在满足合规要求、保护数据资产、建立战略互信的同时,最大化释放双方的数据价值。对主机厂来说,数据破壁也可以帮助解决其保费波动痛点,为客户提供更稳定、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与服务。

对险企而言,这一模式能够帮助其建立精准动态定价、核心风险量化和风险减量前置三大核心能力,多维度优化赔付成本结构。通过精准动态定价优化风险选择,基于驾驶行为数据实现“一人一车一价”的个性化承保与保费动态调整,同时借助价格杠杆驱动高风险客户主动改善驾驶习惯,并促使低风险客户稳定安全行为;通过核心风险精准量化提升定损精度和反欺诈能力;通过风险减量前置降低事故率,提升车辆安全和用户驾驶体验。

2. 生态共建:构建全链路产业生态,提质增效

险企需向“生态整合者”转型,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实现提质增效。生态构建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更有效的控赔,通过产品创新、服务权益闭环和配件生态开放来管理赔付支出。

险企可联合主机厂、电池厂商、出行平台等产业链主体,共同探索新型保险模式,实现风险匹配。险企可探索电池专项保障、充电相关保险、智能驾驶保险、残值保险、车电分离保险、“基本+变动”组合产品等创新产品,满足用户全场景风险需求,使保费真实地反映车辆和驾驶者的实际风险,降低定价不确定性,有效解决主机厂担忧的保费波动问题,从而将保险转化为稳定、可预期的产品增值点。

险企可联合主机厂在服务端实现权益闭环,助力降低事故频率、优化维修成本。险企可与主机厂合作推出新能源车险服务包,将保险保障、车主服务和风险管理服务整合一体,具体项目包括保险保障增强、用车过程保障、车辆健康管理与维修保养、增值权益与生态、理赔服务升级、风险管理服务等。这既能优化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降低续保流失率,又能降低车辆事故频率和电池等核心部件损坏风险,控制赔付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此外,服务包还可与后端理赔价格实现打包控赔。对于主机厂而言,权益闭环则可增强用户对主机厂服务的黏性,避免因保险服务体验不佳而导致口碑受损。

险企可联合主机厂、经销商及维修厂共建开放的配件生态,实现赔付成本确定、质量可控。核心部件与主机厂深度合作,通过将服务权益与配件价格打包、联合采购、数据共享协议等方式降低采购溢价;非核心部件可积极推动标准化和副厂认证,并依托集采议价与供应链协同压缩成本。此举可帮助险企锁定理赔成本。此外,险企可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头部主机厂/电池厂制定核心部件安全、性能和质量认证规范与维修技术体系,规范配件质量。对主机厂而言,既可支撑保险业务定价稳定性,缓解因配件成本高所导致的赔付超支和保费波动,又可依靠险企的服务经营客户,实现共赢。

这种“主机厂深度绑定+全产业协同”的生态构建,可将保险深度融入车主用车生活的各个触点,并通过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服务组合打造无缝衔接的客户体验。对险企而言,可通过与产业链伙伴创新产品设计、闭环服务权益、以及整合生态资源管控维修成本和质量,实现更精准、更可持续的风险管理和赔付成本控制。对主机厂而言,生态共建不仅提供了稳定的保费预期和卓越的服务保障,更是将保险从成本项转化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用户忠诚度的核心要素。(见图4)

3. 流程打通:险企与主机厂协同一致,重塑理赔体验,控制赔付成本

险企需要搭建新能源车专属理赔流程。一方面,险企内部需要建立新能源车专属的查勘定损标准与能力,同时优化线上理赔流程,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响应速度与客户体验。另一方面,险企需要深化外部合作,与主机厂、电池厂、回收网络等各方深度合作,获取电池检测、残值评估与回收等外部能力。

险企可与主机厂深度合作,重构理赔链路,压缩周期、减少欺诈、降低案均赔付,优化客户体验。依托车联网数据与图像识别技术,小额案件通过实时数据采集结合用户上传的损伤图像实现“秒定损、极速赔”,系统自动完成赔付核算与资金划转,同时报案后自动触发主机厂售后工单,精准调度维修资源与代步车服务,压缩服务周期,减少欺诈,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控费破局:险企与经销商共建客户经营体系,避免陷入费用竞争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咨询业务核心领导张文:控费的关键在于重塑险企与经销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主机厂直销渠道,险企控费与控赔是一体联动的。双方通过协议将前端费用、后端理赔价格及服务权益整体打包,这使得前端费用的独立管控空间较小,因此,重塑与经销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控费的主要抓手。双方的核心矛盾在于险企供给侧缺乏差异化能力,依赖费用获取业务。对经销商而言,这种模式虽能保障当期佣金收入,却难以保障客户的长期留存,更无法有效转化为后市场业务的持续收入。因此,控费破局的关键在于双方高效协同,重塑利益分配机制。险企提供高杠杆、低成本的产品与服务组合,赋能经销商提升客户回流率与活跃度,降低自身获客和渠道费用,提升续保率。经销商虽然当期佣金下降,但回流客户可带动后市场收入增长,反而有助于实现从“赚保险销售佣金”到“提升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转变。

险企可与经销商深度合作,通过产品服务整合和精准营销来提升客户粘性与保险销售效率。在产品层面,险企可构建深度整合的产品与服务包,在保单中嵌入保养优惠券、免费基础检测或专属服务通道等服务,直接创造回店理由;基于车联网数据奖励安全驾驶的客户可在经销商处兑换积分或服务抵扣;联合打造绑定后市场优惠的会员体系,投保即享维修折扣、免费救援等权益;开发与车辆健康、维修质量绑定的创新保险产品,天然增强客户对经销商的粘性。在营销层面,险企可将保险服务深度嵌入购车、用车、养车等关键场景,通过场景化推荐提升触达效率和转化率。在合规前提下,双方可实现车辆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的共享与联合分析,助力经销商精准预判客户需求并推荐保险产品。

险企与经销商合作路径的探索,不仅直接关系到单一企业的经营效益,更深刻影响着新能源汽车保险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无论这条路径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都必须牢牢锁定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切实提高经销商后市场的产值,破解其盈利困境;二是保障客户的全周期用车体验不受损害;三是有效控制用户的综合拥车成本,避免因服务升级而导致成本失控。

 

三、竞逐之策:摒弃观望,抢占战略机遇

新能源车险业务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头部险企形成垄断性卡位。面对行业拐点,险企亟需摒弃观望,明确战略,锻造核心竞争力,方能抢占先机。

 

(一)大型头部险企:精细化风险深耕细作,生态与科技引领行业破局

精细化风险筛选与动态管理:头部险企可与主机厂通过数据合作共建客户白名单,整合车联网数据、车主信用评分、车辆故障率等多维指标,筛选赔付率低、驾驶行为良好、电池健康度高、使用场景安全的客户;构建动态风险评级体系,对在保业务进行持续风险评估和动态管理;对低风险客户给予费率优惠,对高风险客户调整承保策略,从源头降低赔付压力。

产业链协同构建控赔控费闭环:头部险企可通过排他/优先合作、股权渗透、战略联盟等形式链接头部主机厂、经销商以及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商,独家/优先获取车辆全生命周期数据,介入高风险车辆并提供维护建议。联合主机厂开发“车险服务包”,依托合作渠道提升保单销售效率、降低获客和服务成本,形成控费闭环。同时牵头推动建立行业数据共享框架与标准。

科技驱动高效运营与精细化控费:头部险企可高强度投入科技研发并应用于风控与运营:在理赔端,通过车联网数据和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定损与维修推荐;在运营端,依托云化数据中心降低存储与处理成本,利用物联网数据优化查勘调度;此外还要向行业输出成熟科技能力,彰显责任担当。

 

(二)中小保险公司:聚焦细分场景,以轻资产模式开拓业务新空间

聚焦细分市场与特定客群,构建本地化服务壁垒。中小险企可深耕优势区域市场,聚焦政府车、园区车、物流车等特定场景或客群,为其提供定制化保险方案及风险管理服务;开发贴合区域风险的特色附加险,通过快速响应的本地化、个性化理赔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结合地方政策与本地资源,降低获客和运营成本。

借力外部赋能,快速补齐短板。中小险企可采购第三方车辆数据、电池评估服务,提升定价与分控准确性;同时,可嫁接AI定价模型、反欺诈工具、智能理赔模块等保险科技解决方案,快速完善技术能力;此外,也可构建“轻资产+高响应”的运营模式,专注承保决策、客户服务等核心环节,保持组织敏捷性和成本效率。


新能源车险市场拐点已至,这是一次重塑车险格局的战略机遇。但同时,险企依然面对着盈利压力和激烈市场竞争的挑战,唯有以破竹之势迅速行动,方能在未来3-5年的黄金发展期中抢占先机。

在此过程中,险企需要从战略规划、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及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全链条转型路径。唯有深度整合保险行业的专业积淀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洞见,将双领域的实践与优势淬炼成破局利刃,才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让车险业务乘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大潮破浪前行,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共同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关于作者:

吴晓薇: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咨询业务负责人,常驻北京分公司

张文: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咨询业务核心领导,常驻深圳分公司

陈融融 :麦肯锡项目经理,常驻上海分公司

孙新权 :麦肯锡能力与洞见专员,常驻上海分公司

作者特别感谢鲁志娟对本文的贡献。

点击此处,获取本文PDF版本。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新能源汽车 车险 市场变革 风险管理 科技赋能 生态重塑 控赔 控费 主机厂合作 经销商合作 New Energy Vehicles Auto Insurance Market Transformation Risk Management Technology Empowerment Ecosystem Reshaping Loss Control Expense Management Manufacturer Collaboration Dealer Collabor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