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26日
资深用户分享:两年成功从Windows转向Linux的经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是一位拥有25年经验的计算机从业者,在Windows 11发布后,因微软的一系列强制绑定和侵犯隐私的操作,他下定决心彻底告别Windows,转向Linux。经过两年的努力,他成功将Linux作为日常主力系统,完成了所有工作和生活。作者分享了这一转型历程中的挑战与收获,并指出在数字时代,用户对产品的真正所有权和自由选择权至关重要,鼓励大家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努力。

💻 **告别Windows,拥抱Linux的决心与实践:** 作者作为一名资深计算机从业者,因不满Windows 11在桌面广告化、强制捆绑Copilot、Recall、OneDrive等功能,并担忧数据隐私泄露,毅然决定转向Linux。经过两年时间,他成功地将Linux作为日常主力系统,完成了所有工作和生活,实现了对微软的“脱离”。

🛡️ **用户权利的侵蚀与反抗:** 文章指出,不仅仅是操作系统,游戏行业和应用商店也存在用户权利被侵蚀的现象,例如游戏厂商的商业化“阉割”和苹果App Store的垄断。欧洲的《数字市场法案》和“维修权”的争取,都体现了用户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斗争,欧洲正成为用户权益的“防线”。

⚖️ **真正的所有权与自由的代价:** 作者强调,真正的“所有权”比“小便利”更重要。当用户失去对产品的控制权,即使是看似无害的“小不便”也会逐渐累积,最终导致用户花费大量时间修复“未损坏”的产品。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本质上是将用户推向“数字封建制度”。

💡 **微小的反抗汇聚成磅礴力量:** 引用《星球大战:安道尔》的台词,作者鼓励读者认识到,每一次微小的反抗行为都能推动阵线向前。反抗的前线无处不在,用户的选择和努力能够削弱垄断,推动产品由用户掌控,而不是反过来,最终击穿“帝国”的防线。

在 Windows 11 发布之后,微软的一系列“强制绑定”操作(广告化桌面、Copilot、OneDrive、Recall 等功能)让不少资深用户感到失望和不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极客开始尝试转向 Linux,把它作为日常主力系统。本文作者就是一位拥有 25 年经验的计算机从业者,他讲述了自己从“屡次失败的尝试”到“彻底摆脱 Windows”的两年转型历程。

2023 年 8 月,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自己作为一名习惯于 Windows 的专业用户,为什么最终决定转向 Linux。其实我早就试过把 Linux 当作日常系统,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回到那个“虐待者”——Windows 的怀抱。

直到 Windows 11 发布后,微软的一系列“骚操作”让我彻底心寒:桌面系统逐渐变成广告平台、被强制塞入 Copilot、Recall、OneDrive 等功能,甚至这些功能还在不断侵犯用户的数据隐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终于下定决心彻底离开Windows。

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就可以创造奇迹!

两年后的结果:我成功“戒掉”了 Windows!

讲真的,两年前刚宣告这个决定时,我一度担心自己会坚持不下去、会没出息地重新回到 Windows。但结果是——我成功了!

到现在已经两年了,我彻底脱离了微软的掌控,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在 Linux 上完成。虽然还是有一些缺点,但说实话,所有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问题,不是吗?

不过,作为一个“幸存者”,我偶尔也会陷入矛盾:我一方面已经摆脱了 Windows,另一方面却还需要为客户安装、维护 Windows 11,而微软的新一轮“背刺”永远都会在拐角处等着你。比如,有一次 OneDrive 悄无声息地自行重装,并且把客户的本地数据强行迁移到云端,用户完全没有给过授权:昨天文件还在本地,第二天就变成只能从微软服务器下载的“在线文件”。

我看到很多还在依赖 Windows 的人不断为此找借口:“这只是个 bug”、“以后会修复的”。但事实是——自由选择的空间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全球范围的反抗:从游戏到应用商店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夺权”不仅仅发生在操作系统上。

比如 StopKillingGames 运动,玩家们终于忍无可忍,开始正面对抗 AAA 游戏厂商越来越离谱的“阉割”式商业化。再比如欧洲出台的《数字市场法案》(DMA),直指苹果对 App Store 的垄断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正成为全球最后的“用户权益防线”。数字时代的权利一旦在一个国家被保障,就会带来连锁效应。

与此同时,“维修权”也在被争取。第三方厂商正在挑战那些通过知识产权限制维修权的设备制造商。用户对设备的所有权,正在重新被拿出来讨论。

我的体会:自由需要努力

在这一系列经历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想要自由,必须付出努力。

Linux 的技术门槛确实比 Windows 高了一些,但绝非不可逾越。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所有权”比我想象中更重要。

如果我买了某个产品,却失去了对它的控制权,那本质上就是自由受到了破坏。这种破坏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小不便”,但随着厂商的暗箱操作越来越多,它们会不断累积,最终让我愤怒地发现:自己正在浪费大量时间去修复那些“我根本没弄坏的东西”。

更可怕的是,这种愤怒其实是对自己的愤怒——我恨自己为了一个“暂时的小便利”,不断牺牲更重要的东西。一次次的小让步,最终演变成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

所以,我再也不能忽视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了。这些暗箱操作的本质,是在慢慢把我们推向一种“数字封建制度”:用户最终将“一无所有”,却被要求“感到幸福”。

更糟的是,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软件行业,而是在各个领域蔓延。

一段话,送给所有仍在挣扎的人

最后,我想引用一下《星球大战:安道尔》剧中 Nemik 的话:

自由是一种纯粹的理念,它自发产生,不需要教导。整个银河系不断涌现零散的反抗行为。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加入了这场运动。

记住,反抗的前线无处不在。哪怕是最小的反抗行为,都能推动我们的阵线向前。

帝国之所以如此渴望掌控,是因为它的统治本质上不自然。暴政需要持续的维系,它会破裂、会泄漏,权威是脆弱的,而压迫只是恐惧的面具。

终有一天,所有这些小规模的反抗汇聚在一起,会彻底击穿帝国的防线。那一天,总会到来。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重度用户,那我告诉你:目前 Linux 已经越来越接近 Windows 的真正替代品了。并且,随着越来越多公司破坏用户信任、剥夺其选择权,Linux 的价值会越来越凸显。从长远来看,我们使用的产品,应该由我们来掌控,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尽你所能,让像微软这样的公司更难以垄断市场,同时也去支持那些终结“创意垄断”的努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scottrlarson.com/publications/publication-looking-back-windows-to-linux/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作者:Scott Larson,翻译:郑丽媛 ,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Linux Windows 11 用户体验 开源 数字权利 系统迁移 CSDN Scott Larson Linux Transition Windows 11 Issues User Experience Open Source Digital Rights System Migr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