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科技评论 - 本周热榜 08月25日
西湖大学创办生命科学期刊Vita,赋能中国学术发表新篇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西湖大学宣布创办生命科学学术期刊Vita,由施一公和李党生担任主编,采用完全开放获取模式。该刊旨在覆盖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并计划发展为“主刊+子刊”系列。Vita的创办与“生命科学开放联盟”的成立紧密相关,该联盟由内地和港澳多所高校组成,旨在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Vita的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借船出海”或依托国家力量的旗舰期刊,而是寻求独立运营并依托学术联盟,为中国本土科学家提供高水平的学术发表平台,同时也面临着稿源竞争、同行评审体系建设和OA运营成本等挑战。Vita的成功将为中国构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提供宝贵经验。

🔬 **Vita期刊的诞生与定位**:西湖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和《Cell Research》前主编李党生教授,共同创办了名为Vita的生命科学学术期刊。Vita源自拉丁语“生命”,旨在覆盖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并计划采用“主刊+子刊”的系列化发展模式,主刊将实现完全开放获取(Open Access),所有研究论文对全球读者免费开放,这标志着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学术传播渠道自主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 **学术联盟的协同效应**:Vita的创办与一个新成立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密切相关。该联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内地高校与香港大学等六所港澳高校共同发起,旨在加强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Vita作为该联盟启动后着力推进的首批项目之一,有望借助联盟提供的潜在稿源和审稿人网络,缓解新期刊在初期面临的优质稿源获取难题。

💡 **Vita的独特发展模式**:与以往“借船出海”(与国际出版商合作)或“依托国家力量”(如《国家科学评论》)的模式不同,Vita寻求独立运营,并依托于一个由1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联盟。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品牌的独立性和运营自主权,又通过联盟获得了广泛的学术支持,为中国自主构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 **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Vita拥有强大的学术背景和联盟支持,但其发展之路仍充满挑战。在全球范围内,顶级稿源的竞争激烈,Vita需要与国际知名期刊和已成功的国内期刊竞争最优秀的论文。此外,建立高效、公正且国际公信力的同行评议体系,控制审稿周期,以及持续负担OA模式带来的高昂运营成本,都是Vita必须克服的障碍。Vita的成功将为中国在构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的道路上提供宝贵的实践样本。

西湖大学于近日宣布,将创办一本名为 Vita 的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该刊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以及 Cell Research 前主编李党生教授共同担任主编。

图丨施一公院士(来源:西湖大学)

Vita 一词源于拉丁语“vīta”,意为“生命”,其定位是覆盖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期刊计划以“主刊+子刊”的系列化形式发展,主刊将采用完全开放获取(OA,Open Access)的出版模式,这意味着其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将对全球读者免费开放。

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创办这样一本高起点的新期刊,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寻求提升自身学术传播渠道影响力的普遍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科研人员虽然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其中最顶尖的部分,多数仍流向国际老牌期刊。因此,在国内创办一批由本土科学家主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已成为许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努力方向。

这本新刊的创办,同时还与一个新成立的学术合作组织密切相关。就在期刊消息公布的同时,一个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内地九所高校与研究机构,联合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六所港澳高校共同发起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也宣告成立。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该联盟旨在推动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而由西湖大学牵头创办的 Vita,是该联盟启动后着力推进的首批项目之一。

这种模式与国内近年来涌现的其他高水平期刊创办路径有所不同。此前一种常见的成功策略是“借船出海”,即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利用其成熟的发行渠道和品牌效应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例如,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 Molecular Plant 与 Cell Press 合作,长春光机所的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与 Nature 合作,均在短时间内跻身各自领域的顶级期刊行列。这条路径见效快,专业性强,但期刊在品牌独立性和运营自主权上可能需要做出部分妥协。

另一条路径则是依托国家力量或单一顶尖学府,打造综合性的旗舰期刊,对标 Nature 或 Science。中国科学院主办的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覆盖所有科学领域,以极高的标准,旨在发表中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突破性研究。这类期刊承担着国家学术“名片”的角色,起点高,资源集中,但其综合性也意味着在特定细分领域的竞争中需要与无数专业期刊抗衡。

Vita 的模式与上述两者有所不同。它并未选择与海外出版商合作,而是寻求独立运营;同时,它也非单一机构的产物,而是依托于一个由 15 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联盟。这种架构为其在创刊初期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稿源和审稿人网络,这或许能缓解新期刊普遍面临的优质稿源获取难题。期刊的领导团队配置也值得注意,施一公作为知名科学家能为期刊带来学术声望,而李党生则拥有将 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从 2 分左右提升至国际前列的长期专业办刊经验。

当然,雄心勃勃的开局之后,是现实而严峻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顶级稿源的竞争已近白热化。即使有联盟加持,Vita 依然需要与 CellNature 等老牌期刊,以及 Cell Research 等已经成功的国内期刊正面争夺最优秀的论文。如何建立起高效、公正且具备国际公信力的同行评议系统,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审稿周期控制在有竞争力的范围内,以及如何持续负担 OA 模式带来的高昂运营成本,都是其必须跨越的障碍。

归根结底,Vita 的推出,不仅是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增添了一个新的高水平发表平台,它更像是一场实验。这场实验旨在探索,在不完全依赖外部成熟渠道的前提下,一个由中国顶尖学术共同体驱动的、自主的、开放的学术出版生态系统能否成功建立并持续发展。它的未来走向,不仅关乎一本期刊的成败,也将为中国在构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的道路上,提供一份宝贵的实践样本。

参考资料:

https://news.fudan.edu.cn/2025/0812/c31a146424/page.htm

运营/排版:何晨龙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西湖大学 Vita 生命科学 学术期刊 开放获取 施一公 李党生 生命科学开放联盟 中国学术出版 Westlake University Life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 Open Access Yigong Shi Dangsheng Li Life Science Open Alliance Chinese Academic Publish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