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近日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的最高加热温度纪录。此项由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主导的实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利用静电场使材料悬浮,并通过双波长激光系统协同加热,成功将钨合金熔化成液球。这项成果为新型钨合金的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标志着中国在空间材料科学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 中国空间站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的最高加热温度纪录。这项由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主导的实验,是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 实验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利用静电场产生的电场力使实验材料(钨合金)摆脱重力束缚,稳定悬浮于实验腔体中。这种微重力条件下的悬浮状态,使得液态样品的形态更圆、振荡更理想,为获取精确的物理化学性质数据提供了优越条件。
💡 为实现对高熔点钨合金的超高温加热,实验柜配备了强大的双波长激光系统。半导体激光作用于材料表面,二氧化碳激光则深入材料内部,两者协同输出300瓦大功率,成功将钨合金烧熔成悬浮的液球,这是实现超高温实验的关键技术。
🌟 此次成功突破3100℃高温,为新型钨合金的设计、性能提升以及未来在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这标志着中国在先进材料研究和空间科学应用领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快科技8月25日消息,近日,中国空间站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此次实验一举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的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这一实验由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主导。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团队借助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运用静电场产生的电场力,使实验材料摆脱重力束缚,稳定悬浮于实验腔体之中。
相较于地面实验,微重力下液态样品形态更圆,振荡也更为理想,为获取精准的物理化学性质数据创造了绝佳条件。
为实现对高熔点钨合金的超高温加热,实验柜配备了强大的双波长激光系统。半导体激光主攻材料表面,二氧化碳激光则负责向材料内部渗透,二者协同输出300瓦的大功率,将其烧熔成悬浮的液球。
此次中国空间站成功突破3100℃高温,将为新型钨合金的设计、性能提升提供关键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