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糖的人,是不可能给别人甜头的
最近有场对谈很受关注,是罗永浩对谈李想,在这场长达4小时的访谈里两人聊了个人成长和创业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让我感受颇深,是李想说自己在年轻时(26岁)创业得到的一个最痛也最大的成长
这个成长来自于被公司股东同时也是朋友的“背叛”和“弹劾”,让他意识到 —— 懂得对自己好的人,才知道怎么对别人好,身边才能聚集起彼此交付的人,才能一起合力干成大事
这是咋回事呢?
那个时候是2008年,大家都知道爆发了全球次贷危机。间接的影响就是李想当时去融资也怎么都融不到钱,公司就遇到了困难。这时候有三位小股东就邀请李想、联合创始人樊铮、还有一位天使投资人一起去参加“股东会”
为什么“股东会”打引号呢?因为后来才知道这次“股东会”是“鸿门宴”
当时对面三个小股东一上来就让其中“最能说的内容负责人”指责李想“引人不利”,导致经营状况恶化。同时“融资不利”导致公司经营困难,认为李想和樊铮不适合再管理公司要求他俩“仅保留15%股份,并离开公司。”(当时李和樊一共有70%股份)
李想说当时他和樊铮的反应是“都惊了”。因为一是当时小没见过这种事情;二是这个要求从股份结构上就完全没道理;三是这个事情发生前一个月,对方三个人中有一个人还找李想“借了100万买房子,个人卡里本来只有105万,后来自己就只剩5万块钱了。”
罗永浩补充说,“也就是刚买完房子之后就叫板了…”
而当时是在场的那位比较年长的天使投资人“救了场”
那位投资人(后来查了下是薛蛮子)直接一拍桌子说,“你们三个小王霸蛋,是谁出的主意,如果放在古代你们要被满门抄斩,如果放在现代也没有任何小股东是造反成功的。”(看到这一段我是真的笑了,这位生活经验和阅历真的是在这起了决定性作用)
对面三个人立刻就慌了,然后开始互相推诿,于是这个“造反”也就不成功了
不过这件事只是个引子,李想的厉害之处还是在于,他在事后能够不仅是觉得“人性丑恶”或庆幸自己“度过一劫”,而是能够后来找所有关键参与人聊,总结反思 ——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自己
这个事的根本逻辑就在于,当时李想连续创业且少年成名,骨子里肯定是自负的,也非常仰赖自己的能力,所以遇到了最难的问题反应是“自己死扛”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帮人和你都是一起做事拼过来的,但是现在遇到了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你都是自己“一个人死扛”根本不和大家商量探讨,那原来你都和大家是一起商量探讨打的天下,现在遇到了最大最重要的问题,你反而不合其他人一起商量,其他人就会觉得一是他们想帮你帮不到,二是他们会觉得自己在这家公司不重要了,对你也不重要了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李想认为自己学到了两个教训:
一是,以前觉得自己是个拼命三郎,“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也从来不休假”,但以后得先学会对自己好一点
他举了个例子,以前自己作为老板开polo,住小房子的时候,别人买宝马,住大房子是会觉得很“别扭”的。后来自己买了好车,身边的人反而觉得“挺好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压力减轻了
没吃过糖的人,是不可能给别人甜头的。对自己太过苛刻的人,也难以对别人宽容
二是,有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及时和身边信任的人沟通,寻求帮助,而不是当独狼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给身边信任的人贡献价值,如果你不让别人帮你,就很难去和别人建立信任,大家也就没办法一起干成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