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李轶医生在抖音上分享了自己45岁时确诊脑梗的经历。他表示,尽管天天治疗脑梗,自己最终也患上了“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即腔隙性脑梗死。虽然目前无症状且无需治疗,但这一经历引发了公众对脑梗高危因素的关注。医生指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抽烟喝酒、肥胖以及过劳熬夜等都是脑梗的主要诱因。李医生本人也归咎于过劳熬夜。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脑梗的定义、脑卒中的分类(脑梗死和脑出血)以及预防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习惯、适度运动、定期体检以及积极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 医生亲历脑梗,揭示过劳熬夜是主要诱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李轶医生,年仅45岁就确诊为脑梗,他将自身患病原因归结于长期过劳和熬夜,以此警示公众关注生活习惯对大脑健康的影响。
🧠 科学解读脑梗及其高危因素:文章明确指出,脑梗是一种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抽烟喝酒、肥胖和过劳熬夜等都是导致脑梗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 多维度预防脑梗,守护大脑健康:文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脑梗预防策略,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坚持低盐、低油、低脂、低糖的健康饮食;鼓励进行适度运动以控制体重,降低肥胖风险;强调定期体检的重要性,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异常;并特别指出,积极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预防脑梗的关键环节。
📊 脑卒中的科学分类与理解:文章区分了两种主要的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由血管堵塞引起;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由血管破裂导致,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脑部疾病的形成机制。
8月2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卒中救治专家李轶在抖音上自曝“我今年45岁,我天天治疗脑梗,最后我自己也得了脑梗”。
李医生晒出的磁共振报告显示,他确诊“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也就是“腔梗”,这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目前无症状,不需要治疗。

医生介绍,脑梗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抽烟喝酒、肥胖、过劳等。李医生与网友互动时表示,他主要是因为过劳熬夜。

资料显示,脑梗属于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一种,脑卒中包括两种,一种是由血管堵塞引起,也就是脑梗死,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血管破裂所导致,称为出血性脑卒中。
脑梗是脑血管因为缺血缺氧而造成脑组织的坏死,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一般可以从饮食、运动、心理预防、疾病筛查等方面来进行预防。
1、饮食习惯调整:脑梗死一定程度上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有较大关系,日常应以低盐、低油、低脂、低糖食物为主,有利于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发生率,从而起到预防脑梗死的作用。
2、适当运动:肥胖也是诱发脑梗死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调整饮食习惯、控制进食量的前提下,还应进行适当运动。
3、定期体检: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可以6-12个月检查一次,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尽早进行处理。
4、治疗高血压:如果本身患有高血压,会增加脑梗死出现的概率,需要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控制血压。
5、治疗糖尿病: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糖尿病,出现脑梗死的可能性比较大,此时需要到医院积极治疗糖尿病,从而起到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