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8月23日
三大运营商的“钱袋子”也变瘪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三大运营商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净利润均实现5%以上增长,但媒体聚焦的“日赚数亿”背后,自由现金流指标却呈现下滑趋势。文章深入分析指出,尽管资本开支因5G投资高峰后逐步减少,但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恶化,特别是政企业务应收账款的激增,是导致自由现金流下滑的主要原因。运营商在追求“第二曲线”增长时,过度扩张政企业务,导致坏账准备大幅增加,使得账面收益难以转化为真实的现金流入。文章强调,运营商应回归高质量发展,避免“账面增收、现金失血”的低效循环,才能让政企业务成为增长引擎。

💰 **净利润与自由现金流的背离**:尽管三大运营商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但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扣除资本支出后的剩余现金)普遍下滑。这表明,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可能受到财务政策影响,真实可支配的现金能力正在削弱,自由现金流是衡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

📉 **资本开支下降但未能提振自由现金流**:在经历了5G投资高峰后,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逐年下降,这本应对自由现金流产生积极影响。然而,中国移动2025年中自由现金流同比大幅减少62%,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虽有增长但相较2023年同期仍大幅下滑,说明问题并非出在资本开支上。

📊 **政企业务应收账款激增是现金流恶化的主因**:三大运营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的减少,主要归因于政企业务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虽然运营商声称加快了供应商付款,但数据显示此项并非主要原因。政企业务的快速发展,在追求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回款慢、应收账款增加的问题。

⚖️ **坏账准备增加侵蚀利润,真实现金流受损**:为了追求政企业务增长,运营商在2023年之前进行了“跑马圈地”,导致应收账款激增,进而使得坏账准备大幅增加。例如,中国移动2025年中计提的坏账准备高达379亿,其中账期超过1年的坏账占比较高,这直接侵蚀了利润,使得账面收益难以转化为现金。

🚀 **高质量发展与现金流并重是关键**:文章最后强调,运营商应摒弃“以收入论英雄”的观念,回归高质量发展,主动放弃低效、无效的业务,追求有利润、有现金流的收入。只有避免“账面增收、现金失血”的低效循环,政企业务才能真正成为运营商高质增长的引擎,而不是吞噬现金流的沼泽。

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虽然营收水平基本持平,但净利润都实现了5%以上的同比增长,于是又有媒体用“日赚数亿”为标题来渲染其盈利能力。

然而,对于固定资本支出规模庞大的通信运营商而言,其利润指标很容易受到资产折旧等财务政策的影响而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因此投资市场更倾向使用自由现金流来衡量一家通信运营商企业“赚到真金”的能力。

自由现金流是指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扣除资本支出后的剩余现金,代表着公司在扣除了所有经营成本和当年投资之后剩下来的现金利润,反映了企业真正可自由支配用于分红或用于再投资的实际现金能力,是公司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被视为评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关键工具。

三大运营商之中,除了中国联通之外,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均会在其业绩发布中披露自由现金流数据,而中国联通的自由现金流数据虽未直接披露也可根据相关数据核算而出。

具体分析三大运营商的近三年的自由现金流,从下图可以看到基本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中国移动2025年中的255亿自由现金流,虽然在三家之中仍最为雄厚,但同比竟然减少了62%,几乎只有2023年同期的1/3;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2025年中的自由现金流虽然同比有所增长,但与2023年同期相比仍然大幅下滑。

因此,虽然三大运营商2025年中的净利润都同比增长了5%以上,但自由现金流指标的下滑则显示出其可用于分红或再投资的实际现金能力却在削弱,这才是三大运营商“钱袋子”的真实状况。

自由现金流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与资本支出相减后的现金余额,分析三大运营商在2025年上半年的资本支出变动,从下图可以看到均已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在经历过2020-2023年的5G投资高峰之后,随着5G网络覆盖率的逐步完善,三大运营商开始逐年减少资本开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25年上半年的资本开支同比分别下降了9%,28%和15%,这对于三大运营商的自由现金流产生的是正向影响。

特别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自由现金流之所以在2025年中出现微增,亦与其资本开支的大幅下降相关,而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2024年中自由现金流分别大幅下滑54%和46%,已经制约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25年的资本开支。由此也可以预测,中国移动在2026年的资本开支或将因其2025年中自由现金流62%的下滑而出现大幅收缩。

三大运营商2025年上半年自由现金流在资本开支下调的情况下仍表现不佳,则问题显然就出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上。

从下图可以看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分别同比下降了36%、19%和3%,特别是中国移动838亿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相比2023年同期竟然出现了腰斩。

针对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的减少,三大运营商在半年度报告中给出的原因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响应政府号召,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对供应商进行付款,导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另一方面是作为第二曲线的政企业务快速发展,收入占比提升但回款速度慢,应收账款增加导致向客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

但分析三大运营商半年报中向供应商“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数据,从下图可以看到,除中国移动同比增加了396亿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对供应商支付的现金在2025年上半年并未有显著变化。

再看下图三大运营商半年报中的“应付账款”数据,以面向供应商的应付工程及设备款、服务费为主的“应付账款”数据同比均未有显著减少。

因此,三大运营商所宣称的因加快了向供应商的付款进度而影响其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说法并无数据支撑,所以来自于政企业务的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才是三大运营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从下图可以看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加了25%、26%和19%。

虽然三大运营商在半年度报告中都强调“政企项目付款存在周期特点,政企应收账款年中回收进度相对较慢,年中应收账款通常高于年末”,令市场对其全年应收账款规模下降抱有期待,但连续三年在上半年的应收账款同比增幅均在20%左右,已很难用政企项目的付款周期特点来解释。

分析三大运营商的政企类业务收入,从下图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移动的政企市场收入,还是中国电信的产业数字化收入、中国联通的算网数智收入,近三年来的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下,已经告别了“跑马圈地”式地快速增长阶段。

然而,为了追求“第二曲线”的增长,三大运营商于2023年之前在政企类业务上的“跑马圈地”,除了造成“应收账款”的激增之外,亦使得其利用账龄来评估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从下图可以看到,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针对政企客户组合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在2024年中增长了67%和59%,在2025年中增长了33%和59%。

针对政企客户的应收账款,中国电信对于账龄在1-2年的应收账款按照68.4%进行坏账准备计提,凡大于2年的均按100%来计提;中国移动则对于账龄在1-2年的应收账款按照65%进行计提,2-3年的按85%进行计提,超过3年的才按100%计提损失;而中国联通则一如既往地遮遮掩掩未披露政企客户的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

显然,中国移动的计提原则虽比中国电信更为保守,但其在2025年上半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仍已高达379亿,其中账期超过1年的坏账有217亿,账期超过3年的坏账有100亿。

或许,这也正是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2025年中业绩发布上强调“公司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主动放弃低效、无效的业务,追求有利润、有现金流的收入”的背后原因。

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移动的政企市场收入连续保持着20%以上的强劲增势,没想到带给2024年和2025年的却是不断攀升的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以至影响到其自由现金流在2025年上半年被腰斩,亦可证明“低效、无效的业务“虽然能带来账面上的收益,但“没有现金流的收入”终究只是纸上财富,装不进钱袋子。

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亦如是,虽然靠压缩资本开支能在短期内改善自由现金流,但以牺牲网络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为代价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还是要和中国移动一样回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

特别是在政企市场的竞争中,三大运营商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收入论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唯有避免再陷入“账面增收、现金失血”的低效循环,政企业务才能真正成为运营商高质增长的引擎,而不是吞噬现金流的沼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三大运营商 自由现金流 政企业务 应收账款 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