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08月21日
27年前,习近平翻越雪山来到这个西藏村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回顾了习近平同志1998年和2011年两次进藏的经历,重点聚焦其在林芝地区巴吉村的考察。文章通过记者回忆、村民访谈以及对比今昔的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援藏工作的具体要求。他不仅关注民生改善,还鼓励村民致富,并对当地发展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文章还对比了交通方式的变迁,从崎岖山路到复兴号列车,折射出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政策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 习近平同志在1998年和2011年两次对西藏林芝地区的考察,展现了他对雪域高原人民的深切关怀。1998年,他深入巴吉村,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表达了“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对口支援的责任感。

💡 习近平同志对援藏工作的要求具体而务实,强调要制定能够切实改善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项目,关注卫生、住宿等民生细节。他曾批评“华而不实”的项目,要求将精力放在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上,体现了他务实的领导风格。

📈 在习近平的关怀和党的政策引领下,巴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泥巴路、集体经济为零,发展到如今的宽阔村道、现代化物流园区,村集体收入连年过9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近6万元,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

🚀 文章通过交通方式的对比,从1998年习近平乘车翻越米拉雪山用时一天,到2021年乘坐复兴号列车仅用3个多小时,生动展现了西藏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进步,也象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飞速前进。

💖 习近平同志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贯穿始终,他在信中对嘎拉村村民收入增加表示高兴,并鼓励他们继续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持续的关怀和鼓励,如春风般温暖着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狂风卷着碎石抛向四野,砸得车窗噼啪作响。崎岖的道路上车子颠着跳着晃着,脑袋几次撞上车顶。”

  想到27年前跟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进藏的情景,随团记者张红记忆犹新。

  那是1998年初夏的一天,从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500多公里的路程,习近平一行人乘车走了一天。途中,车队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雪山,沿尼洋河畔一路下行,垂直落差达2000余米。

  一路奔波,是为了接送援藏干部,更是为了到福建对口支援的林芝地区实地看看西藏人民“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

  拼版照片:上图是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西藏林芝八一镇,下图是2021年7月20日拍摄的西藏林芝八一镇风貌。

  脚踩泥巴路,习近平走进林芝地区的一个藏族村庄——巴吉村。

  在村民次仁平措家中,习近平和村民们促膝谈心,“希望你们继续发展”。村民们纷纷掏出心里话,但有人说藏语,有人说汉语,村干部忙着翻译。

  女主人捧着青稞酒笑盈盈地走来,习近平双手接过酒杯,轻啜一口:“谢谢您的热情款待,藏族和汉族是一家人。”

  又走进一户藏族村民家中。听说老大爷身体不太好,习近平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您可千万多保重啊!祝您长寿。”

  …………

  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深深烙刻在西藏人民的记忆深处。习近平的那句话,让人们感动不已:“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

  从西藏回到福建后,习近平持续关注援藏工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件事,他都问得很具体、很详细。

  一次,工作人员拟定几个项目请他批准。见有的项目华而不实,他严肃地说:“你们要拿出几个能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项目来,其他的不要讲太多。你首先告诉我,如何改善老百姓的卫生条件、住宿条件,如何把放牧区和居住区分开来……”

  2021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向游客和当地群众挥手致意。

  习近平始终惦念着西藏的乡亲们。2011年夏天,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来到巴吉村。

  村庄10多年来的变化,他看在眼里。他描绘的致富路,当地人至今念念不忘——

  “致富之路就在脚下,就是动脑筋,做聪明人。聪明人实际上就要选好发展之路。”“你有我有大家有,一起富起来才有意义。”

  有着十多年党龄的致富带头人格桑旺久,把这些话记在了心头。他带头把村民的运输车、挖掘机“化零为整”,从以往的各谋出路变成了可以接工程的车队。

  2014年,林芝市唯一的大型建材市场在巴吉村落成,村集体有了“聚宝盆”;2019年,一个现代化物流园区在巴吉村建成,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收点……

  探访、问询、嘱托,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雪域高原上落地生根,乡亲们大胆地去闯去干,巴吉村有了新变化。

  2011年,巴吉村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富起来是当时整个村子最大的心愿。十几年后的今天,巴吉村村集体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在900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6万元。

  巴吉村的老人们都记得,“习近平1998年第一次来我们村时,村民还不富裕,村里还是泥巴路,弯弯曲曲的,下雨时没穿雨靴根本没法出门”。如今,总书记曾经走过的那条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早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村道。

  漫步巴吉村,传统的藏式民居和新建的欧式别墅错落分布。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义务教育普及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

  2025年4月2日,复兴号列车穿行在拉林铁路林芝段。

  1998年,从拉萨到林芝,习近平乘车走了一天。

  2021年再到西藏,他乘坐复兴号,同样的路程只用了3个多小时。一路上,“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

  也是在这次西藏之行中,在离巴吉村不远的嘎拉村,总书记听到村民感慨“现在党的政策那么好,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非常欣慰,勉励乡亲们:“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嘎拉村常住人口只有149人,2025年桃花节期间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达到370万余元。

  2025年夏天,总书记给嘎拉村村民们回了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为你们高兴。”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时光流转,深情不变。领袖的关怀如温暖的春风,吹遍了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习近平 西藏 林芝 援藏 巴吉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