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08月20日
融资数十亿,北京怀柔跑出超级独角兽:60后大爷用煤炭制油,全国第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科合成油是一家在北京怀柔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专注于将煤炭转化为油和化工原料。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永旺领导,拥有伊泰集团、中科院煤化所等股东背景。历经19年研发,中科合成油在煤制油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技术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及实现关键技术国产替代具有重要意义。公司近期完成了数十亿元的融资,显示出其在行业内的发展潜力和资本市场的认可。文章详细介绍了中科合成油在煤间接液化中间产品灵活催化裂解以及绿色航煤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并分析了当前煤制油行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机遇。

🌟 中科合成油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鉴于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发展煤制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在关键时刻提供能源供给,是应对国家能源结构挑战的重要途径。

💡 公司致力于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将煤炭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油品和化工原料,减少了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例如,其技术能够实现能源转化效率,并推动废水零排放,符合绿色发展趋势。

🚀 中科合成油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国产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公司自主研发了大型煤制油反应器(“煤制油超级锅炉”),单台年产油量可观,为中国在煤制油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奠定了基础。

🔬 公司在煤间接液化中间产品灵活催化裂解和绿色航煤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前者解决了传统技术能耗高、碳排放大的问题,通过新思路提高反应效率;后者则能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航空燃油,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价值。

📈 在竞争激烈的煤制油行业中,中科合成油在费托合成核心技术等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深度参与了全国多个煤制油项目,市场占有率高。未来,公司有望在高端特种油品和航空燃料的产业化方面抓住发展机遇。

最近,北京跑出一个超级独角兽:中科合成油完成数十亿元融资,资方包括中建材新材料基金。

它的主要高管叫李永旺,出生于1963年,是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科合成油的首席科学家、总经理。

这是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总部北京怀柔。伊泰集团(民营)是大股东,国有股东中科院煤化所、潞安矿业、徐矿集团和神华煤制油持股为超26%。

然而,它的业务很“国家队”,研究怎么把煤炭变成油和化工原料:靠特定催化剂和反应设备,让煤炭里的碳元素经过化学反应,变成能直接用的好油(比如柴油、汽油),还有生产塑料、化肥等的化工原料。

这项工程,虽然极其重要,但研发周期非常漫长(超20年)。公司从2006年成立,历经19年,融资7轮,目前还在研发路上。

插播广告:你是AI创业者吗?你是否有兴趣加入华为AI生态?最近,华为启动“华为云杯”2025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这是一个很好的抱紧华为大腿的机会,是一个较好的技术加速+资源跳板。推荐你报名。

根据其过往递交的招股书,2019年-2021年和2022 年 1-6 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 12.89 亿元、9.56 亿元、10.68 亿元及 5.32 亿元。

首先,它为什么重要?

1、国家能源安全需要它。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煤制油技术的实现了 “平时能活、急时保供”,在关键时刻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国家能源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占宁夏煤炭年产量的 1/4,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2、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刚需。

中科合成油的技术,使得煤炭能够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减少了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污染。如内蒙古伊泰化工某精细化学品项目,2022 年吨产品综合能耗 1.98 吨标煤,其中吨产品煤耗 3.48 吨标煤、水耗 5.12 吨,能源转化效率 43.85%,废水实现零排放。

3、国产替代需要它。

过去,类似南非这样的国家,掌控了大型煤制油反应器的关键技术,中国想搞煤制油要么花天价买技术,要么被卡脖子。

而中科合成油硬是从零开始,造出了自己的“煤制油超级锅炉”,单台每年能“煮”出50-80万吨油,相当于把300万吨煤变成清洁柴油和航空燃油。

其次,该技术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研发时间?

以催化过程为例。它被称为现代化工的 “黑匣子”,研发难度极大。

以宁煤那个每年能产 400 万吨油的项目来说,一开始用的催化剂,一放进反应的机器里就碎了,不光不结实,碎渣还把产出的油弄脏了。技术人员就一遍遍地试,试了快一千次,才造出能多产油和蜡且不容易碎的催化剂。

而最近5年,中科合成油又在攻克新的难题。

难题之一是:煤间接液化中间产品灵活催化裂解技术,名字很拗口——它解决什么痛点?

目前商业化的技术大多沿用传统石化蒸汽裂解技术,这种技术能耗高,就像一个特别能 “吃电” 的 “大胃王”,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对环境不太友好。

中科合成油提出一个新思路:以煤间接液化中间产品作为原料油,根据这类中间产品的分子结构特点,以及油品、化学品所需要的分子结构,研发出了这项关键技术,让反应更高效。

打个比方,以前用传统技术处理煤间接液化的中间产品,就像用旧炉子烧煤:一堆煤里,只有一半能真正烧出热量。而这项新技术,就像给炉子装了智能调控系统:同样一堆原料,以前浪费掉的 “边角料” ,现在能变成有用的东西。

2024 年,中科合成油的该项技术(汽油-化学品装置)完成中试验证,设计进料规模为 200-600kg/h,总投资超过 5000 万元。

中科合成油攻克的另一难题是:绿色航煤关键技术。

过去用生物质制航煤,要么效率低(收率不到70%),要么产品不达标(冰点不够低),商业化一直卡在实验室阶段。

而这项新技术,可以理解为给农林废弃物(比如秸秆、木屑)装上了一台“生物质炼油机”——通过一套组合工艺,把这些“废料”变成飞机能用的绿色燃油。

从竞争格局看,行业已经形成头部,集中度较高。

2024年,中国煤制油行业总产能达到 1200 万吨/年,市场集中度 CR5达到 78.3%。其中,神华宁煤集团以 34.2% 的市场份居首位,兖矿集团市场份额为 22.1%,中科合成油等企业占据剩余部分市场份额。

在关键技术环节,中科合成油是细分龙头。比如,其独家掌握的费托合成核心技术,构建了覆盖煤制油项目设计、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的关键产品。

全国7个已建煤制油间接液化项目,它深度参与了6个——从这个维度说,产品市场占有率近90%。

未来1-3年,煤制油行业的最大机会是:高端特种油品与航空燃料的产业化突破。若能用媒造出比石油更贵的特种油,技术、政策、利润三要素齐备,且无国际巨头垄断,是中国煤制油突围的最快赛道。

政策已经写明了方向。

2017年,国家发改委《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提出,要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十四五》以来,相关政策进一步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煤制高端化学品、特种燃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客户也指明了需求。

目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试运行范围扩大到 “液体燃料”,国内一家煤制油企业凭 “负碳标签” 反收欧洲客户每吨额外溢价,订单排到了2026 年,显示出高端特种油品与航空燃料在国际市场上的潜力。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铅笔道,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科合成油 煤制油 能源安全 技术创新 清洁能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