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20日
刚刚,济南前首富IPO敲钟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天岳先进,这家由济南前首富宗艳民创立的公司,近日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成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42.8港元,上市首日高开6.54%,市值突破200亿港元。作为国内领先的碳化硅衬底生产商,天岳先进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和AI等前沿领域。尽管曾经历业绩波动,但随着上海临港工厂量产和8英寸、12英寸碳化硅衬底的推出,公司产能迅速扩张,营收和利润均实现显著回升。天岳先进的成功上市,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里程碑,也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积极步伐,以及“A+H”上市模式的火爆。

💡 天岳先进创始人宗艳民,一位从工程机械跨界材料领域的企业家,凭借对材料学的执着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功创立了天岳先进,并在碳化硅衬底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领军企业之一。

🚀 公司在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上持续投入,成功量产了8英寸、12英寸碳化硅衬底,并实现了从2英寸到4英寸的跨越,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其产品已进入全球核心供应链,与英飞凌、博世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全球碳化硅衬底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 尽管天岳先进在2022年曾面临业绩下滑和股价破发,但通过上海临港工厂的量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公司业绩在2023年及2024年实现了强劲反弹,营收和毛利率均有显著提升,并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这得益于其“靠量不靠价”的市场策略以及对新能源、AI等新兴市场的精准把握。

🌐 天岳先进此次赴港上市,是继科创板上市后的“二次敲钟”,旨在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海外融资能力。这反映了当前国内优质企业积极寻求“A+H”上市机会,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以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抓住资本市场机遇的趋势。

🤝 公司对头部客户的依赖是其潜在风险之一,但其在全球碳化硅衬底市场的领先地位以及与众多国际大厂的合作,也显示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未来,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产替代的深入,天岳先进有望继续巩固其行业优势。

赴港上市一幕仍在继续。

投资界获悉,今日(8月20日)天岳先进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IPO发行价每股42.8港元,首日在港挂牌上市高开6.54%,市值超过200亿港元。

成立于2010年,天岳先进身后是济南前首富——宗艳民,早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后来辗转创业,闯入碳化硅衬底赛道,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曾吸引一众投资方争抢份额,当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华为哈勃投资。2022年成功登陆上交所,市值一度突破600亿元。

放眼望去,今年“A+H”赴港上市大军浩浩荡荡。到港股去,到海外去,成为国内龙头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二次敲钟,市值超200亿

他曾登顶济南首富

宗艳民,山东济南出生,19岁时考入山东轻工业学院(现齐鲁工业大学),师从非晶材料研究领域学者岳远征,学习硅酸盐工程专业。早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济南灯泡厂担任工艺工程师,但几年后工厂就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手持失业证,我开始了创业之路。”宗艳民曾回忆。彼时正值基建行业飞速发展,他看准机会,于2022年创立济南天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代理沃尔沃建筑设备。历经几年打拼,公司很快成为沃尔沃挖掘机在国内的最大经销商。

尽管事业有成,但宗艳民一直对材料学念念不忘。当地媒体报道了一个细节:经营济南天业时,他曾在销售挖掘机的大院里专门开辟一片场地,组建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研发材料。2010年,46岁的宗艳民决定进军材料行业,天岳先进正式成立。

创立之初,公司主要探索蓝宝石衬底方向。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宗艳民得知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蒋民华成功在实验室里培育出碳化硅单晶,却一直没能实现产业化,便联系多方买下了这项技术,成为国内首家掌握碳化硅单晶生长及衬底加工技术的企业。

碳化硅,由碳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因具备高禁带宽度、高击穿电场强度、高电子饱和漂移速率等性能优势,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按照功能不同,碳化硅可用于制作衬底和外延片,是生产高温、高频、大功率、高压器件的理想材料。

在碳化硅衬底领域,衬底尺寸是影响制造成本的关键指标之一,尺寸越大、能切割出的芯片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经过研发,2012年天岳先进实现2英寸半绝缘型和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的量产,三年后进一步量产了4英寸碳化硅衬底。

外界可能不知道,碳化硅衬底长期以来被美国、欧洲和日本垄断,伴随芯片国产替代浪潮,天岳先进开始进入投资机构视野。很快,哈勃投资来了,天岳先进完成首轮对外融资,此后陆续完成多次增资和股权转让,并于2020年11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后面的故事变得顺利起来:到2020年末,天岳先进估值达到100亿元。上市进展也相当迅速,2021年9月科创板过会,次年1月即登陆上交所,股价一度达到137.5元/股,巅峰市值接近600亿元。

创始人的身家也水涨船高——2022年,宗艳民凭借130亿财富首次登上《2022年胡润百富榜》,成为山东济南“首富”。

启动赴港上市前,天岳先进曾开启一段长达8个月的定增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融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但在2024年底终止。直到今年3月,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走到了A+H的门前。

何以撑起一个IPO?

翻开招股书,天岳先进是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产商,主营碳化硅衬底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进一步看,新能源和AI构成公司业务的两大支柱,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AI数据中心、光伏系统、AI眼镜、轨道交通、电网、家电及先进通信基站等领域。

历经“业绩变脸”,天岳先进股价长期破发——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但上市首年(2022年)营收即下降至4.17亿元,同比下滑15.56%,净亏损1.76亿元,同比降幅达到295.31%。

对此,天岳先进解释称,主要是受到设备调试与疫情影响,原计划于2021年底投产的上海临港工厂延期,到2022年末产能利用率不足40%,进而影响产品收入和毛利率。

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当年5月上海临港工厂启动量产,带动8英寸晶圆产能快速放量。2024年11月,天岳先进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累积山东和上海两大生产基地计算,年设计产能超过40万片。

伴随产能放量,公司业绩开始回升,2023年和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51亿元、17.68亿元,同时逐渐实现扭亏为盈,毛利率分别为14.6%、24.6%,净利润从2023年的-4572万元增长至去年的1.79亿元。

历经扩产潮,近年来全球碳化硅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席卷而来。因此,天岳先进增长“靠量不靠价”,近三年产品销量分别为6.38万片、22.63万片、36.12万片,同期平均售价分别为5110.4元、4798元、4080.1元。

从业务结构来看,天岳先进以销售碳化硅衬底为主,此外也出售非半导体级规格的碳化硅产品(如莫桑石宝石),用于研究和消费。2022年-2024年,公司碳化硅衬底销售收入分别为3.26亿元、10.86亿元和14.74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8.2%、86.8%和83.3%。

早早地布局大尺寸碳化硅衬底产品,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核心供应链。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天岳先进已经和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中超过半数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英飞凌、博世等均为其客户。

不过,对头部客户的依赖也令人忧虑。2022年-2024年,天岳先进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65%、51.3%和53.2%,其中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6%、17.1%和14.4%。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碳化硅衬底的销售收入计算,天岳先进在碳化硅衬底行业排名全球前三,市场份额为16.7%——过去外资垄断的格局被打破,产业重心正加速东移。

“此举旨在加快公司的国际化及海外业务扩张,提高公司从国际市场获取资金的能力。”谈及赴港上市原因,天岳先进在招股书中如此表示。

“A+H”火爆

争抢赴港上市窗口

“熟悉的同行都在做IPO,甚至都没时间休假。”一位港股投行人如是感慨,最近的常态就是忙着跟项目、抢项目,“A+H项目几乎人手一个”。

回顾今年前七个月,香港共有53宗新股上市,募资总额约1270亿元,不仅超过去年全年,更是时隔四年重夺全球第一。其中,募资额前四名均是“A+H”股,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合计募资超过710亿港元,占据半壁江山。

壮观的“A+H”军团,成为港股IPO的中流砥柱。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企业完成“A+H”两地上市,此外还有超过50家A股企业正排队赴港上市。

这里不得不提到宁德时代,上市当天市值达到1.3万亿港元,缔造今年全球最大IPO。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开创性地实现了港股溢价发行,并吸引了中石化、KIA(科威特投资局)、高瓴、高毅资产、UBS(瑞银)资管、橡树资本、太保、泰康、博裕、景林等在内的20余家基石投资者。

“顶格”定价的还有恒瑞医药,在国际发售部分获得204名投资者共17.09倍的超额认购。上市当天开盘大涨近30%,市值超3900亿港元,成为今年最大医药IPO。其基石阵容引人注目——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高瓴、博裕资本等。

随之而来的还有“酱油一哥”海天味业,浙江巨无霸三花智控……他们不仅市值庞大,基石投资阵容更是豪华,将这一波“A+H”上市推向高潮。

“对于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港股投资者给予了更高的估值溢价,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参与认购。”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曾如此解释,以往A+H股折价现象正在被优质资产打破,行业龙头成为大家搜寻的宝藏。

那么,为何集体去往港股?

原因显而易见。去年以来宏观政策转向,叠加今年初DeepSeek的异军突起带动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港股表现及成交活跃度方面明显提升,企业纷纷抢抓再融资窗口期。同时,赴港上市也意味着出海和国际化,香港市场是许多企业通往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所言,在美元资产“安全锚”地位面临冲击的当下,外国投资者纷纷透露出启动投资组合再平衡策略的意向,中国诸多创新成果为他们带来诸多令人振奋的投资契机。

“赴港上市的企业应当加速。”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向投资界说起,“当前情况,国内企业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窗口期非常短,可能就一年半的窗口期”。

情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据《券商中国》援引香港媒体消息,监管层可能会设置赴港上市A股公司最低市值门槛,或参考全球存托凭证(GDR)政策,市值门槛可能从100亿元提升至200亿元。目前传言尚未证实。不过即使设置了市值门槛,市值超过200亿的赴港上市A股公司不在少数,或促使更低市值的公司加速申请进程。

港股盛宴的通行证,写着全球化三个字。但IPO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大家纷纷赴港卡位,剩下的时间已然不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天IPO”,作者:余梦莹 王露,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天岳先进 碳化硅 半导体 A+H上市 中国制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