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20日
你以为一个6块的冰杯很贵?它想赚的还不止这点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炎炎夏日,食用冰和冰杯因其便利性和消暑解热的特性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尽管冰杯看似制作简单,价格却不菲,甚至高于普通饮料。文章深入剖析了冰杯高价的成因,指出其制作工艺、材料(如PETG塑料)以及全程冷链运输的高成本。同时,文章揭示了冰杯的真正商业价值在于其作为“互补商品”和“催化剂”的角色,能够有效带动相关饮品的销售。更重要的是,冰杯的爆火与当下年轻人DIY饮品、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紧密相连,成为满足年轻人创造欲和社交分享需求的载体。国内冰杯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潜力巨大,有望在口味、搭配和设计上迎来更多创新。

🥤 **高成本制造推高冰杯价格**:文章指出,冰杯的高价并非单纯的暴利。其制作过程中的“精雕细琢”(如流水缓冻、分层结冰)以及使用的耐高低温、韧性好的PETG塑料(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都增加了制造成本。此外,食用冰的净化消毒、全程冷链运输等环节也带来了显著的额外费用,这些都是冰杯价格高于普通冰块和塑料杯的原因。

📈 **冰杯是饮品的“催化剂”**:冰杯的核心价值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其作为一种完美的互补商品,能够有效带动咖啡、啤酒、果汁等相关饮品的销售。通过提供便利的饮用体验,冰杯能够显著提升冷饮区的整体销售额,是各大品牌争相入局的重要原因。

🎨 **契合年轻人的DIY饮品潮流**:冰杯的火爆与年轻人日益增长的DIY饮品创作需求息息相关。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简单饮用,而是乐于通过复刻和创造饮品来获得乐趣和满足感。冰杯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载体,让他们能够轻松DIY出个性化的饮品,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满足了其对“创造”体验感和“生活美学”的追求。

🚀 **国内冰杯市场潜力巨大**:虽然冰杯在国内已引起广泛关注,但仍处于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基础款为主。与韩国市场相比,国内在复合型冰杯(如咖啡口味冰球、柠檬口味冰杯等)以及口味、搭配、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仍有巨大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冰杯市场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快速发展。

最近,天气持续高温,杭州属实是在外面走两步就开始汗流浃背的程度。

唯一能让人类坚持出门的,可能就是上班吧。。。

在这样的高温下,能消暑解热的食用冰,又火了。

网友们从价格、销量到质量,聊个没完。

农夫山泉2公斤冰块卖22.8元,上热搜;冰杯持续火爆有厂家日销30吨,上热搜;冰杯居然卖得比水贵?价格刺客!上热搜。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食用冰就是把水烧开,放冰箱里一冻,价格就是水的成本,最多最多加个冰箱电费。

冰杯就更简单了,装了冰块的杯子呗?

要说这玩意确实很方便,想喝什么果汁、咖啡、啤酒,买个冰杯倒里头,方便又得劲,炎炎夏日来一杯,爽!

但你一看价格,笑容估计能直接凝固,这 “ 冰冻凉白开 ” 怎么卖得比饮料还贵啊?

差评君在公司周遭便利店转了一圈,就发现冰杯价格在3.5~6 块不等,根据网络资料,2024 年 711 一度把冰杯卖到了 9.9 一杯。

所以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冰杯,到底凭啥卖那么贵?去年夏天咱们就有过科普。

你可别以为冰杯就是一个装了冰块的塑料杯,实际上,从冰块到外包装都有门道。

就拿制冰来说,你用烧开的白开水冻的冰,属于 “ 速成派 ”,冰箱制冰是由外而内快速冷冻,无法排出空气,冻出来的冰块呈白色,里面其实都是气泡,密度不高也容易融化。

而食品级工业制冰就不一样了,工厂采用的都是流水缓冻、分层结冰的方案,属于 “ 精雕细琢派 ” ,得到的冰块密度更高,融化速度更慢,更坚挺。

杯子也有大有讲究,普通塑料杯用的是 PET 材料,在低温环境下就是个脆皮,运输过程中容易被棱角分明的冰块干烂。

解决方案就是用 PETG 塑料,这玩意耐高低温,韧性好。

只不过,PETG 塑料技术掌握在美国伊士曼公司跟韩国 SK 公司这两家企业手里,现阶段咱们主要靠进口,属于是被卡了下脖子。

而且需要长期耐低温的不只是杯子,冰杯盖处还有一层封层,也需要满足这一要求。

此外,制造食用冰的水需要经过多道消毒、灭菌工序,水的损耗较高,冰杯运输过程必须全程冷链,运输费用为常温运输的 3~4 倍,这些都是白花花的成本。

所以,你别看冰杯好像是个哪哪都能买的东西,直觉上也会感觉做起来没啥难度,但实际上造这玩意的门槛和成本真不低。

你以为冰杯卖这么贵,铁铁暴利?其实真没有。

作为一个常年在冰柜里屯冰的喝酒爱好者,差评君也是咨询了一圈浙江沪的制冰工厂,结果呢,就是大多数能生产食用冰的工厂,只卖食用冰和酒吧冰,但不卖冰杯。

差评君也在杭州打听了一圈,几家超市的老板告诉我,他们门店里的冰杯拿货价在 2.2~2.8元/杯,售价在 3~4 块,把实体门面的运营成本计算进去,一杯赚不了几个子。

齐鲁晚报也拆解过,一个冰杯总成本为 1 元,其中水 0.35元,带盖密封塑料杯 0.5 元,其他 0.15 元,算上冷链运输等环节,到了一级经销商/便利店环节,批发价已经到了 1.75/杯,往下成本只会更贵。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冰杯本身不怎么赚钱,为啥却成了企业的香馍馍?但凡跟水、饮品挂点钩的,都在往里头冲?

根据图数室调研,截至 7 月 3 日,我国现存制冰企业为 10922 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3338 家。

除了传统制冰厂家之外,饮品企业农夫山泉、蒙牛、伊利、连锁便利店罗森、7-11以及连锁商超盒马等都争先推出自己的冰杯,原地开卷。

商业嗅觉十分敏锐

因为冰杯的经济价值,从来不在于其本身。

冰杯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互补商品(Complementary goods),可以和任何饮料搭配,是各种饮料酒水的销售 “ 催化剂 ” 。

买了冰杯,就很难不捎带一瓶咖啡、啤酒、果汁,简而言之,通过成就别人,来完成自己的价值,以一己之力拉高冷饮区的 KPI 。

但其实这个商业逻辑,韩国便利店在 2012 年就玩明白了。

为什么直到最近两年,冰杯才在国内爆火,迎来泼天富贵?

农夫山泉就是 2023 年 5 月才开始正式着手推出冰杯,2024 年正式铺开,这还算赶上早集了。

答案,也许就藏在年轻人觉醒的创作欲中。

在差评君看来,冰杯现在能火,主要是这一商品能完美承接DIY 饮品的爆红。

如今的年轻人,早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喝,而是开始从 0 到 1 享受自己复刻、创造饮品的快乐。

打开小红书,你就有感受,从奶茶到鸡尾酒,通通 DIY 。

消费潮流的变化,品牌们看得最清。

茶颜悦色等茶饮品牌推出专属茶包,咖啡品牌瑞幸跟柠檬共和国推出 “ 冷萃咖啡液 + 酸爽青柠汁 ” 的特调。

便利店跟商超里面,也摆满了各种推荐配方的小提示牌。

就连雪碧的新品,也是从民间 DIY 作品里抄的作业。。。

TikTok 上有人往雪碧里面放茶包,神奇的脑洞让这条视频拿下了 2000 多万的播放。

网友们在尝试后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 有史以来最清爽的饮品 ” 。

在群众的呼声下,官方跟进推出了新品:雪碧 + 茶。

DIY 饮品能带来更强的「 创造 」的体验感,同时满足年轻人对独特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些都是便利店里的量贩商品无法提供的。

更重要的是,DIY 饮品还是种社交货币。

这非常合适发社交媒体露一手,直接跃升成 “ 生活美学主理人 ”。

当然,你也可以就跟身边的朋友分享,“ 哥们最近调了一个巨好喝的饮料,你快试试!” 瞬间拉进彼此的距离。

既有商业意义,又刚好跟新的消费潮流契合,这冰杯不火也难。

可以想象的是,冰杯这事后续市场也会非常巨大。

目前来说,国内冰杯虽然热度高,但还是处于发展初期,以基础款冰杯为主,偶有带口味的果汁冰复合冰杯产品。

复合型冰杯这块,可以看盒马的冰冰杯系列,做得挺不错。

比如下面这种冷萃经典咖啡冰冰杯,冰球是咖啡口味,只要倒入鲜牛奶能收获一杯简单自调。

类似的,还有柠檬冰冰杯、龙井茶虎跑泉水冰冰杯、乳酸菌乳饮品冰冰杯。

但相比韩国来说,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韩国几乎每家便利店门口都有一个大冰柜,里面摆着不同 size 的冰杯,旁边是各种琳琅满目的袋装果汁、咖啡,包你挑花眼。

我相信,要不了几年,未来国内的便利店也会这样疯狂内卷,开发新品。

卷口味,卷搭配,卷设计,甚至卷低糖。

冰杯的战争,热度看似已经达到了顶峰,一到夏天,大家就疯狂开聊。

但实际上,可能才刚刚开始。

也许从今以后,“ 冰杯战争 ” 每个夏天都会打响。

毕竟在炎热的天气里,谁能拒绝一杯冰镇饮料呢?

图片、资料来源

盒马、微博、小红书、齐鲁晚报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X.PIN”,作者:渡渡鸟武士,编辑:莽山烙铁头 & 面线,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冰杯 食用冰 DIY饮品 消费趋势 商业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