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8月19日
一箭7星发射成功,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已累计发射70颗卫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于2025年8月19日成功发射7颗卫星,标志着该火箭的第八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力箭一号在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已累计发射70颗卫星,总质量超7吨,并计划提升单次发射能力至超50颗星。公司成立于2018年,业务涵盖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定制化发射、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力箭一号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将每公斤载荷发射成本降至1万美元以下,并实现了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缩短了测发周期。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正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盈利模式单一、供应链不成熟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等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增加发射数量和提升技术来推动行业实现商业闭环。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火箭发射能力突出,市场占有率领先**: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第八次飞行任务,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显示了其强大的发射能力和可靠性。该公司在商业航天火箭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累计发射70颗卫星,总载荷质量超过7吨,并计划进一步提升单次发射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卫星发射需求,特别提到未来具备单次超50颗星的应用发射能力。

💡 **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助力商业航天发展**:力箭一号通过引入多星堆叠适配器等技术创新,并优化管理流程,如滚动备份生产和远程测试发射,成功将每公斤载荷的发射成本降低至1万美元以下。此外,火箭的总装、测试和发射环节实现了厂房一体化,大幅缩短了测发周期,这对于提高发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也为未来可重复使用火箭和低轨卫星组网奠定了基础。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正经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包括中科宇航在内的多家民营航天企业正积极寻求IPO上市,显示了资本市场的看好。然而,行业仍面临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赖发射服务)、供应链成熟度不足、以及在可重复使用和低成本火箭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等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增加发射数量、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商业模式来推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中科宇航的多元化业务布局与IPO进程**:中科宇航不仅专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服务,还积极拓展亚轨道科学试验和太空旅游等业务,并计划在2023年启动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研制,以降低空间站货物运输成本。公司已形成“设计-试验-生产-发射”的全链条体系,并具备自主可控的一体化发射能力。目前,中科宇航已启动IPO上市辅导备案,拟在科创板上市,表明其正朝着资本化运作迈进,为未来的发展储备更多资金和资源。

8月19日消息,笔者从中科宇航方面获悉,2025年8月19日15时33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八次飞行。

中科宇航方面表示,力箭一号在商业航天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已累计将70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7吨。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满足全球卫星多样化高密度发射需求,后续具备单次超50颗星的应用发射能力。

据悉,力箭一号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育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科宇航研制而成,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从事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定制化宇航发射、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等业务。

2022年7月,中科宇航研制的当时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成功完成“一箭6星”发射,标志着中国民营航天正式进入中型火箭时代。

2023年,中科宇航宣布启动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研制,首飞将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初样试验飞船,以期进一步降低中国空间站货物运输成本并提高运输效率。此外,该公司研制的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计划从今年开始面向太空科研提供亚轨道微重力实验平台。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该公司已形成“设计-试验-生产-发射”全链条体系,具备自主可控一体化的发射能力,拥有国内唯一自主建设运营的固体与液体火箭共用、星箭兼用综合性厂房,卫星技术厂房,以及固体与液体双发射工位。中科宇航是国内唯一多次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发射服务业务覆盖中国、欧洲、北美、南亚、中东等地。

2024年4月,中科宇航宣布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银河投资等。此外,中科宇航其他投资方包括广州产投、中科创星、红马资本、越秀产业基金等知名机构。

今年8月12日,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正式开始上市辅导备案,启动IPO上市,拟在科创板上市,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该备案报告显示,中科宇航的法定代表人为杨毅强,控股股东为北京鹏毅君联空间技术中心(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27.7476%。天眼查信息显示,该有限合伙企业的主要出资人及控制人均为杨毅强。

据中科宇航官网显示,杨毅强目前为中科宇航董事长,其1987年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多年从事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管理和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具备30多年空天飞行器相关领域项目管理经验。

如今,成立7年的中科宇航已经为IPO上市之路做好了准备。

此次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搭载7颗卫星,包括中科卫星05星,多功能试验二号卫星01星、02星、03星(天拓六号卫星),天雁26星(中原三号卫星),ThumbSat-1卫星,ThumbSat-2卫星,均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据航天驭星透露,此次该公司为此次搭载的中科卫星05星、天雁26星(中原三号卫星)提供测控服务。

力箭一号副总指挥孟祥福对外表示,通过技术创新(如多星堆叠适配器)和管理优化(滚动备份生产、远程测试发射),力箭一号将每公斤载荷发射成本降至1万美元以下。此外,力箭一号运载能力得到提升,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单次可支持超50颗卫星发射,也降低了单位卫星的发射成本。在开拓海外卫星发射市场时,价格、响应速度与任务灵活性、可靠性和入轨精度等因素直接关系到订单的竞争力。

而且,此次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位于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的中科宇航力箭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完成总装测试、星箭对接等环节,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大幅缩短了火箭整体的总装与测发周期。

近期,中国航天已经进入密集发射期。8月17日22时15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起飞,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同日16时5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同样取得圆满成功。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其中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2次,占比18%,远低于规划的近100次;共计入轨航天器201颗,均创历史新高。

据《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洞察报告》显示,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占80%,中科院系企业和航天系企业平分秋色。预计到2025年,中国民营航天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

IPO方面,证监会官网显示,除了中科宇航之外,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已启动上市辅导,将向A股发起冲刺。然而,今年8月15日9时17分,由商业航天公司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异常,飞行试验任务失利。据第一财经,飞行失利原因可能与火箭伺服机构电路故障相关。

上海寰宇乾堃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胡峥认为,目前商业航天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发射服务收费,数据挖掘和商业化应用不足。市场尚未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导致行业发展受限。未来需要通过发射数量的增加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胡峥强调,尽管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供应链。在可重复使用、低成本运载火箭技术方面,中国与美国差距较大,需要多年发展才能缩小差距。当前商业航天在火箭发射数量和运力上仍远低于目标,主要原因是火箭成熟度、制造能力和发射场适应能力不足。

广东华辉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华明对外表示,预计2025年将见到更多运载火箭重复发射,更多低轨卫星上天和组网,市场资金涌入商业航天赛道,有望降低产业商业化探索压力,加速推动产业实现商业闭环。(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科宇航 力箭一号 商业航天 卫星发射 IP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