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08月19日
独居最大的坏处是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人类大脑衰老加快,原因可能与独居和缺乏社交产生的孤独感有关。这一推论挑战了传统认为早期哺乳动物多为独居的观点。新的动物行为研究,特别是对非洲啮齿目动物的研究,表明许多被认为是独居的物种实际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行为,白天独自觅食,夜晚则聚集在一起。最新的考古证据也倾向于支持早期哺乳动物更可能是群居的,而独居是后来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生活方式,能带来觅食效率、减少捕食风险和疾病传播等优势。这提示我们,独居与群居并非绝对对立,许多独居动物也拥有丰富的社交联系,人类社会应更理解和支持独居者。

🔬 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大脑衰老加快与独居生活和孤独感密切相关,这引发了对人类社会化需求的深入探讨。

🤔 传统的动物行为学理论认为早期哺乳动物多为独居,但近年来的研究,特别是对非洲哺乳动物的统计,发现真正独居的物种比例远低于预期,仅占不到四分之一。

🌍 新的动物行为研究发现,许多被观察为独居的动物,如灵长类动物,实际上在夜晚会回到巢穴与同伴共处,并通过气味和叫声保持联系,这显示了它们更接近群居的生活方式。

🦴 最新的考古学证据,如在犬齿兽洞穴中发现多只残骸,暗示了早期哺乳动物很可能并非完全独居,群居可能是更原始的生活方式。

💡 独居生活可能为个体带来进化优势,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被捕食风险、减少疾病传播和社交冲突,但研究强调独居并非完全不社交,存在多种中间形态。

🤝 文章呼吁社会不应歧视独居者,而应借鉴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帮助独居者更好地适应其生活方式,理解独居的复杂性。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主笔|袁越

2025年7月22日出版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发现人类的大脑在新冠疫情期间衰老得更快,这一点和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无关。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一大原因就是隔离政策让很多人被迫过上了独居生活,正是缺乏社交所产生的孤独感加速了人类大脑的衰老。

《独自生活的人们》剧照

这个推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说,那就是人类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我们早已习惯了和其他同类一起生活,独居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对健康有害。这个假说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研究数据的支持,但却和动物行为领域所公认的理论不符。按照这个理论,最早的哺乳动物都是独居的,群居是后来逐渐进化出来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早年间的动物行为研究为这个旧理论提供了很多证据,比如2013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调查了2545种哺乳动物,发现有1741种都是独居动物,占比高达68.4%。这个比例符合当时科学家们的预期,因为考古证据显示哺乳动物最早是在大约2.25亿年前从犬齿兽(cynodonts)的一个分支进化而来的,这个分支被认为是一种形似鼹鼠的小型夜行性动物,而今天的鼹鼠正是一种典型的独居动物。

《朴夏京旅行记》剧照

但是,这个理论近年来遭到了一批来自一线的动物行为研究者的挑战,其代表人物就是目前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任教的德国动物学家卡尔斯滕·施拉丁(Carsten Schradin)。此人在南非待过20多年,潜心研究非洲啮齿目纹鼠的行为模式,积累了大量数据。他和同事在2024年1月3日出版的《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Zoology)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统计了592种非洲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现其中只有131种是真正的独居动物,占比不足四分之一。

按照施拉丁的说法,这两组数据差异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统计方法的不同。举例来说,施拉丁专门调查了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发现其中只有3%的种群和6%的种类是真正独居的,其余大部分动物即使白天独自出去觅食,晚上也会回到巢穴里和同伴们一起睡觉,而它们平时也会通过气味或者叫声和周围的同伴保持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更接近群居生活,只是此前科学家们经常见到的是白天独自在外觅食的个体而误以为它们是独居的。

《家和万事惊》剧照

最新的考古学证据也倾向于支持施拉丁的看法,比如有人在犬齿兽生活的洞穴里找到了多只犬齿兽的残骸,说明这种哺乳动物的祖先很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居动物。

施拉丁认为,这些新证据表明早期哺乳动物更有可能是群居的,独居反而是后来才逐渐进化出来的,因为独居生活可以提供很多进化优势。比如,当食物的分布较为分散时,独自觅食所消耗的能量更少,觅食范围也会更小,因此也就更不容易遭到捕食者的攻击。再比如,独居生活可以降低传染病的传播率,还能避免因频繁社交而导致的冲突(比如为争夺交配权而进行的打斗),对个体健康更有好处。

《河畔须臾》剧照

这些新研究告诉我们,独居和群居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生活方式,而是存在大量中间地带的。独居也并不意味着不社交,很多看似独居的哺乳动物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交生活。人类社会不应歧视独居者,而是应该借鉴动物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帮助独居者更好地适应独居生活。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32期)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脑衰老 独居 动物行为学 社交 群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