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据媒体报道,香港旅游预订平台Klook正在筹备赴美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融资规模约5亿美元,最快有望在2025年内完成。消息人士透露,公司已邀请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担任承销商。若成功上市,Klook将成为近年来少数选择赴美资本市场的亚洲旅游科技企业之一。
Klook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公司最初定位于“出境游自由行的活动与体验预订平台”,帮助用户在线购买景点门票、特色体验、交通接送与本地游服务。与传统旅行社不同,Klook更强调“碎片化消费”,目标人群是追求个性化和高效出行的年轻自由行旅客。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体验经济”的兴起,Klook的业务快速扩张,目前平台覆盖全球530多个目的地,合作伙伴超过10万家,业务范围从亚洲逐步拓展至欧洲、北美和中东。疫情期间,国际旅游业普遍受挫,但Klook通过聚焦本地游、周边游和虚拟体验维持了基本运营,并在复苏期迅速恢复增长。2023年,Klook宣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这为其登陆资本市场奠定了关键基础。
自成立以来,Klook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9亿美元,投资阵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高盛、红杉资本中国、TCV等国际知名机构。今年2月,Klook又获得由欧洲投资机构Vitruvian Partners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尽管未披露估值,但业内普遍认为已接近或超过30亿美元。
在融资背景下,Klook一方面加大了在AI推荐与个性化产品上的投入,另一方面继续拓展欧洲与中东市场。公司希望借助IPO获得更多资金以支撑扩张和营销。
全球在线旅游预订市场正在加速恢复。根据Phocuswright数据,全球旅游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整体线上化率已超过50%。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移动端用户增长迅猛,推动了OTA(在线旅行社)和体验类平台的扩容。
但Klook也面临多重挑战。全球巨头如Booking.com、TripAdvisor在国际市场占据流量优势;中国的携程凭借庞大的国内用户和供应链体系保持领先;韩国的Yanolja近年来亦在东南亚快速扩张,并在AI和酒店SaaS领域形成差异化。相比之下,Klook的优势在于其专注“本地体验”和“景点活动”,定位更细分,能够吸引年轻群体和跨境自由行用户,但劣势在于品牌影响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尚难与Booking或携程抗衡。
Klook选择赴美而非香港或新加坡上市,背后有多重考虑。首先,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和消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相对更高,且流动性更好,有助于公司获得国际投资者认可。其次,赴美上市有助于提升Klook在全球旅游产业链中的品牌影响力,特别是在欧美市场的业务拓展。
不过,Klook的IPO前景也面临一定不确定性。其一,旅游行业对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高度敏感,美股投资者对旅游类股的波动性存在顾虑。其二,Klook的盈利基础虽已建立,但能否持续保持增长仍有待观察,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营销和补贴成本可能再度上升。
如果成功上市并募集到预期资金,Klook计划将资金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欧洲、中东及美洲市场;二是加大技术投入,提升AI驱动的搜索、推荐和动态定价能力;三是深化与供应商和目的地管理机构的合作,扩大独家内容与产品供给。
对于Klook而言,IPO不仅是一次融资事件,更是进入全球旅游科技主流赛道的重要一步,若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持续扩张,其有望在未来几年与Booking、携程等巨头在更大范围内正面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