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18日
一场关于GPT-5的闭门会议纪要:OpenAI、NVIDIA、Google及顶尖VC专家们说了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GPT-5的发布并未引发资本市场的狂欢,反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这背后反映出AI技术发展正面临科学边界和经济边界的双重挑战。数据饱和、推理成本高昂以及Transformer架构的局限性,使得单纯的规模扩张难以带来持续的突破。市场重心已从“模型有多聪明”转向“模型有多好用”,AI的价值回归体现在应用落地和商业可行性上。企业需要进行数据资产化、流程可编排和组织协同,才能真正释放AI的商业潜力。AI产业正告别技术狂热,步入聚焦实际效益的专业化新阶段。

💡 GPT-5的发布被视为工程学的胜利而非科学的突破,其在解决模型根本性缺陷方面仍有局限,普遍感受是“意料之中的失望”。这表明AI技术发展可能触及现有Transformer架构的科学边界,单纯的参数和数据堆砌带来的能力提升正面临边际递减。

💰 AI发展同时面临“数据墙”和“推理天花板”,高质量数据日益稀缺,合成数据存在风险;同时,高昂的推理成本成为制约AI大规模商用的关键“经济边界”,使得许多应用场景在商业上难以持续盈利,AI产业核心矛盾已转向“商业能否负担”。

🚀 市场正在发生转向,从“规模扩张”转向“架构创新”和“效能优化”。MoE等新架构、RNN等“复古”路线的探索,以及Llama 3 8B这类“小模型”的火爆,都预示着业界正寻求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模型压缩、量化、剪枝及专用推理硬件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 AI投资逻辑正在重构,告别了“模型越大越好”的狂热叙事。GPT-5的边际性能提升信号表明,“S型曲线”已进入增速放缓平台期。资本市场更关注AI的“应用落地”和“真实护城河”,能够解决企业实际痛点、提供落地服务的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公司将迎来机会。

🏢 企业AI落地面临“应用鸿沟”,成功关键在于数据资产化、流程可编排和组织协同。AI的价值实现5%在于模型,95%在于成功的落地实施。企业需要进行内部现代化改造,将数据转化为AI可利用的“知识资产”,并构建支持AI集成的组织机制。

GPT-5发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如一潭深水,波澜不惊。预想中的狂欢并未到来,科技媒体的报道克制而审慎,曾经因GPT-4而狂热的AI概念股,这次却选择了集体沉默。 

这奇异的“沉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情绪与产业变迁?是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还是市场预期早已透支?当喧嚣散去,真正的投资逻辑藏在哪里? 

为了拨开迷雾,精准洞察技术浪潮的真实流向,硅兔君于上周组织了一场闭门圆桌讨论。 

我们邀请了四位硅谷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全球最顶尖的AI模型研发机构、决定AI未来的算力巨头、推动AI商业化落地的技术领导者,以及洞悉资本风向的顶尖投资人。 

他们从各自独特的、无可替代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于公开报道的产业图景。 

这篇纪要,将为您呈现他们碰撞出的核心“非共识”判断。我们相信,这些判断,足以解释华尔街此刻的冷静,并为二级市场下一阶段的投资决策提供关键的路标。 

【专家阵容】

专家A:前OpenAI大模型核心研究员,深度参与了从GPT-3到GPT-4时代的模型架构演进。

专家B:NVIDIA资深深度学习科学家,长期负责优化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底层算力效率。

专家C:Google AI旗舰项目技术负责人,直接服务上百家大型企业部署AI应用,深谙技术与商业的鸿沟。

专家D:顶尖美元基金AI赛道合伙人,主导了多起十亿美金级别的AI项目投资。

专家A (前OpenAI研究员):

“我们必须承认,GPT-5是一个工程学上的奇迹,是现有Transformer模型‘暴力美学’的极致体现。但它更像是工程的胜利,而非科学的突破。在内部,我们曾期待的是能解决模型根本性缺陷(如逻辑断裂、事实幻觉)的全新路径,但GPT-5的答案,依然是‘用更多的参数和数据把老路走得更远’。这种‘意料之中的失望’,是圈内人普遍的感受。”

专家B (NVIDIA科学家):

“这种‘暴力美学’正在同时撞上两堵墙:‘数据墙’和‘推理天花板’。

一方面,互联网上高质量的公开训练数据几乎被耗尽,我们正在用‘合成数据’喂养模型,但这会带来新的风险。

另一方面,模型本质上仍是一个基于统计的‘模仿大师’,它缺乏真正的逻辑推理和世界模型。单纯依赖规模扩张,可能无法让我们离真正的‘智能’更近一步。

更残酷的是经济学上的‘成本诅咒’。如果说训练成本是一次性的巨额投入,那推理成本就是持续性的大出血,它决定了技术能否被大规模商用。GPT-5的推理成本,依然高昂到让绝大多数商业模式无法盈利。”

两位一线核心专家的观点,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产业转向:驱动AI发展的“规模扩张”范式,正同时触及其科学边界和经济边界。

科学边界在于,现有的Transformer架构可能存在根本性的理论瓶颈。它擅长关联和模仿,但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果判断和世界模型的构建上存在先天不足。 

当高质量的真实数据被“吃干榨尽”后,单纯堆砌更多参数和算力,带来的能力提升将呈现急剧的边际递减。AI的发展,迫切需要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而非更大规模的工程堆砌。 

经济边界则更为现实。高昂的推理成本,意味着许多看似美好的应用场景(如实时AI助教、超高清AI视频生成),在商业上是不可持续的。 

每一次用户交互都在“烧钱”,这使得AI服务提供商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窘境。产业的核心矛盾,已经从“技术能否实现”转变为“商业能否负担”。 

这个双重天花板,将引发整个技术栈的价值重估: 

架构创新 > 规模扩张: MoE(专家混合模型)等新架构的流行,以及对RNN、状态空间模型等“复古”路线的重新探索,都反映了业界试图用更“聪明”的方式,而非更“暴力”的方式,来提升模型效能。 

“小模型”的逆袭: 类似Llama 3 8B这类开源小模型的火爆,印证了市场的务实转向。它们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足够好,且部署成本远低于巨型模型,尤其在需要保护数据隐私的私有化部署场景中,优势巨大。 

效能优化成为核心: 对模型的压缩、量化、剪枝,以及专门用于加速推理的硬件,将从“锦上添花”的技术,变为决定应用生死的“核心科技”。 

专家D (美元基金合伙人):

“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AI投资的‘捡钱’时代结束了。 去年,任何一个和‘大模型’沾边的项目都能拿到高估值,那是一个狂热的、由叙事驱动的阶段。但GPT-5的边际性能提升,恰恰是‘模型越大越好’这一简单投资逻辑回报率递减的明确信号。

我们认为,AI发展的‘S型曲线’正在从陡峭的爬升期进入增速放缓的平台期,对基础模型公司的估值逻辑需要彻底重构。”

专家C (Google技术负责人):

“资本市场的变化,我们在一线感受非常深刻。科技圈总在问‘AGI实现了吗’,但我们的企业客户关心的是:模型足够稳定吗?成本可控吗?能无缝对接到我现有的IT架构和工作流中吗?

AI的下半场,竞争关键已从‘模型有多聪明’转向‘模型有多好用’。谁能率先解决企业应用中的‘最后一公里’这个泥泞又琐碎的问题,谁才能赢得真正的商业战争。巨大的机会将出现在能将AI与行业场景深度结合的应用层,以及为AI落地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公司。”

资本与市场,这两股最强大的力量,正在合力推动AI产业的“价值回归”。狂热消退,实用主义登场。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市场终于认识到横亘在技术潜力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巨大“应用鸿沟”。

模型本身只是一个强大的“通用大脑”,但它并不天生理解任何一家公司的“家底”和“规矩”。企业若想用好AI,必须先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改造,这包括:

    数据资产化:将分散、混乱的内部数据,通过治理、清洗、并借助向量数据库等工具,转化为可被AI理解和利用的“知识资产”。 流程可编排:将复杂的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模块化,使其能够被AI Agent调用和驱动。 组织协同:打破部门墙,建立一个能让业务、IT和数据团队紧密协作的机制,共同推动AI项目的落地。

这些工作繁重、耗时且缺乏“性感”的叙事,但它们却是AI能否创造真实商业价值的分水岭。市场正在意识到,AI的成功,5%在于模型本身,而95%在于成功的落地实施。

03 结语

GPT-5的“冷静”,并非AI冬天的预兆,而是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由技术狂热和AGI叙事驱动的时代; 

同时,它开启了一个新阶段——一个告别喧嚣,回归商业本质,聚焦于“经济效益”、“应用落地”和“真实护城河”的专业化时代。 

当您的团队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当您的投资决策悬而未决时,当您的产品战略陷入迷雾时……请记住,您所面临的困惑,或许正是某位专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们硅兔君相信:真实的一手经验,永远来自正在推动行业变革的人本身。

硅兔君拥有超过30,000名来自硅谷一线的大厂高管、核心技术专家、知名高校教授与创业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更深度参与着产业变革,具备鲜活、可信的一手洞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兔君”,作者:硅兔君,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GPT-5 AI投资 Transformer 应用落地 商业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