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18日
资本冷静、市场火热,具身机器人的AB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具身机器人正经历着“热闹与冷静”的双面市场。一方面,在消费端,它们通过商演租赁和科普巡展吸引眼球,展现出快速回本的商业潜力,甚至成为提升商场客流和转化率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在B端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正迎来“进厂潮”,凭借技术突破,在汽车制造等行业的上料转运环节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合格率。然而,尽管市场前景广阔,资本市场却呈现出观望态度,对具身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持谨慎评估。具身机器人能否真正跨越“表演期”和“测试期”,实现产业成熟,关键在于持续证明其核心价值与清晰的商业模式。

⭐ 具身机器人展现出C端市场的商业价值,通过商演租赁和科普巡展吸引大众关注,并能有效提升商场客流和销售转化率,例如通过表演舞蹈和迎宾,一台机器人仅需少量天数即可收回成本,后续利润可观,同时也通过科普巡展实现可观的净利润。

🏭 B端工业市场是具身机器人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等行业,它们正逐步替代人力在上料转运环节发挥作用,凭借24小时不间断工作、高识别率和零失误的表现,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如智元机器人已实现99.9%的转运成功率,并已获得大规模商业化订单。

📈 尽管具身机器人市场前景被看好,甚至被比作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但资本市场目前仍相对冷静,存在观望情绪。部分投资人对具身机器人的商业化客户和实际应用场景持怀疑态度,认为行业存在泡沫,需要理性看待,因此在二级市场中,相关概念股的表现也相对平淡。

🚀 具身机器人的发展正从实验室阶段迈向规模化量产阶段,多家国内企业如优必选、宇树科技、灵宝CASBOT和松延动力等,已开始获得工业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批量测试或小规模部署订单,预示着其商业化落地已为期不远,市场潜力巨大。

💡 具身机器人能否从当前的热点走向成熟产业,关键在于能否持续证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并清晰阐述商业化路径,只有当它们真正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实现从风口到产业成熟的跨越,这才是其面临的终极命题。

日前,智能整机及传感器企业帕西尼完成新一轮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帕西尼之外,在过去三个月,京东还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等另外五家机器人公司。

具身机器人已经掀起了融资潮,但相比公众所期待的万亿级市场规模,具身机器人的投融资数量和规模远远低于大家的期待,朱啸虎甚至公开表示已经推出数家具身机器人公司,认为行业存在泡沫,需要理性。

而在资本冷静时,不论是在C端的消费机器人,还是B端的工业机器人都呈现出热闹的势头,可以说如今的具身机器人市场,正处于热闹与冷静的AB面。

具身机器人成“表演咖”

具身机器人究竟能干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央视春晚上,16台宇树“福兮”具身机器人组团表演东北大秧歌。

机器人扭秧歌也成为春节期间的热点话题,据微信指数:1月29日,人形机器人指数日环比增长594.84%,其中人形机器人的直播指数增长更是达到8916倍。

(来源:微信) 

而在宇树科技京东平台上,标价为9.9万/台的Unitree G1、标价为65万/台的Unitree H1,均被抢购一空。

现实照进来的科技感勾起了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催生出了新的需求和产业。

一是做机器人商演租赁,按天收费。为了提高热度,商场、商店甚至是展会,都将具身机器人作为营销活动的卖点之一,吸引客流。

以上海IFC国金中心为例,为了提升用户到访量,该中心租用地标马克的2台人形机器人,为到场观众表演定制舞蹈+迎宾+情感对话+多种动作互动。

仅靠着这些表演动作,就吸引了大量客流,其服务客户数量达到1000次/日,将到店转化率提升了22%。

从数据上看,具身机器人的商业演出真的能提升商家流量和实际销售转化率,但它的价格并不便宜。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一台人形机器人租赁价格最高可达2万/天。按照这个租金计算,一台宇树科技的G1只需要出租5天就可回本,价格更高的H1,回本周期也只需要一个月,剩下的全是利润。

二是做机器人科普巡展,靠门票挣钱。很多公司囤积大量机器人,像明星举办演唱会一样,在全国做科普巡展。

以环梦科技为例,目前该公司拥有包括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机械臂等在内1000台的机器人,为观众展示舞蹈、武术到书法、下棋等,其100多人的团队,通常会分为三个小队,在北上广等城市做机器人巡展。

该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虎嗅采访时表示:即便是在上座率一半,该公司一场巡展净利润在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之间。

具身机器人成了全民风口,在展览租赁等行业展现出经济价值,但具身机器人的价值不仅仅是C端,更大的市场空间在于B端市场。

具身机器人呈现“进厂潮”

“如果人形机器人和人的比例是 2 :1 左右,那么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是100亿乃至200亿个,会远超电动车的数量”,早在2023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就认为具身机器人市场规模超百亿美金,将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

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除了传统的焊接、涂装等环节外,具身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于上料转运环节,传统上料转运通常是人力搬运,这些物料轻则是十多公斤,重则上百公斤,人力搬运不仅效率低,容易出错,而且会造成员工身体损伤。

而具身机器人则不一样,通过智能摄像头和二维码,识别上百种不同的零部件,能够二十四小时无休,将这些零部件摆放在不同的产线上。

此前因为识别效率等技术问题,具身机器人与制造业工厂的合作停留在测试环节,但随着技术的突破,具身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应用在生产线上料搬运环节。

(来源:济宁新闻) 

例如在2024年4月,智元旗下A2-W具身机器人在实验室中,对零部件上料转运的成功率只有60%,但今年其实验室测转运成功率达到99.9%。

也正是因为技术上的突破,富临精工向智元机器人采购了近百台远征a2-w具身机器人——在两班制、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中,近百台的远征a2-w零失误。

“以前,这些工作需要大量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误差。自从引入机械臂,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合格率也从原来的85%提升到了95%”,富临精工的一位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表示,具身智能已经能够完全工业落地。

其实不只是智元,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国内具身机器人公司开始涌现出“进厂潮”。

今年7月20日,优必选获得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进入比亚迪汽车工厂进行实训;

灵宝CASBOT公司表示,已经有工业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头部客户批量测试甚至小规模部署其具身机器人产品,商业化规模落地已经不远;

在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松延动力,今年上半年已经获得超2000台的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一亿元:

在大众看不到的B端,具身机器人已经从第一阶段的实验室,第二阶段的工厂小规模测试,走到了第三阶段的规模化量产阶段。

资本市场相对冷静

“具身人工智能,即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当谈到AI之后下一个浪潮时,黄仁勋给出了具身机器人的答案,并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般普及。

不论是从消费级市场的火热,还是如今工业制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开始来看,具身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想象空间,这也吸引来了大量的资本进入。

据IT桔子统计,2025年前3个月,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投融资交易已达成54起,规模60.46亿元,融资企业数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

仅在今年7月,具身机器人厂商就获得了多起大额融资:

“星动纪元”宣布获得鼎晖VGC和海尔资本等资本近5亿A轮融资、“云深处”宣布完成达晨财智和国新基金领投的近5亿元人民币融资、“它石智航”完成由美团战投领投的1.22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星海图“更是相继完成A4和A5两轮融资……

但与此同时,部分资本对具身机器人行业仍处在观望状态。

“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朱啸虎表示,具身智能热度太高了,要经过泡沫期,需要理性思考。

现实中也能感受到资本的冷静,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更是表示:2035年中国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或达1.6万亿元,中国生活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或达1.9万亿元。

对十年以后一个万亿级的朝阳行业,具身智能在2024全年的总融资额不足一百亿元,相比较十年后公众对具身智能的期待,这样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少。

而在二级市场中,同样也能感受到资本对于具身机器人的冷静和观望。

属于具身机器人概念股,主做伺服系统的埃斯顿,2022年8月15日,其市值为224亿元,而在三年后的8月15日,其市值为210亿元,相比三年前还少了14亿元;

主打工业具身机器人的优必选,2025年8月15日市值为438亿港元,而在2024年的10月份,其市值一度接近480亿港元,较去年高分其下降了近42亿港元。

(来源:百度股市通) 

甚至就连智元机器人都需要花费21亿收购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3.62%的股权,被外界质疑借壳上市,对于外界质疑,智元机器人表示,仅为收购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所定义的借壳上市。

一面是消费端的火热表演与租赁带来的流量狂欢和工业端技术突破后悄然开启的“进厂潮”,一面是资本市场此刻的冷静观望,具身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AB面。

具身机器人能否跨越当前的“表演期”与“测试期”,最终破局的关键,仍在于能否持续证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与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当具身智能真正成长起来,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具身智能从风口走向产业成熟必须回答的终极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司库财经”,作者:庆福,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具身机器人 人工智能 机器人 融资 产业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