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8月18日
真实的世界中,压根没有“鲶鱼效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所谓的“鲶鱼效应”源自日本企业家三泽千代治的管理理念,后被传入中国并广泛流传。然而,这个故事在生物学和渔业运输角度均被证实是虚假的。文章揭示了“鲶鱼效应”的漏洞,包括鲶鱼并非沙丁鱼的天敌、沙丁鱼多为罐头而非鲜食、以及沙丁鱼自身习性并不需要额外刺激。文章最终指出,在真实世界中,沙丁鱼运输多采用低温氧气泵方式,而非放入天敌,且“鲶鱼效应”作为一种管理思维也缺乏实证支持。

🐟“鲶鱼效应”的最早起源来自日本企业家三泽千代治的《情断大敌》一书,他主张通过引入外部竞争者来激发内部活力,但该故事在流传中被不断演绎失真。

🌊从生物学角度看,鲶鱼多为淡水鱼,与生活在挪威海域的沙丁鱼(多为小型鱼类)并无天敌关系,且沙丁鱼因肌间刺密集通常被制成罐头保存。

🐠沙丁鱼在生态学上是典型的r选择生物,聚集行动以规避捕食者,并不需要外部刺激,反而放入天敌只会因耗氧量增大导致鱼群更快死亡。

📉文章指出,三泽千代治提出“鲶鱼效应”后两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其公司业绩随之下滑,暗示该管理理念在现实中未必有效。

🌪“鲶鱼效应”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或许存在价值,但其在真实世界的生物学和渔业运输基础被证伪,更多是寓言而非科学依据。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而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会不断游动,沙丁鱼就可以这样活着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管理学上著名的“鲶鱼效应”,也就是不断给予被管理者危机感,或者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带来持续的竞争压力。或许这样的方式,确实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可是在真实的世界中,所谓的“鲶鱼效应”却并不存在。无论从生物学还是从渔业运输的角度,这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虚假故事。

一张图了解“鲶鱼效应”真相

一、“鲶鱼效应”的起源

从目前可考的资料中,“鲶鱼效应”的最早起源来自日本企业家三泽千代治,在1987年出版的《情断大敌》一书。针对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三泽千代治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三泽千代治用“鲶鱼效应”的理论来进行公司管理。他作为当时三泽房地产公司的管理者,大量招收了中途入社的员工,在当时确实显示出了不错的业绩。

大约在1990年前后,“鲶鱼效应”作为先进经验就传入了我国,从此以后,“鲶鱼效应”作为一种现象和理念,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之中。

这一篇署名秋子译,发表在《海外星云》,由《中国人才》转发的文章,是关于“鲶鱼效应”可考的最早中文来源。作者不仅介绍了三泽千代治发明的故事,还添油加醋地加入了“蠢材和废材”的说法,并且还增加了鲶鱼“到处起摩擦”这种脱离事实的臆想,背离了三泽千代治的本意(图片来源:中国人才[J]1990.05)

二、海里有鲶鱼吗?

其实就在三泽千代治这本书出版不久后,已经有人开始质疑这个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了。

这个故事首先出现的漏洞,就是主角鲶鱼。鲶鱼其实是鲇形目鱼类的总称,这是一个数量非常多,分布非常广的鱼类家族。全球大约有3000多个物种,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绝大部分水域。

鲇形目的物种,绝大部分都是淡水鱼,就比如在我国常见的花鲇、塘虱和江团。因为鲇形目的鱼类绝大多数都有鱼须,所以在英语中被称为Catfish。另外,“鲶”是日本使用的汉字,在我国2013年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确定“鲇”为规范字,而未收“鲶”字。严格来说,中文中不存在“鲶鱼”,只有“鲇鱼”(图片来源:inaturalist.org)

而在欧洲,最常见的鲶鱼是欧鲶,它的长度可以达2米,体重超过100千克。不过它的名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其广泛分布在欧洲的淡水水域。在欧洲的海洋中,尤其是沙丁鱼生活的深海附近,不可能看到它的身影。

当然,鲇形目中也有一些海水鱼,但至少在挪威,鲶鱼和沙丁鱼不可能有什么交集,更不是沙丁鱼的天敌。

这是一条重约69千克的欧鲶,这种鱼原产于中欧和东欧的黑海、里海和咸海等河流系统,现已经广泛分布在欧洲的淡水流域(图片来源:seriouslyfish.com)

或许这个漏洞太过于明显,所以在“鲶鱼效应”流传的过程中,充当搅局者身份的鱼类,渐渐演变成了狗鱼、鳗鱼,甚至食人鱼。

三、沙丁鱼用不用吃活的?

“鲶鱼效应”第二个漏洞,就是沙丁鱼一般只做成罐头,而非吃新鲜的。

正如鲶鱼一样,沙丁鱼大多时候也是一种泛称。在生物学上,沙丁鱼是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唯一的物种;但在渔业上,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一共有21种类似沙丁鱼。它们通常都会被做成罐头,而且,在海洋表面活动的小型鱼类都可以叫做“沙丁鱼”,包括大西洋鲱鱼、青花鱼、斑点莎瑙鱼等鱼类。

在罐头产业未建立之前,沙丁鱼由于鱼身太小,又容易腐坏,在市场上通常卖不到好价钱,很多时候打成鱼粉作为其他鱼的饲料(图片来源:a-z-animals.com)

不管是哪种沙丁鱼,它们被人类捕捞之后都会就近进行加工制作成罐头。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这些鱼类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极容易发生氧化变质,因此装进密闭的罐头可以长时间保存;第二个是这些鱼类都生长着极为密集的肌间刺,直接食用非常麻烦。而这些鱼刺经过腌渍和加热处理后,就可以被软化,能够随着鱼肉一起被吃掉。

大部分的沙丁鱼都生活在温带和热带的海域,不过在挪威附近海域分布有一种名为黍鲱的小型鱼类,它确实位列21种沙丁鱼名单中。只不过,如果挪威老船长要是真的把活的黍鲱运往港口,可能收获的只有食客边挑鱼刺边骂街的结果。

黍鲱就和其他的沙丁鱼一样,体型非常小。不经过处理的话,密集的肌间刺会让这种食材完全变成“鸡肋”(图片来源:inaturalist.org)

和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欧洲人更接受的也是沙丁鱼罐头。作为一种常见的商品,英文中还有Paked like sardines这样的俚语,形容车厢和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

四、“鲶鱼效应”真的有用吗?

如果我们不考虑到底是鲶鱼还是食人鱼,是沙丁鱼还是黍鲱。单单从放入天敌,加速鱼群游动以保证存活数量这个目的来说,“鲶鱼效应”也并不靠谱。真的这样尝试了,只可能让鱼群死得更快。

沙丁鱼在生态学上是典型的r选择生物类型,也就是说,物种会繁育很多个体,以数量来博取生存概率。在海洋中,沙丁鱼聚集在一起行动,可以伪装自己是大鱼以恐吓捕食者,并且通过快速的聚集减少单一个体受到的威胁。

沙丁鱼的这种特性,注定了它们并不是懒惰的鱼类,不需要额外的刺激。而如果真的放入了以沙丁鱼为食的天敌,只会适得其反。在密度非常大的鱼槽里,加速游动意味着鱼群的耗氧量增大,这会让沙丁鱼死得更快。

正在躲避鲨鱼捕食的沙丁鱼群(图片来源:a-z-animals.com)

想让沙丁鱼活着回到岸边其实并不困难,只需要控制水温尽量低,这样,沙丁鱼的新陈代谢会减慢,并且水温越低,水的溶氧量越高。那些真正需要保证活着运到市场的鱼类,比如海鲈、石斑鱼、大口黑鲈等,普遍采用的也是低温+氧气泵的方式,而不是在鱼槽里放入一条大白鲨。

在真实世界里,每次捕捞的沙丁鱼数量都非常巨大,其实不需要特定的运输条件,也会有很多活鱼被运回港口。但作为一类高产量但小尺寸的鱼,沙丁鱼的品质其实是比死活更重要的,这些活鱼的最终命运依然是变成罐头。或许有少数食客热衷于食用新鲜的沙丁鱼,但这种需求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捕捞沙丁鱼的真实场景,一般沙丁鱼捕捞后会直接用盐腌渍。近些年随着全球远洋捕捞的兴盛,多种沙丁鱼种群数量剧烈下降(图片来源:ucsd.edu)

好了,到此我们可以下结论了:“鲶鱼效应”在真实世界既不存在,也没必要。当然“鲶鱼效应”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或许存在着作用,但这已经和真实的世界无关了。

而最后一个事实:就在三泽千代治提出“鲶鱼效应”两年后,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三泽房地产的业绩每况愈下。尽管三泽千代治尝试了很多办法挽救公司,但也无法阻止三泽房地产随着日本经济一起衰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鲶鱼效应 管理思维 真实故事 企业管理 管理寓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