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8月18日
24款热门APP未成年模式测评:“过度禁止”不容忽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未成年人构建安全的数字空间成为重要议题。我国及多国已推出相关法规和APP未成年人模式,旨在通过限时、限内容、限功能等方式保护未成年人。然而,实际测评发现,多数APP的未成年人模式在入口便捷性、内容分龄化、功能合理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模式入口隐藏较深,部分APP功能限制过于严苛,剥夺了未成年人学习社交表达的机会;内容分龄不精细,存在内容重复或缺失适龄内容的问题。如何在“保护”与“满足”未成年人使用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 **入口隐蔽,监管不便**:尽管《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要求APP的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应“一键切换”,但实际测评显示,多数APP的入口隐藏较深,操作复杂,部分游戏类APP甚至需要家长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设置,给家长监管带来了不便,也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规避监管。

💬 **过度限制,削弱社交能力**:部分APP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删除了评论区、朋友页等互动功能,虽然能减少潜在风险,但也剥夺了未成年人在安全环境中练习社交表达、辨别信息的机会,可能导致其“沉浸式观看却隔绝式存在”,削弱其数字素养和应对真实网络环境的能力。

📚 **内容分龄化不足,需求匹配度低**:尽管指南要求提供适龄产品和服务,但多数APP在内容分龄方面做得不够精细,存在内容重复推荐或缺失特定年龄段所需内容的问题。例如,一些APP在不同年龄段推荐相似的动画片,或在低龄阶段缺乏安全教育、语言启蒙等重要内容,未能有效满足未成年人多元化的成长需求。

⚖️ **平衡保护与满足,尚需精细打磨**:现有的未成年人模式在提供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学习、交流和身份探索等合理需求的挑战。如何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为未成年人保留适度的探索空间和互动机会,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和优化的关键,以实现真正的数字监护。

(APP未成年模式提示界面示意图)

当手机屏幕成为童年的标配,如何为未成年人划出一条清晰的安全线?

自2019年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以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逐步被纳入平台规范与国家监管。2024年,《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发布,首推分龄推荐标准,各大APP也相继推出专属模式,通过限时、限内容、限功能,为孩子们在数字世界中撑起保护伞。

但在保护之外,问题依然存在。有报道测评发现,部分平台存在内容分龄缺失、资源匮乏等问题。那么现有的未成年人模式,是否真正回应了孩子们的使用需求与成长节奏?

为此,我们实测了24款国内热门APP的未成年人模式,试图寻找平衡“保护”与“满足”的答案。

世界范围内,多国未成年人上网有限制

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数字治理的重要议题。

一方面,平台算法的沉浸性、社交内容的复杂性,让未成年人更容易被推入“沉迷”“暴露”甚至“成瘾”的风险中。另一方面,孩子们又在真实地依赖网络学习、交流乃至身份探索。矛盾在于:他们需要网络,但也相对容易迷失其中。

正因如此,多国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平台义务和家长责任,并通过年龄分层和父母同意为未成年人划定上网边界。

在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平台处理16岁以下未成年人数据需获得监护人同意,各国可根据国情设定较低的同意年龄,如法国将同意年龄设定为15岁以下。

而澳大利亚更是在2024年通过了《网络安全修正案》,要求“绝对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多数社交媒体平台,设限力度不断加码

APP未成年模式入口隐蔽,“禁区”多

聚焦我国,未成年人上网问题同样严峻。

2022年《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存在过度上网问题。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1.1%,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13.1%,并且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看短视频。

面对这样的现实,“未成年人模式”成了各大APP为成长撑起的保护伞。我们选取了游戏、社交、短视频、购物、影视、音乐、阅读七类共24个热门APP,发现所有APP均已上线未成年人模式。

但这些模式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取决于用户能否便捷找到并启用——从未成年人模式的入口来看,尽管《指南》要求入口满足“一键切换”原则,但在实际测试中,APP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嵌套普遍较深,仅抖音、优酷不需要进入三级、四级页面。

并且,在测评的游戏类APP中,仅蛋仔派对可以从游戏内切换,其余均需由家长登陆第三方APP/网站/小程序进行设置,缺乏游戏内部入口。这种不方便、不直接、难度大的模式入口,给家长监管未成年人游戏加大了难度。在“黑猫投诉”上就不乏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给游戏充值大笔金额的案例。

同时,虽然APP根据各自功能特点在时间、内容、消费、社交等多个维度划定了清晰的“禁区”,但“过度禁止”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打开未成年人模式,我们发现抖音、快手的评论区不见了,抖音的“朋友页”、快手的“同城页”也不见了,这意味着,在这一模式下,未成年人只能看视频,无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互动,尽管这在一定限度上降低了他们被不法分子骚扰和侵害的可能,但也无形中剥夺了他们在安全框架内练习社交表达的机会。

网络本是社会交往的延伸场域,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如何清晰表达观点、理性回应他人、辨别信息价值。过度压缩互动空间,可能让未成年人陷入“沉浸式观看却隔绝式存在”的状态,削弱应对真实网络环境的社交能力与数字素养,在未来接触无限制模式时陷入风险。

受限的APP,内容供给分龄化不明显

未成年人的抖音没有周杰伦,网易云音乐却有《跳楼机》。在24个APP的未成年人模式中,有的内容限制严苛,而有的则与普通模式相差无几。

根据《指南》要求,“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评估产品的类型、内容与功能等要素,为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适龄产品和服务”。而在实际测评中,仅有14个APP的未成年人模式具有分龄功能,即家长可以通过设置孩子的年龄/年龄区间获得不同的内容和服务。

一方面,分龄化原则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分龄不够细致,内容重复出现的问题不断浮现。在对短视频APP不同年龄内容供给的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抖音和B站在三个年龄上内容丰富度较高且表现出了明显的渐进性特征,从绘本儿歌、动植物到科学科普、人文历史。

相较之下,快手和视频号的内容推荐较为单一。尤其是视频号,在5岁阶段以动植物、绘本儿歌、亲子互动三个类别为主,缺乏安全教育、数语启蒙、英语学习等重要内容,难以满足低龄儿童多元化的成长需求。而到了10岁和15岁阶段,内容池未形成显著梯度,不少适合低龄儿童的简单动画仍多次出现。

在阅读类APP中,也仅有晋江和起点根据不同年龄推荐书目。值得注意的是,晋江和起点的分龄方式都未参照《指南》设计,且两者之间各不相同。

这种标准不一的分龄逻辑,不仅让家长难以精准判断内容适配性,更可能让同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在不同平台接触到差异悬殊的内容,这会使得分龄化保护流于形式。

在影视类APP中,我们发现,平台推荐的内容在0至10岁的年龄段重复度较高,下至学龄前上至青少年,《蓝色星球第二季》《芭比仙子的秘密》《猫和老鼠合集》都被反复推荐。诚然,经典动画值得反复重温,但将同一批内容无差别推送给跨度近十年的未成年人,本质上也是内容丰富度和分龄精细化不足的表现。

而在音乐类APP中,有分龄设置的未成年人模式更是“屏蔽”了Rap、乡村、电子、民谣等音乐类型,以纯音乐、文学名著、教材教辅朗读为主,忽略了未成年人的音乐审美需求与差异。

2024年《指南》发布以来,APP确实大都上线了未成年人模式,但从测评中我们发现,多数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从入口来看,有的APP入口嵌套深、标识不清晰,有的则需要从第三方监管,操作略显麻烦;从限制来看,有的APP与标准版几乎无异,有的则下架了过多功能;从内容分龄来看,有的APP内容供给与年龄需求有所脱节,有的则重复推送未考虑不同年龄的认知梯度。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未成年人早已将上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许在旁观者看来,给APP加个未成年人模式不过是敲几行代码的事,但只有身处其中才明白,这背后藏着无数需要精准拿捏的细节,而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PP未成年人模式 网络保护 青少年上网 内容分龄 数字素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