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社交,遵循的是“相亲逻辑”
相信你经常会在网上看到很多“直男”被作为社交的“反面典型”在网上被吐槽,这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遵循的不是我们从小被规训的学习和认知的逻辑,而是相亲的逻辑。人类需要单纯依靠理性进行协作的场景只占生活中的极少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大多数情况下依靠的都是“情感”决策
比如恋爱的场景,如果双方一见面,你就开始一项一项列自己的学历、身高、家庭条件等,那你们大概率深入不了。但是如果刚开始你就用自己的一些故事和幽默感,给对方留下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感觉,那大概率你们还有后续。所以,这是社交的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恋爱场景,如果你想要与一个人进行深度社交,这可以作为你的社交“铁律”…
而且科学家们还发现,一旦进行对话的双方大脑活动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同步,听者的潜意识甚至还能提前预测讲话者下一步的话题走向,双方就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 —— 想你所想,急你所急。你想,你们都同步到这个程度了,那关系能不好吗?
其次,心理学家肯里特在著作《理性动物》中甚至认为【人根本没有理性,一切都是情感使然】,人所谓的“理性”其实是自然选择给大脑提供的七个情感模块斗争后的结果,理性只是进行事后的追认 —— 人决策最重要的砝码还是对一件事物的“情感”重量
这7个模块是:
1,自我保护
2,吸引配偶
3,保住配偶
4,群体认同
5,关爱亲属
6,社会地位
7,避免疾病
所以《头脑特工队》里描述的人类大脑的每个决策无时无刻不都是有多个“小人”在争论吵架最后决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类的决策最根本的那个“底线”其实是“情感”
最后,如果你想与对方进行深度社交,切忌妄图居高临下地“控制”对方
举个例子,上面讲的很多人喜欢在社交时进行“条件列举”,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行为,妄图在外在条件上和对方相比取得优势,来获得心理上的“上位感”
而如果你不是在进行对抗和谈判,是为了深度社交和对方成为朋友,甚至伴侣时,这种“控制”行为其实是有害的,因为它会激起对方强烈的抵触情绪(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事后会被吐槽)
所以,最好的深度社交方式,就是一方面努力减少自己的控制感,另一方面更多地给对方创造出“控制感”。这样对方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认为这件事是自己在做决策 —— 所以你发现一件神奇的事没有,你看似交出了控制权,反而却控制了整场谈话,让双方都得到了更好的感受(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讲谈话技巧的书,都在教人们要更多地倾听)
神经科学家德尔加多和他团队的一个实验中就发现,一旦告诉实验参与者,他们能有机会做选择,参与者大脑的奖赏系统就会被激活,区域里神经元的放电会显著增强。人类喜欢选择,哪怕是这个选择并不能改变结局的情况下,人的感觉也会更好
难怪在《被左右的独立思维》这本书中总结了一个“万能”的社交沟通3步法:
1,我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人…我被触动了/感动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做某事
2,这件事目前我想到了一些方法…你看哪些更合适,由你决定
3,这事没你不行,我们一起干吧
你看,上面这3步,没有一步是在列举条件,一切都是情感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