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18日
好心帮忙,为什么常常越帮越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职场中普遍存在的“无效帮助”现象,指出即使在强调协作的公司,仍有高达25%的帮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文章剖析了“无效帮助”的成因,包括含糊的请求、模糊的理解、乐观的预期与责任缺失,以及其带来的情绪化后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厘清问题所在,鼓励坦诚沟通;其次,要避免“礼貌陷阱”,明确表达需求;最后,要建立闭环反馈机制,表达真实感谢。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帮助的质量,构建真正富有成效的帮助文化。

🎯 **“无效帮助”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研究发现,即使在协作文化浓厚的公司,仍有四分之一的帮助是“无效帮助”。这种无效帮助并非出于恶意,但会消耗精力、拖慢工作进度,甚至损害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导致受助者感到被误导、缺乏支持,施助者也可能感到付出被忽视。文章以资深设计师艾米为例,生动描绘了无效帮助对个人和团队造成的负面影响。

🤔 **“无效帮助”的根源在于沟通与期望的偏差**:文章指出,造成无效帮助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含糊的请求与模糊的理解”,求助者未能清晰表达需求,施助者只能猜测;二是“乐观的预期与责任的缺失”,求助者误以为对方已理解并能解决问题,而施助者有时出于压力答应却未能兑现;三是组织结构中,如强互助规范、扁平化层级等,在促进帮助的同时也可能增加无效帮助的概率。

💡 **提升帮助有效性的三大策略**:为构建富有成效的帮助文化,文章提出了三项关键建议:1. **厘清问题所在**,鼓励员工坦诚表达困难,领导者要引导聚焦问题,并认可澄清问题的过程;2. **避免“礼貌陷阱”**,求助者应礼貌但明确地表达需求,领导者需营造心理安全感,鼓励直接沟通;3. **闭环反馈,表达感谢**,施助者需要看到帮助的实际影响,受助者应提供具体反馈,领导者则需肯定贡献,形成良性循环。

艾米曾是光辉设计(化名)的资深设计师,这是一家以浓厚的协作文化著称、备受全球赞誉的设计咨询公司。我们初次见到艾米时,她是公司“帮助精神”的坚定倡导者。但18个月后再见面时,她却泪流满面,同时感到筋疲力尽、孤立无援,甚至考虑辞职。这期间出了什么问题?

答案是:“无效帮助”(unhelpful help)。

诚然,“帮助精神”已深深融入公司文化,甚至被写入员工手册,被奉为“光辉设计一切价值观的源头”。也正因为这种文化,我们主动联系了这家公司的员工,决定对工作中的帮助行为展开深入研究。我们用了数年时间,研究光辉设计内部的帮助机制,进行了69次访谈,还分析了团队成员的工作日志,其中包括401条有关“给予和获得帮助”的记录。然而,尽管该公司拥有如此强大的帮助文化,我们在数据中却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工作日志所记录的求助事件中,有25%的事件被受助者评为“无效帮助”。

没错,每四次帮助中,就有一次没起到作用。

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尽管工作中的帮助行为具有重要价值,但真正有效的帮助却十分稀缺。员工往往得不到所需的帮助——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主动求助。然而近年来,包括我们的研究在内的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组织,已成功破解出“营造帮助文化”的密码,并探索出管理者应如何在避免微观管理的情况下提供帮助。

然而,随着帮助行为变得更普遍,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即便是在以合作著称的组织中,仍有惊人比例的帮助没起到实际作用。因此,如果你想在团队或组织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帮助文化,就需要先理解什么是“无效帮助”。

什么是“无效帮助”?

“无效帮助”是指施助者提供的帮助未能产生实际效果,通常是因为执行不到位、与承诺不符,或者根本不是受助者真正需要的。这些失败的尝试往往并非出于恶意。事实上,助人之举常常源于善意的初衷。但即便如此,这些行为仍会消耗精力、拖慢工作,甚至削弱信任。

在多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工作中的帮助行为有自相矛盾之处:组织结构中的某些方面使帮助行为变得更普遍,从而激发创造力与促进学习,但同时也提高了“无效帮助”发生的概率。这些组织结构的特点包括:强有力的互助规范、扁平化的层级结构以及灵活的角色分工。

强有力的互助规范,能够提升人们在需要时,主动求助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增强他人施以援手的意愿。扁平化的层级结构意味着,人们在向他人求助时,不会产生过多顾虑;即便对于那些在森严等级下难以接触的专家,如今也能坦然请教。当角色分工模糊、每个人都感到有责任时,很难确定谁应该对什么负责。

为什么会出现“无效帮助”?

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三个因素造成了“无效帮助”:

1、含糊的请求与模糊的理解

在强调“互助为常态”的文化中,人们经常寻求帮助,但未必总能表达清晰。这是光辉设计陷入的第一个误区。尽管强有力的互助规范鼓励大家主动求助,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表达请求。具体而言,为了避免显得要求过多,他们常常会提出我们所说的“含糊的请求”(fuzzy asks),比如“我只是想听听你的看法”这类模糊、开放式的请求。

正如一位参与本研究的设计师反思道:“当你被大量信息淹没、连问题是什么都难以厘清时,想要让别人帮你,通常非常困难。”

于是,提供帮助的人只能靠猜测行事。一位受访者解释道:“我不清楚团队到底希望我做什么……我感觉更像是‘你能不能过来,只是参与一下这个讨论?’”那么,结果如何?人们基于模糊理解所提供的帮助,往往难以契合受助者的实际需求。

2、乐观的预期与责任的缺失

含糊的请求常常让求助者误以为,对方已经理解了自己的需求,并会予以满足。这种误解催生出我们所说的“乐观的预期”——对施助者能够解决问题的信任。

施助者常常迫于压力而答应帮助对方,但并不总能兑现承诺。以艾米为例,许多人同意帮忙,于是艾米希望他们能解决问题。因此,她不再寻找其他解决方案。然而,当他人未能兑现承诺时,原本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和紧迫。

3、情绪化的后果

“无效帮助”不仅会干扰项目进展,更会伤害彼此的关系、打击士气。受助者常常感到被误导、缺乏支持。在艾米看来,大家只是口头承诺却没有实际行动,这让她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她说:“如果公司认为我的价值所在,就是收拾各种烂摊子、勉强维持局面,那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这不应是我在此工作的价值。”

施助者的处境也并未好多少。有些人感到自己的付出被忽视或被滥用。由于缺乏反馈,他们无从得知自己的帮助是否能产生影响,更不知下次该如何改进。

如何让帮助真正有效?

那么,组织应如何在工作中提升帮助的质量呢?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三条具体建议:

1、厘清问题所在

寻求帮助意味着承认自己遇到了问题。但从“我感到焦虑”转变到“我知道该找谁以及如何求助”,通常是个漫长的过程。对大多数人而言,厘清问题的过程往往需要“说出来”。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会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呈现,创意工作尤为如此。因此,领导者需要鼓励下属坦率地表达他们的难处,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领导者可以围绕以下问题使对话更加聚焦,比如:“有哪些障碍可能会导致你无法按时达成目标?”“如果你打算让某位同事参与这个项目,预期交付成果是什么?”当组织的项目需要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时,许多员工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因此,厘清问题所在以及明确所需的帮助,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此外,组织还须承认,厘清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无论是施助者还是受助者,只要他们通过沟通对话来明确问题,都应当获得认可与表扬。正如医生因做出清晰正确的诊断而备受重视,领导者或其他施助者也应当如此。有时候,真正理解员工所面临的困难,就是最需要完成的关键工作。

2、避免“礼貌陷阱”

我们的研究发现,礼貌是导致帮助质量较低的一个隐性原因。寻求帮助就像是在求人办事,所以每个人都想用礼貌的方式提出请求。但有时,求助者过于谦逊,反而让请求变得模糊不清,比如只说需要笼统的意见或宽泛的反馈。人们通过提出含糊的请求,表现得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因为直接明确的请求更像是专横的发号施令。

然而,提供帮助的人并不掌握读心术。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有成百上千种帮助的方式。你是希望对方提供全新的想法,从而推翻当前思路重新开始?还是希望他们给出一些可以快速采纳的小建议?其实,你可以通过礼貌的方式来明确这些需求。想帮助你的人,需要先理解你的需求,同时也会诚实地告诉你,他们是否有能力提供这样的帮助。

高层领导者在避免员工落入“礼貌陷阱”(politeness trap)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他们需要营造出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环境,即人们知道自己可以放心地面对人际交往中的风险(比如在需要帮助时开口求助)。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心理安全感:第一,鼓励员工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帮助的地方,并对这样做的员工给予正面反馈;第二,领导者带头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困难;第三,在分配任务时准确界定工作内容,告知员工哪些任务预计将需要他人协作或支持。当领导者以清晰、具体的方式将求助行为常态化,并鼓励他人效仿时,组织文化也会随之改变——明确的请求将不再显得失礼,而成为常规做法。

3、闭环反馈,表达感谢

我们在研究中惊讶地发现,提供帮助的人往往并不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结果如何。比如他们参与一个项目,但并不知道自己的贡献对最终成果有何影响。

大多数人在得到帮助后都会说声“谢谢”。这很好,我们应该对那些帮助我们的人心怀感激并表达谢意。但对施助者来说,一时的感谢往往还不够,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付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最终产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除了真心想提供价值外,人们互相帮助也是为了建立关系。因此,领导者、管理者、项目负责人,或是任何寻求帮助的人,都应当在接受帮助后完成闭环反馈。尤其在大型项目中,更要注意记录下哪些人在过程中提供了帮助。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将最终成果发送给贡献者,并明确指出他们在哪些具体方面产生了影响。

对于领导者来说,积极肯定员工以不同方式所做的贡献,并鼓励管理者效仿这一做法,不仅能让员工感到被重视、有价值,还能帮助领导者更清晰地了解团队成员各自具备的独特技能,以及在未来如何更高效地加以运用。

. . .

帮助他人是日常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与所有形式的合作一样,帮助是一项技能——需要实践、反馈和支持。谈到帮助,重要的不仅仅是想法,还有正确的方法和行动。

作者:科林·费舍尔(Colin Fisher)朱莉安娜·皮勒默(Julianna Pillemer)特蕾莎·阿玛比尔(Teresa Amabile)

科林·费舍尔是伦敦大学学院管理学院组织与创新学副教授,著有《集体优势:解锁团队的秘密力量》(The Collective Edge: Unlocking the Secret Power of Groups,Avery出版社,即将出版)。他拥有哈佛商学院的博士学位,研究重点包括创造力和团队动态。

朱莉安娜·皮勒默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管理与组织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职场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动态。

特蕾莎·阿玛比尔是哈佛商学院埃德塞尔·布莱恩特·福特名誉教授。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她长期从事关于创造力、动机及日常工作生活的研究,与他人合著有《进步的原则》(The Progress Principle)和《退休:创造适合你的生活》(Retiring: Creating a Life That Works for You)。

本文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5年8月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编校:周静怡,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无效帮助 团队协作 沟通技巧 组织文化 领导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