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情报中心 2025-08-06 15:03 北京
本报告将以Revault漏洞为切入点,通过回顾Dell历史上的类似安全事件以及行业内其他厂商面临的相似挑战,探讨固件安全威胁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企业安全架构的深远影响。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企业级设备的安全防护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软件层面,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硬件安全组件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当这些被赋予高度信任的安全组件自身存在漏洞时,它们不仅无法履行保护职责,反而可能成为攻击者的有力武器。Cisco Talos团队最近披露的Dell ControlVault漏洞集合(Revault)正是这一安全悖论的最新体现,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专为增强安全而设计的组件,正在成为新的攻击向量。
本报告将以Revault漏洞为切入点,通过回顾Dell历史上的类似安全事件以及行业内其他厂商面临的相似挑战,探讨固件安全威胁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企业安全架构的深远影响。这种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分析视角,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固件安全的系统性挑战,并为未来的防御策略提供有益启示。
Dell ControlVault漏洞(Revault)技术分析
漏洞概述与背景
2025年初,网络安全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漏洞披露——Cisco Talos安全研究团队发现了Dell ControlVault3固件及其Windows API中的五个严重漏洞,统称为"Revault"。这组漏洞的影响范围令人震惊,涉及超过100款Dell笔记本电脑型号,主要集中在企业用户广泛使用的Latitude、Precision和Pro系列。面对这一严重威胁,Dell迅速响应,发布了安全公告DSA-2025-053,确认了这些漏洞的存在并提供了相应的修复方案。
Dell ControlVault作为一种基于硬件的安全解决方案,其设计初衷是通过统一安全集线器(USH)子板为企业用户提供增强的安全保障,专门用于安全存储密码、生物识别模板和安全代码。然而,Revault漏洞的出现使这一安全组件反客为主,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些漏洞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它们可能被攻击者利用来绕过设备的安全机制,包括生物识别认证,更在于它们能够在固件层面植入持久性后门,即使重装操作系统也无法清除。
漏洞详情与技术原理
Revault漏洞集合包含五个各具特点的CVE,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攻击链,从信息泄露到权限提升,再到任意代码执行:
CVE-2025-24311: 这是一个存在于ControlVault固件cv_send_blockdata功能中的越界读取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构造特制的API调用触发此漏洞,导致敏感信息泄露。从技术角度看,问题出在cv_send_blockdata函数处理数据块时没有正确验证边界,使攻击者能够读取超出预期范围的内存内容,获取系统状态和内存布局等关键信息。
CVE-2025-25050: 这个越界写入漏洞位于cv_upgrade_sensor_firmware功能中,允许攻击者通过特制的API调用实现越界写入。漏洞的核心在于该函数在更新传感器固件时未能正确验证输入数据的大小和边界,导致可以写入超出分配缓冲区的数据,潜在地覆盖关键的内存结构,如函数指针或返回地址。
CVE-2025-25215: 这是一个存在于cv_close功能中的任意释放漏洞。攻击者可以伪造虚假会话触发此漏洞,导致任意内存释放。技术上,cv_close函数在关闭会话时没有正确验证会话对象的有效性,可能导致释放无效或已释放的内存,这种双重释放或释放后使用的情况可被利用来控制程序执行流程。
CVE-2025-24922: 这个栈溢出漏洞存在于securebio_identify功能中,特制的恶意cv_object可能导致基于堆栈的缓冲区溢出,进而实现任意代码执行。漏洞的技术本质是该函数在处理生物识别数据时未能正确验证输入大小,导致数据可能溢出分配的堆栈缓冲区,覆盖返回地址或其他关键控制数据。
CVE-2025-24919: 这是一个位于ControlVault Windows API的cvhDecapsulateCmd功能中的不安全反序列化漏洞。攻击者可以破坏ControlVault固件并使其制定恶意响应,导致任意代码执行。技术上,该函数在反序列化输入数据时缺乏充分的验证,可能处理恶意构造的数据,导致代码注入或其他类型的攻击。
这五个漏洞的CVSS评分均在8.0-8.9之间,表明它们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后果,特别是当它们被组合利用时。
攻击场景分析
Cisco Talos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分析,识别出后渗透持久化攻击、物理攻击两种主要的攻击场景,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威胁模型和攻击路径。
后渗透持久化攻击
在这种攻击场景中,攻击者首先需要获得目标系统的非管理员用户权限。虽然这一前提条件看似提高了攻击门槛,但在现代网络攻击中,通过钓鱼邮件或利用其他漏洞获取初始访问权限已是常见手段。一旦攻击者获得这种访问权限,就可以通过ControlVault的Windows API与CV固件交互,触发CV固件上的任意代码执行。
这种攻击的危险性在于,攻击者可以在CV固件中植入后门,实现真正的持久化存在。由于修改发生在固件层面,即使系统管理员重装Windows系统,这种后门仍然存在,为攻击者提供了一个几乎不可检测的重新入侵通道。Talos团队在其研究中成功演示了如何利用不安全反序列化漏洞"入侵Windows",这一概念验证展示了Revault漏洞的实际威胁。
物理攻击场景
第二种攻击场景涉及物理访问,虽然实施难度较高,但潜在影响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需要直接接触目标设备,打开电脑外壳,使用自定义连接器通过USB直接访问USH板。这种方法绕过了所有操作系统级别的安全措施,包括登录密码和全盘加密。
这种物理攻击的特别危险之处在于,攻击者可以篡改CV固件,修改其认证逻辑,使其接受任何指纹而非仅限合法用户的指纹,从而完全绕过生物识别认证机制。对于高价值目标,如政府机构或金融机构的高管,这种攻击可能导致严重的数据泄露或系统入侵。
Dell历史固件漏洞分析:一种模式的延续
Revault漏洞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Dell设备安全历史中的一个新篇章。通过回顾Dell过去几年中的类似安全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令人担忧的模式:那些本应保护系统的组件,正在成为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这种历史视角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Revault漏洞的背景,也揭示了固件安全面临的长期挑战。
Dell DBUtil驱动程序漏洞(CVE-2021-21551)
2021年,Dell安全团队发布了安全公告DSA-2021-088,披露了一个影响数百万台设备的严重漏洞。这个漏洞存在于Dell Client Platform中的dbutil_2_3.sys驱动程序中,该驱动程序是Dell客户端固件更新工具包的核心组件,用于执行各种系统维护任务。
SentinelOne Labs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漏洞的技术细节:问题的根源在于驱动程序的设备对象缺乏严格的访问控制(ACL),允许任何用户通过发送特定的IOCTL控制代码来调用驱动功能。具体来说,该驱动程序接受IOCTL请求而没有任何ACL要求,设备对象安全描述符显示Everyone组有访问权限,这使得非特权用户能够执行原本应该受到严格限制的操作。
更令人担忧的是,通过IOCTL 0x9B0C1EC8,攻击者可以完全控制传递给memmove的参数,实现任意内存读写。另一个相关漏洞则允许在内核模式下使用任意操作数执行I/O指令,可用于与硬盘等外围设备直接通信,绕过操作系统安全机制,直接写入磁盘任何扇区。
这些漏洞的组合使得攻击者能够从非管理员用户权限提升至内核模式权限,完全控制系统。与Revault漏洞相似,DBUtil驱动程序漏洞也是存在于Dell设计用于系统维护和安全的组件中,但却因实现不当而成为了攻击者的工具。这种"受信任组件被武器化"的模式在Dell的历史漏洞中多次出现,表明固件和驱动程序安全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挑战。
Dell AMI UEFI BIOS漏洞:底层威胁
随着攻击者的技术不断进步,他们的目标也逐渐从操作系统层面转向更底层的固件。2023年,Dell连续发布了多个安全公告,包括DSA-2023-221、DSA-2023-161和DSA-2023-220,针对AMI UEFI BIOS中的漏洞提供修复方案。
这些UEFI BIOS漏洞与Revault漏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位于系统的底层固件中,这使得传统的安全解决方案难以检测和防御;它们都可能被用于持久化攻击,即使重装操作系统也无法清除;它们都可能绕过系统的安全机制,包括安全启动和认证机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Dell还发布了DSA-2023-324公告,针对Dell客户端平台INSYDE UEFI BIOS中的TOCTOU(Time-of-check to time-of-use)漏洞提供修复方案。这类漏洞的技术原理是在检查时间和使用时间之间存在差异,攻击者可以在这个时间窗口内修改关键数据,从而绕过安全检查。这种精细的时序攻击方法,与后来在Revault漏洞中观察到的攻击技术有着概念上的相似性,表明攻击者的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演进和细化。
Dell客户端BIOS漏洞(DSA-2023-190):物理访问的威胁
2023年,Dell发布了DSA-2023-190安全公告,针对Dell客户端BIOS中的一个认证不当漏洞。该漏洞的特点是允许具有物理访问权限的恶意用户可能利用此漏洞来破坏系统,这与Revault漏洞中描述的物理攻击场景高度相似,都强调了物理安全在整体安全架构中的重要性。
这一系列的历史漏洞揭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软件层面安全措施的不断加强,攻击者正将目光转向固件层面,寻找新的攻击向量。Revault漏洞正是这一趋势的最新体现,它不仅继承了Dell历史漏洞的某些特征,还在技术复杂性和潜在影响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行业视角:固件安全的共同挑战
固件安全问题并非Dell独有的挑战,而是整个计算机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通过横向比较其他主要厂商的类似漏洞,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固件安全的行业现状,并将Revault漏洞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分析。
HP固件安全漏洞:行业共性
作为Dell的主要竞争对手,HP也面临着类似的固件安全挑战。2019年,HP发布了HPSBHF03617安全公告,针对Intel UEFI系统固件中的多个潜在安全漏洞提供修复方案。这些漏洞可能允许权限提升或拒绝服务攻击,影响了大量HP商用和消费级设备。
2023年,HP又发布了针对AMD客户端UEFI固件的安全更新(HPSBHF03863)。AMD告知HP在某些AMD客户端平台固件组件中存在潜在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允许任意代码执行。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Intel还是AMD平台,固件安全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
这些HP固件漏洞与Dell的Revault漏洞有着明显的共性:它们都涉及系统固件层面的安全问题;它们都可能导致代码执行或权限提升;它们都需要通过固件更新来修复,这通常比普通软件更新更复杂且风险更高。这种共性表明,固件安全问题不是某一厂商的特定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Infineon TPM安全漏洞:安全芯片的隐患
除了UEFI固件外,专用安全芯片也可能成为攻击目标。HP和Lenovo等多家厂商都披露了Infineon TPM(可信平台模块)中的安全漏洞。TPM是一种专用于安全功能的硬件组件,在概念上与Dell的ControlVault类似,都是为了增强系统安全而设计的专用硬件。
这些TPM漏洞存在于TPM产品使用的RSA密钥生成方法中,使得密钥可能容易受到攻击。Lenovo发布的关于TPM 2.0参考代码漏洞的安全公告(LEN-197064)进一步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广泛性,该漏洞影响了固件TPM实现。
这些TPM安全漏洞与Revault漏洞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涉及专门设计用于增强安全性的硬件组件;它们都可能导致密码学保护机制的失效;它们都可能被攻击者利用来绕过系统的安全机制。这种相似性表明,即使是最专业的安全组件,如果设计或实现不当,也可能成为系统的薄弱环节。
LoJack/CompuTrace与UEFI持久化攻击:合法工具的武器化
固件安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之一是LoJack防盗软件被武器化为LoJax UEFI Rootkit的事件。这一案例与Revault漏洞有着概念上的相似性,都涉及到原本用于安全目的的组件被转化为攻击工具。
Computrace(后更名为LoJack for Laptops)最初是Absolute Software公司开发的一种合法防盗追踪软件,其特殊之处在于它被嵌入到多数笔记本电脑的UEFI/BIOS中,具有极强的持久性。包括Dell在内的多家厂商都信任并预装了这款软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设备丢失后的追踪服务。
然而,2018年,安全研究人员发现俄罗斯网络间谍组织Fancy Bear(也被称为APT28)将这一合法软件武器化,创建了名为"LoJax"的UEFI rootkit。这被认为是首个在野外发现的UEFI rootkit案例,标志着固件攻击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转折点。
攻击者使用了三个主要工具:一个用于转储低级系统设置信息的工具,一个用于保存系统固件映像的工具,以及一个用于将恶意UEFI模块添加到映像中的工具。然后,第三个工具将修改后的固件映像写回SPI闪存,从而在系统上安装UEFI rootkit。
LoJax攻击的技术细节尤为值得关注:它利用了英特尔闪存控制器中的一个竞争条件漏洞,通过精确控制时序,抢在主板软件介入并自动禁用更新前反复启用BIOS更新并尝试写入闪存。这种高级的时序攻击方法,与Revault漏洞中观察到的某些技术有着概念上的相似性。
这种攻击的特别危险之处在于:它能在启动过程中在磁盘上删除和执行恶意软件;它能在操作系统重新安装的情况下存活;它甚至能在替换硬盘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这与Revault漏洞的后渗透持久化攻击场景高度相似,都涉及到在固件层面植入难以清除的后门。
ThinkPwn UEFI BIOS漏洞:供应链安全的警示
2016年发现的ThinkPwn漏洞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视角:固件安全不仅是单个厂商的责任,还涉及到整个供应链的安全管理。这一案例与Revault漏洞虽然在技术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揭示了固件安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ThinkPwn漏洞最初在联想ThinkPad系列笔记本上被发现,但随后研究表明,其他厂商的设备也受到影响,包括惠普的部分产品。这是因为该漏洞存在于多种UEFI固件包里的系统管理模块(SMM)源代码中,而这些代码往往来自共同的上游供应商。
独立安全研究人员Dmytro Oleksiuk开发的验证性代码"ThinkPwn"展示了该漏洞的严重性:它允许攻击者在系统管理模式(SMM)下执行任意代码,这是处理器中权限最高的执行模式;利用该漏洞可以关闭UEFI写保护,随后任意修改设备固件;攻击者可以禁用安全启动选项,Windows 10内建的设备保护等安全措施同样能被绕过。
联想在回应中指出,该漏洞并非来自自家代码,而是源于Intel提供的IBV(独立BIOS供应商)代码。有趣的是,Intel工程师早在2014年就修复了这个漏洞,但不知为何又出现在了多家厂商的UEFI中。这一情况揭示了固件供应链安全的复杂性和挑战:即使上游供应商修复了漏洞,如果修复没有正确地传递到下游厂商,或者下游厂商没有及时整合这些修复,最终用户仍然面临风险。
这种供应链安全问题与Revault漏洞有着概念上的联系:它们都表明,在现代复杂的技术生态系统中,安全不仅取决于单个组件或厂商,还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
综合分析与启示:从Revault到行业趋势
通过对Dell ControlVault漏洞(Revault)、Dell历史漏洞、以及行业内其他类似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的安全趋势和启示,这些不仅有助于理解当前的固件安全态势,也为未来的防御策略提供了方向。
安全组件的双面性:保护者与威胁者的转换
从Dell的ControlVault到Absolute的LoJack,再到各种TPM实现,我们看到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那些专门设计用于增强系统安全的组件,往往因为其特权位置和广泛部署,成为攻击者的首选目标。当这些组件存在漏洞时,它们不仅无法履行保护职责,反而可能成为系统安全的最大威胁。
这种"受信任组件被武器化"的现象提醒我们,安全不是一个静态的属性,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是最先进的安全技术,如果没有持续的评估、更新和改进,也可能成为攻击者的工具。因此,安全设计必须考虑到组件可能被滥用的场景,并实施多层次的防御策略。
固件级持久化:新一代高级威胁的标志
从LoJack被武器化为LoJax,到各种UEFI/BIOS漏洞,再到最新的Revault漏洞,我们看到固件级持久化已成为高级威胁行为者的首选攻击方式之一。这类攻击能够在操作系统重装甚至硬件更换后仍然存在,使得传统的安全措施难以有效应对。
这种趋势表明,随着操作系统和应用层面安全措施的不断加强,攻击者正在将目光转向更底层的固件,寻找新的攻击向量。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安全架构,将固件安全作为整体安全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附加考虑。
物理访问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的传统威胁
尽管网络攻击日益复杂,但多个案例都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物理访问带来的风险。Dell客户端BIOS漏洞(DSA-2023-190)和Revault漏洞的物理攻击场景都表明,对于高价值目标,物理安全与网络安全同样重要。
这种物理威胁在当前远程工作和移动办公盛行的环境中尤为重要。企业需要制定全面的安全政策,不仅关注网络防护,还要加强设备的物理安全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处理敏感信息的高价值设备。
供应链安全:系统性挑战需要协同应对
ThinkPwn漏洞案例特别凸显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当多家厂商依赖相同的第三方代码(如Intel提供的IBV代码)时,一个基础组件中的漏洞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产品。这表明需要更严格的供应链安全措施和更透明的漏洞披露机制。
Revault漏洞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供应链问题,但它与行业内其他案例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固件安全图景:这是一个需要硬件厂商、软件开发者、安全研究人员和最终用户共同应对的系统性挑战。
结论与建议:面向未来的固件安全策略
Revault漏洞及其相关案例清晰地表明,固件安全已成为现代企业安全架构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随着攻击者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采取更全面、更主动的防御策略,以应对这些日益复杂的威胁。
对企业用户的建议
企业用户应将固件安全纳入整体安全策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固件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不仅要关注常规软件更新,还要建立专门的固件更新管理流程,确保所有设备及时接收并应用固件安全更新。
实施多层次安全策略:不要仅依赖单一的安全机制,如生物识别认证,而应采用多因素认证,结合软件和硬件的安全措施,构建深度防御体系。
加强物理安全措施:对于高价值设备,应采取严格的物理安全措施,包括设备追踪、访问控制和安全存储等,限制未授权人员的物理访问。
定期进行固件完整性检查:利用现代端点保护平台的功能,定期检查设备固件的完整性,建立固件安全基线,及时发现异常。
制定专门的固件安全事件响应计划:将固件安全事件纳入整体安全事件响应计划,确保在发现固件安全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响应。
对设备制造商的建议
设备制造商在固件安全方面承担着特殊责任,应当:
采用安全开发生命周期:在固件开发过程中实施严格的安全开发实践,包括威胁建模、安全编码、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等。
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对供应链中的所有组件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确保第三方代码和组件符合安全标准,并及时整合上游供应商的安全修复。
实施强制性固件签名和安全启动: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固件才能在设备上运行,防止未授权的固件修改。
提供透明的安全更新机制:建立高效、透明的安全更新机制,确保用户能够及时获取并应用安全更新,同时提供详细的更新说明和风险评估。
支持固件回滚机制:在固件更新可能导致兼容性问题的情况下,提供安全的固件回滚机制,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对安全研究社区的建议
安全研究社区在发现和应对固件安全威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应当:
加强固件安全研究:投入更多资源研究固件安全,开发更有效的固件分析和保护工具,提高对固件威胁的检测和响应能力。
促进负责任的漏洞披露:遵循负责任的漏洞披露原则,与厂商合作解决发现的安全问题,确保用户能够在威胁公开前得到保护。
分享威胁情报和最佳实践:积极分享固件安全威胁情报和防御最佳实践,帮助整个行业提高对固件安全威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推动安全标准发展:参与制定和完善固件安全标准,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固件安全挑战,保护设备和数据免受各种威胁。然而,这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才能在不断演变的威胁环境中保持领先。
Revault漏洞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和功能的同时,安全必须始终是首要考虑因素。只有将安全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任务,我们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保持真正的安全。
点击阅读原文至ALPHA 8.3
即刻助力威胁研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