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2025-08-05 11:28 辽宁
越南,这个昔日依赖传统军力的东南亚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构建其无人机军事力量。
从2020年到2025年,短短五年间,河内当局不仅将无人机技术视为军事现代化的关键支柱,更将其作为在南海争议中获得战略主动权的重要筹码。
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虑?又将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战略转向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威慑的历史性跃升
越南军用无人机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中等强国在面临复杂安全环境时的战略适应过程。
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升级,更是军事战略思维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向技术密集型作战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图:越南军用无人机发展时间线,显示技术水平与国际合作强度的演进轨迹。
从发展时间线来看,越南无人机项目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的演进。
第一阶段(2005-2012年)
技术探索期。这一时期,越南主要依托国际合作获取基础技术,M-400小型无人机的推出标志着越南正式进入无人机领域。
第二阶段(2013-2018年)
能力建构期。HS-6L大型无人机项目的启动,展现出越南对长航时、大航程侦察能力的强烈渴望,这直接反映了其在南海维权的现实需求。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
作战部署期。美制ScanEagle系统的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越南无人机力量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化应用。
技术拼图
多元化合作网络的精心构建
图:越南无人机技术来源构成分析,显示对外技术依赖程度。
从技术来源构成分析可以看出,越南采取了明显的"多元化"战略。以色列占据35%的比重,是越南最重要的技术伙伴。
这种合作关系始于2015年的防务合作备忘录,涵盖了从Orbiter系列小型无人机到苍鹭中高度长航时无人机的全谱系产品。
美国提供25%的技术支持,主要通过ScanEagle系统转让体现,这不仅是技术合作,更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俄罗斯的15%技术贡献主要体现在HS-6L项目的关键技术支持上。越南自主研发能力同样占据15%,主要体现在VT-Swift、M400系列等产品上,展现出越南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能力。
南海部署:
不对称威慑的空间布局
在南海这个全球最复杂的海上争议区域,各国无人机力量的部署态势正在重塑地区军事平衡。
图:南海地区各国军用无人机部署数量对比。
越南无人机部署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区域: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这里是中越争议最为激烈的区域,越南试图通过HS-6L等长航时无人机实现持续监视;西沙群岛周边,利用ScanEagle等中程无人机进行定期巡航;越南沿海专属经济区,主要用于常态化巡航活动。
图:越南无人机在南海地区的威胁密度空间分布。
从威胁密度分布来看,越南无人机在南沙群岛附近构成的威胁等级最高,这里也是其投入资源最多的区域。
技术评估
越南现役的四种主要无人机型号,在技术性能上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越南主要无人机型号技术性能雷达对比图
HS-6L作为越南的"旗舰"机型,在航程和续航时间方面表现出色,35小时的续航能力和4000公里的航程,使其具备了在南海进行战略级侦察的基本条件。然而,其在隐身性能和可靠性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在高对抗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ScanEagle系统虽然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性达到9分的高水平,但在航程和载荷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这种性能特征使其更适合执行近海巡逻和目标确认任务,而非深入争议海域的长期侦察。
VT-Swift作为越南自主研发的代表作,在作战能力方面达到了8分的较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其集成了先进的光电侦察设备和实时数据传输能力。M400-CT2无人靶机虽然在传统作战指标上表现一般,但其在隐身性能方面的突出表现(7分),为越南发展下一代隐身无人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此,我们精心梳理了这份研读分析资料《越南2020–2025年军事无人机战略发展分析报告》(资料编码250708334,35页,10432字)。这份资料已分享至情报读书会知识星球,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即可下载。目前,情报读书会已分享超 330多篇原创分析,加入后您在一年有效期内均不限次数下载,可开发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