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8月15日
Well, What Did You Think Would Happen?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0:16 PM ET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的峰会并未就乌克兰战争达成任何协议。峰会结束后,特朗普发表了异常简短的讲话,且未接受记者提问,这对于一向善于利用全球舞台的他来说极不寻常。他模糊地将三小时的会谈形容为“富有成效”,但承认双方“尚未达成协议”。
相比之下,普京似乎在峰会中占据了上风。他暗示双方达成了某些闭门“协议”,但未提供细节,并重申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暗示只有在冲突的“根本原因”被“消除”后才能达成协议——这实质上意味着乌克兰应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对于普京而言,这次峰会本身就是一场胜利。在多年被视为国际社会的“贱民”之后,他得以在美国领土上(阿拉斯加曾为俄罗斯领土)与美国总统进行高调会晤并合影,这无疑为他赢得了重要的国际声望。峰会的接待规格极高,包括为这位被指控犯有战争罪的领导人铺设红毯,以及安排他与特朗普在总统专车“野兽”中单独交谈。
前美国驻俄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评论称:“峰会通常应有成果,但这次会议什么都没有。”特朗普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则直言:“我认为特朗普没有输,但普京显然赢了。普京得到了他所希望的一切。”
文章指出,此次峰会仓促安排,缺乏传统高层外交会议所需的数周甚至数月的精心策划。尽管此次特朗普没有像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那样,在情报问题上公然站队莫斯科,让欧洲盟友松了一口气,但普京仍然实现了他的核心目标:获得国际舞台的承认,并为他在乌克兰的战争争取了更多时间。
The Culture War Over Nothing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4:30 PM ET
社交平台X(前身为Twitter)上近期出现一种现象:右翼评论员和账号大量转发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招新舞蹈视频(源自TikTok),并声称这些内容让“自由派人士怒不可遏”。他们将视频中年轻、快乐、以白人为主的女性形象,以及偶尔出现的爱国元素(如美国国旗),描绘成对左翼价值观的挑衅。
然而,文章作者经过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自由派或左翼人士真的对这些舞蹈视频感到愤怒。这种所谓的“文化战争”完全是凭空制造的。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激励机制,特别是X网站的创作者收入分成计划。
文章指出,像“Calico Cut Pants”和“Big Chungus”这类账号,通过从TikTok等平台搬运视频,并配上煽动性的政治化标题,来吸引眼球、激化对立,从而获取巨大的流量和互动,最终将流量变现。这些账号利用了此前关于女演员西德尼·斯威尼(Sydney Sweeney)广告的争议,将任何展示传统审美或女性气质的内容都曲解为对自由派的攻击,以迎合X平台上偏右翼的用户群体。
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发布者无需提供任何证据,只需宣称“自由派被激怒了”,他们的关注者便会信以为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传播和评论,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信息闭环。最终,一场关于无辜舞蹈视频的“文化战争”被凭空制造出来,而其本质不过是为了流量和金钱的投机行为。
The Feel-Bad, Feel-Good Movie of the Year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2:27 PM ET
本文包含对电影《Weapons》的剧透。
导演扎克·克雷格(Zach Cregger)的新恐怖片《Weapons》以一个令人不安的悬念开场:某晚凌晨2:17,同一个三年级班级的所有孩子(除一人外)都离奇地走出家门,消失在夜色中。影片最大胆之处在于,它最终解答了所有核心谜题,为观众提供了明确的结局,而非留下模棱两可的悬念。
影片通过多条线索展开,包括失踪儿童的父亲(乔什·布洛林饰)、班级教师(朱莉娅·加纳饰)以及唯一未失踪的同学亚历克斯。故事最终揭示,所有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亚历克斯的姑婆格拉迪斯(艾米·马迪根饰),一位濒死的邪恶女巫。她附身于亚历克斯的父母,并胁迫男孩将他的同学引诱至家中,以吸取他们的生命力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评论认为,影片的高潮部分带来了“纯粹的电影乐趣”:在关键时刻,男孩亚历克斯利用女巫的魔法,让被控制的孩子们反戈一击,将女巫撕成碎片。这一幕让观众在为孩子们复仇的快感中得到宣泄。
然而,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在提供这种“感觉良好”的胜利之后,立即提醒观众悲剧的余波远未消散。结尾的旁白告诉我们,亚历克斯的父母仍然处于紧张性精神症状态,而其他获救的孩子们在数年后才刚刚开始重新开口说话。这种处理方式突显了“宣泄的谬误”——即使邪恶被战胜,它所造成的创伤和悲痛也无法轻易抹去。文章称赞《Weapons》是“年度最令人难过又最令人振奋的电影”,一部超越了类型片范畴,同时保留了其病态、悲伤内核的恐怖杰作。
What Muriel Spark Knew About Childhood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15 PM ET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一篇关于苏格兰作家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新传记的评论后,首次阅读了她最著名的小说《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小说围绕1930年代爱丁堡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教师琼·布罗迪展开。她从学生中挑选出一批“布罗迪帮”女孩,向她们传授艺术、爱情以及她对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赞赏,而非学校规定的课程。布罗迪小姐正值“青春”鼎盛期,对自己的知识和魅力充满自信。
文章指出,小说的真正主角并非布罗迪,而是她的学生们,尤其是桑迪。故事通过她们的回忆,探讨了青春期的迷惘、道德教育以及一个极具魅力的成年人对年轻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小说开篇即揭示布罗迪最终将被她的一名学生“背叛”并遭解雇。
桑迪的一生都深受布罗迪的影响。她与老师复杂的关系最终引导她皈依天主教。作者分析,桑迪的皈依行为,是她摆脱布罗迪影响的最终方式——她让上帝取代了老师在她心中的权威地位。然而,斯帕克并未将此处理得过于理想化。小说结尾,已成为修女的桑迪在被问及谁是影响她一生最深的人时,脱口而出的仍然是布罗迪的名字。
作者认为,斯帕克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一个富有磁性的人物如何在一个人年轻、易受影响的时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次阅读体验让作者对斯帕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计划继续阅读她的其他作品。
The Tiny White House Club Making Major National-Security Decisions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00 PM ET
进入第二个任期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彻底改变了其政府制定国家安全决策的方式。他摒弃了第一任期内由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专家主导的传统流程,转而依赖一个由极少数核心忠诚顾问组成的小圈子。
据近十二位现任及前任白宫官员透露,目前重大决策,如处理加沙战争和乌克兰问题谈判,均由一个微型核心团队做出,其中包括副总统J.D.万斯、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和白宫幕僚长苏西·威尔斯等人。一位前官员形容:“总统现在是四分卫,他不希望太多人挤在指挥圈里。”
这种高度集权化、个人化的决策模式,使得特朗普的个人冲动——例如他对传统盟友的漠视、对交易的热衷——直接驱动美国的外交政策。文章指出,这种做法虽然更为“灵活”,但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它限制了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加了政策失误和意外后果的可能性,并导致了政策的摇摆不定,例如7月份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反复暂停。
文章分析,这一转变源于特朗普对NSC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他认为该机构臃肿、低效且束缚于共和党传统观念。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因试图维持传统决策流程而被排挤出局,其职位由国务卿卢比奥临时兼任,进一步巩固了权力核心。NSC的规模也被大幅削减,以清除潜在的“深层政府”影响。
文章将特朗普的新模式与奥巴马时期的“对手团队”(team of rivals)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鼓励不同意见的辩论。而如今的白宫则抑制异议,这可能导致对一些有问题的想法审查不足,例如特朗普本月早些时候公开宣布重新部署核潜艇位置的决定,此举令五角大楼许多官员感到意外,并可能损害美国核威慑的基石——隐蔽性。
Don’t Believe What AI Told You I Said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2:57 PM ET
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正在大规模制造并传播虚假引语,将从未说过的话归咎于真人,从而引发了新的信息危机。文章作者以科幻作家约翰·斯卡尔齐(John Scalzi)和自身的亲身经历为例,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斯卡尔齐发现,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配有他照片的图片,上面写着一句他从未说过的、由AI生成的“名言”。同样,作者本人也被一篇博客文章错误地引用了一段关于以色列的煽情言论。
文章指出,虽然互联网上的虚假名言早已存在,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兴起将这一问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AI工具能够以极高的可信度编造内容,而普通用户往往难以分辨真伪。当用户将这些由AI生成的虚假信息分享到社交媒体时,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污染了公共话语空间。
这种现象的受害者不仅是公众人物,也包括许多没有平台为自己辩护的普通人。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也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被粗暴地歪曲和简化。
文章还探讨了责任归属的难题。AI公司可以将责任推给误用其工具的用户,而用户则可以指责公司提供了不可靠的服务。由于AI生成的内容往往不注明来源,受害者很难追溯是哪个模型制造了谎言。
文章最后以一个讽刺性的例子结尾:作者引用了谷歌的Gemini生成的一段话,声称OpenAI的CEO萨姆·奥尔特曼曾表示公司应对其模型的错误言论负责。随后作者揭示,这段引语本身就是AI捏造的,以此有力地证明了问题的普遍性和隐蔽性。
Trump Gains When Elites Downplay D.C. Crime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0:30 AM ET
文章评论称,当自由派政治家和记者对华盛顿特区严重的暴力犯罪问题轻描淡写,将其斥为“共和党的煽动”时,他们实际上为唐纳德·特朗普创造了政治机会。这种否认现实的做法,使得特朗普能够用一种(尽管可能是出于政治算计的)更能与受犯罪问题困扰的选民产生共鸣的语言进行对话。
作者指出,尽管有数据称华盛顿特区的总体暴力犯罪率处于30年低点,但其凶杀率仍然高得惊人。2024年该市的凶杀案数量按人均计算,相当于纽约市发生2244起,而纽约市去年的实际数字仅为377起。更重要的是,华盛顿的犯罪问题存在严重的种族和阶级隔离:富裕的白人社区治安良好,而贫困的、以黑人为主的7号和8号行政区则承受了该市一半以上的凶杀案。
文章批评了一些自由派人士的回应,例如建议害怕来华盛顿的人“去迪士尼世界吃薯条”,认为这种言论完全无视了那些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社区居民的日常恐惧。
作者虽然不赞同特朗普派遣FBI和国民警卫队接管首都警务的做法,认为其专业性存疑,但他强调,特朗普的强硬姿态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承认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严重问题。当精英阶层试图向一位生活在枪声中的母亲坚称她所面临的危险只是“幻象”时,特朗普的言论便获得了强大的政治力量。文章认为,对现实问题的坦诚讨论,比出于党派立场而否认问题要重要得多。
The U.S.-Russia Summit Is Already a Win for Putin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9:57 AM ET
文章分析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的峰会,无论结果如何,其本身就已经是普京的一场外交胜利。
在乌克兰战争陷入僵局的背景下,这次峰会被视为特朗普对普京的一系列让步的最新例证。特朗普曾多次设定最后通牒,声称普京若不在“10天或12天”内停止敌对行动将面临严重后果,但这些期限都毫无结果地过去了。最终,特朗普选择与普京会面,这本身就削弱了他此前的威胁。
对于普京而言,这次峰会的意义重大。作为一个面临国际逮捕令的全球“贱民”,他自2015年以来首次受邀踏上美国领土,与美国总统举行会谈。这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合法性和国际舞台,而他无需为此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此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未被邀请参加会议,这也被视为普京的又一胜利。
白宫方面已将会谈的预期从达成“和平协议”降级为一次“倾听练习”。然而,外界普遍担忧,鉴于特朗普过去在与普京会面时表现出的顺从姿态(如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他可能会在没有助手在场的一对一会谈中做出不利于乌克兰和西方盟友的让步。
文章总结道,此次峰会将考验特朗普对普京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究竟有多认真和持久。但就目前而言,仅仅是促成这次会面,普京就已经达到了他的战略目的。
Why So Many MIT Students Are Writing Poetry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9:00 AM ET
本文由一位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文学教授撰写,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他这所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包括工程师和科学家,正自发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作者发现,他过去和现在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名为“人民诗社”的艺术团体,在课外时间一起写诗和评论。这引发了他的思考:在一个技术革命的时代,当这些学生正致力于开发可能改变人类表达方式的科技(如人工智能)时,他们为何选择投身于写诗这门古老的艺术?
文章认为,诗歌与人工智能(AI)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大型语言模型是一个“预测机器”,它根据数据计算出最可能的词语序列;而一首好诗的核心在于其原创性、动态的语言选择和出人意料的惊喜。诗歌旨在“保存特殊性”,记录人类内心生活的复杂、丰富和细腻的细节,这正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作者推测,公众对AI的兴趣,或许与诗歌所满足的人类需求同源,即对联系、理解和惊奇的渴望。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记忆和人类联系的技术”。他列举了学生们将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创新项目作为例证:有的学生发明了一种设备,能将人声与自然界的声音融合;有的学生将诗歌改编成数字拼贴画;还有一名学生发起了一个项目,与临终关怀医院的老人合作,将他们的记忆改编成歌曲和诗歌。
文章最后总结,这些MIT学生的行动提醒我们,诗歌始终是连接彼此、确认自我身份的一种方式。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这种为了保存和分享人类情感与记忆的努力,显得尤为珍贵和充满活力。
Lights Out, With a Whimper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8:17 AM ET
本文是对《欲望都市》续集《就这样…》(And Just Like That)剧终集的辛辣评论。作者认为,该剧最终以一声呜咽而非巨响收场,其三季的核心主题始终是角色们对于衰老的羞耻感和对身体变化的厌恶。
评论指出,剧终集“一个人的派对”平淡无奇,只是在重复旧有模式,缺乏热情。整部剧集被定义为一部“没有喜剧的尴尬喜剧”,其核心是“羞辱”。与原版《欲望都市》中对单身生活尖锐而有趣的描绘不同,续集对性与身体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拘谨和反感。
文章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其观点:剧中充斥着关于哈里前列腺癌后遗症、夏洛特眩晕症、西玛的体味问题以及米兰达遭遇的各种尴尬处境的粗俗笑料。作者认为,这些情节将角色们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身体变化当作了笑柄和视觉噱头,充满了“随意的残忍”。
评论分析,这种对身体衰退的过度关注,可能源于角色们极度富裕的生活状态。当她们的生活被财富完全保护,免受真实世界的苦难时,唯一能构成戏剧冲突的就只剩下身体的退化。此外,该剧还表现出对贫穷的厌恶,例如凯莉对自己被分割出租的旧公寓感到震惊。
作者总结,剧中的角色已经变得完全脱离现实,让观众难以共情。凯莉最终退回到一个自我封闭的幻想世界里,这个结局虽然令人失望,但也让告别变得更容易。
Photos of the Week: River Canyon, Mountain Brook, Cliff Bookstore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8:00 AM ET
本周的图片集锦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精彩瞬间。内容包括: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香港的强降雨、西班牙的满月升起景象、巴拿马一只成为孤儿的细腰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野火,以及其他更多引人入胜的摄影作品。
Europe, the ‘Sleeping Beauty’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6:00 AM ET
在本期播客《美国的专制》(Autocracy in America)中,主持人加里·卡斯帕罗夫采访了跨国媒体集团阿克塞尔·斯普林格(Axel Springer)的CEO马蒂亚斯·多普夫纳(Mathias Döpfner),深入探讨了欧洲民主的现状以及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多普夫纳认为,全球正经历一场“自由的衰退”,专制政权正在系统性地扩张。他批评德国在统一后陷入了“危险的自满”,并呼吁政府在经济和移民问题上采取大胆的领导行动。他指出,德国因二战的历史创伤而对扮演领导角色感到恐惧,但这与全世界对德国发挥领导作用的期待相悖。
他严厉批评德国2011年放弃核能的决定是“战后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决定之一”,认为此举不仅损害了德国经济,更重要的是“加强并资助了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普京”。
对于欧洲的现状,多普夫纳将其形容为“沉睡的睡美人”或“沉睡的巨人”。他认为,面对来自俄罗斯、中国和伊斯兰独裁政权的挑战,欧洲需要一次“健康的警钟”才能觉醒。他强调,没有美国的领导,欧洲无法单独应对这些挑战。他对欧洲在乌克兰战争中反应迟缓表示失望,认为这是出于天真和对普京的误读。
展望未来,多普夫纳的理想愿景是:一个强大的德国在军事上领导欧洲支持乌克兰,从而赢得美国的尊重;同时,欧美就对华贸易战略达成一致,共同捍卫民主世界的价值观。他承认这是极其乐观的设想,并告诫人们应“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才能对惊喜心存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