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柔性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深入数千米深的海洋,并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这款仿生机器鱼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历时三年开发,身长32厘米,重670克,已多次成功抵达4000米深海。其核心技术在于采用液态材料与柔性结构作为驱动单元,以应对深海高压环境,解决了传统刚性结构易变形的难题。通过在装有液体的塑料袋两侧安装柔性电极,利用交替通电引起塑料袋收缩形变来驱动机器人,有效克服了高压低温环境下电机作业的风险和成本。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机器人》上发表。
🌊 **仿生设计与深海适应性**: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柔性机器人,其仿生鱼设计使其能在深海中自由游弋,并能与鱼群互动,有效降低了海洋生物的警惕性。该机器人身长约32厘米,重量仅670克,并且已经成功在4000米深海环境中进行多次作业,展现了其出色的深海适应能力。
💧 **液态驱动与压力平衡**:为了应对深海极端环境下的巨大压力(相当于成年人承受数百吨重量),该机器人创新性地采用了液态材料与柔性结构作为驱动单元。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平衡深海环境的巨大压力,避免了传统刚性驱动结构在极端压力下可能出现的变形或溃裂等风险。
⚡ **柔性电极驱动机制**:该柔性机器人的驱动原理别出心裁,利用了常见的物理现象。在装有液体的塑料袋两侧安装柔性电极,通过交替通电,引起塑料袋的收缩形变,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驱动。这种方式有效规避了传统电机在深海高压、低温环境下作业时的高风险和高成本问题。
🧪 **技术验证与未来展望**:目前,该团队已经完成了万米海深水压的实验测试,为机器人能够应对更深的海域奠定了基础。后续计划将进行全海深实地试验,进一步验证和优化机器人的性能。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机器人》的刊发,标志着我国在柔性机器人和深海探索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IT之家 8 月 15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我国智能机器人发展迅猛,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宽。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新型柔性机器人可在数千米的深海与鱼儿为伴,游弋自如。
海洋的鱼群中,一条仿生机器鱼悄悄潜入,它动作轻盈,身体摆动自如,鱼儿们也放下了戒备,与它共舞。这就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历时 3 年,研制的新型柔性机器人。这条“鱼”身长约 32cm,重量仅 670g,它已经多次“打卡”4000 米深海。

机器人要想解锁深海,首先要破解材料的物理极限。4000 米深海的压强,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均匀承受着数百吨的重量,堪比几十辆卡车压在身上。普通的刚性驱动结构在深海极端环境下,将面临变形、溃裂等风险。哈工程团队研制的这款深海机器人,驱动单元采用的是液态材料与柔性结构,以此来平衡深海的压力。
液体材料如何驱动机器人?科研团队的巧思,是将常见的物理现象拓展到新的应用场景。由于传统的电机驱动在深海高压、低温环境下作业风险和成本比较高,科研团队在装有液体的塑料袋两侧安装柔性电极,通过交替通电,从而实现用塑料的收缩形变来进行驱动。
目前该团队已经完成万米海深水压的实验测试,后续将进行全海深实地试验。北京时间 8 月 14 日,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机器人》刊发了哈工程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
IT之家附论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dt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