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成龙对当前好莱坞大制片厂的运作模式表达了担忧。他指出,许多制片厂的决策者更像是“生意人”而非“电影人”,过度关注投资回报,这限制了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和质量。成龙回忆起2000年代初曾因剧本质量和与美国观众共鸣不足而放弃好莱坞项目,直到《尖峰时刻》的成功才改变局面。他认为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尝试,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并强调自己一直在努力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推动者。此次他在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金豹奖”,以表彰其杰出的职业生涯成就。
🎬 成龙认为好莱坞大制片厂的“金钱至上”观念正在扼杀当代电影创作。他指出,许多制片厂的决策者更关注投资回报,而非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创意,例如要求预算不能超支,这使得拍摄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变得异常困难。
🌟 成龙曾因不满意剧本质量和难以与美国观众建立共鸣而放弃好莱坞电影项目。在2000年代初,他曾多次尝试,但直到《尖峰时刻》的出现才找到了突破口,并认为该片具有开创性意义,改变了文化交流的格局。
🌉 成龙将自己在美国的职业生涯目标定位为“成为中美之间的跨文化桥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促进两国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而《尖峰时刻》的成功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 成龙此次在洛迦诺电影节获颁“荣誉金豹奖”,以表彰其对电影事业的终生成就。电影节还展映了他的早期经典作品《A计划》和《警察故事》,回顾了他的辉煌影史。
据媒体Deadline报道,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一场问答环节中,成龙向现场观众表示,他认为好莱坞大制片厂正以其所谓的金钱至上观念扼杀当代电影创作。
成龙说道:“我认为老电影比如今的好,现在很多大制片厂,他们不是电影人,是生意人。他们投入4000万美元,想的却是‘我怎样才能把钱赚回来?’而且预算不能超支。如今要拍一部好电影非常困难。”
成龙告诉观众,在2000年代初,他曾放弃拍摄好莱坞电影,因为他觉得无法与美国观众建立共鸣,并且不喜欢当时拿到的剧本质量。成龙补充说,在决定完全离开美国市场之前,他决定再尝试一个项目——那便是如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尖峰时刻》。

“《尖峰时刻》,那是最后一次尝试。如果不成功,那就结束了。”成龙说道。他同时指出该片的制作并非完美,存在预算限制和动作场面空间狭小的问题,但这毕竟是一个开始。“我认为《尖峰时刻》改变了文化。”
成龙还强调,他在好莱坞的职业生涯目标始终是“成为中美之间的跨文化桥梁”。
成龙此次出席洛迦诺电影节,是为了接受该电影节颁发的"荣誉金豹奖"(Pardo alla Carriera),以表彰其终生成就。他的早期导演作品《A计划》和《警察故事》也在电影节上展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