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8月14日
调研了上百家出海东南亚企业,我发现90%创业者都在做无用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随着中国企业涌入东南亚,市场已无明显红利,套利模式难以为继。本文指出,2025年东南亚市场几乎不存在空白,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真正的机会在于把握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需求迭代,以及深度理解当地文化和需求。例如,越南智能家居普及,马来西亚茶饮市场竞争加剧。文章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亲力亲为,避免“甩手掌柜”心态,不跨过多重元素,降低预期,并以印尼超市和JAGO咖啡为例,说明理解当地文化和需求的重要性。商业模式和人才可复制,但文化隔阂是最大挑战。

🎯 市场现状与机会:东南亚市场已不再是简单的套利之地,竞争激烈,空白市场几乎为零。真正的机会在于紧随经济发展,把握不断迭代的新需求,例如越南智能家居的普及,以及深入理解并满足当地文化和用户需求,如不同民族对电子烟口味的偏好。

🤝 亲力亲为是关键:在东南亚创业,尤其是初期,老板必须亲力亲为,冲在业务第一线,这是许多成功案例的共性。反之,将业务完全交给当地高管而忽视管理,往往是失败的原因。

⚖️ 避免过度扩张与降低预期:创业者应避免同时涉足过多行业或跨越过多国家,这会增加难度。应降低预期和标准,先从经营一个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生意做起,而非一开始就想着“干翻”竞争对手,避免“卷”的恶性竞争。

💡 理解当地文化与需求: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度理解当地文化和用户需求。例如,印尼超市的成功在于营造社区感,满足用户对熟悉和自在环境的心理需求,而非仅仅追求装修的现代化。JAGO咖啡通过低成本的手推车模式,契合了当地的消费习惯和成本考量。

🌐 文化隔阂是最大挑战:商业模式和人才可以复制或高价招募,但文化隔阂是最难以跨越的障碍。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是创业成功的核心。

随着近些年大量的中国企业和创业者进入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市场已经不存在所谓的红利,任何简单的套利行为,已经不可复制,我之前和一位专注东南亚电商的朋友聊天,他的看法和我一致:仍有机会,但是没有红利。

这也折射出一个问题,东南亚创业,到底怎么做?

事实上,我之前就提出过一个看法,到了2025年,整个东南亚市场,已经几乎没有所谓的空白市场,也就是当地没有的东西我有,这样的空白地带几乎为0。

从短袖到餐饮,从电子烟到光伏,从知识付费到企业IT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都有公司在做。

事实上,哪怕去非洲卖短袖这样的生意,已经有大把人在做了,如果只是简单复制,没有强大的背景和资源,极难成功。

而真正的机会,其实是两点。

一是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的需求在不断迭代。

大家都去过海边看过海浪,海浪有的大,有的小,但是总是在不断翻滚,这就像每个国家的新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迭代,最重要的是,抓住你认为你能把握住的海浪。

例如随着越南5G的推广,越南智能家居正在快速普及,当地人希望用上更好的智能家居设备和体验。

而像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茶饮品牌成功进入马来西亚等国家,也让马来西亚本土的TEALIVE等巨头倍感压力。

二是深度理解当地的文化和需求。

穆斯林国家化妆品卖得非常好,理由是女性因为宗教原因展示面积少,因此更集中在面部。

马来西亚电子烟华人喜欢偏凉性的口味,而马来人则喜欢偏甜的口味。

整个东南亚哈日,韩餐不如日料流行,日料不如日料自助餐流行。

这些基本功都不做,哪里会创业成功呢?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接触了差不多上百位已经在当地落地并开展业务的企业家,见过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听取了那么多经验,以下是我总结他们宝贵的创业经验。

首先一件事,就是要亲力亲为

我见过几乎所有的在东南亚拿到结果的朋友,都有一个特质,也就是亲力亲为,不管多大的老板,只要是关于业务增长的,都是冲在第一线,亲自去抓公司和团队。

而反观那些失败的案例,很多时候跟甩手掌柜有关。

我一直说,在东南亚,有钱有资源很好,但是不代表成功。

大部分老板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过分甩手,以为招募一个当地高管就高枕无忧,对于业务不闻不问,最终失败。

对外贸商来说,东南亚和欧美相比,利润太低,很多人会陷入我不做不合适,做了又不怎么赚钱的被动局面,最后过分轻视当地市场,觉得费劲吧啦的弄又不赚钱,战略上从一开始就忽视。

这种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其次,尽量不要同时跨太多元素

这个怎么理解呢,大部分人包括我,hold不住跨太多元素。很多人看到某个市场很热,一股脑冲进去,结果亏得头破血流,其实总结下来,跨行业,跨国家,跨公司,本身就已经是非常难了。

换个角度,如果是分公司,或者老本行,或者一直在当地深耕,其实至少有一件事是把稳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

可能有人会问,那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降低预期和标准

我现在最反感的一种观点,就是XX市场太落后了,我们要干翻XX市场,我们要卷死XX,殊不知卷是最没本事的一种行为。

我现在非常讨厌自称卷王的人,是那种一看到说“我要卷死XX”我就立马敬而远之的。

什么叫卷,翻译一下,就是你一个人吃独食,让其他人没饭吃呗。卷完这里卷那里,把所有市场规则和玩家都打倒。

有个喜欢吃粮食,乌央乌央飞的害虫,我不说名字,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我可以这么说,任何只会卷的人,本质上是无能狂怒。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之前在北京和成都创业初期,996是常态,基本是每天晚上9、10点才下班,还要开20公里回家,周末闲得慌结果去公司加班。

我觉得努力工作是一种美德,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卷,我说的卷,是通过低价或者不平等竞争的手段去短期占领市场,从而打击对手的行为。

自己不赚钱不重要,主要是竞争对手不能赚钱。

对于这种人,我的回复是你去继续卷拼多多吧,不要来这里。

说了这么多,我回到降低预期和标准这件事上,我认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尝试经营一个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生意,而不是一开始就要干翻XXX。

不开玩笑,以大部分人第一次海外创业的水平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有些事存在,当然有落后的地方,但是也有它合理的一方面,

举个简单例子,印尼的连锁超市大部分很破旧,灯光灰暗,非常类似20年前的杂货铺的感觉,但是生意非常好,有人觉得是装修问题,结果装潢得窗明几净,反而门可罗雀。

核心秘密是这些连锁超市本质上是在打造社区感,让人有回到家、无拘无束的感觉。

如果你们有机会参观印尼普通家庭的内部,就会知道,他们家里的环境和条件绝对没有国内的好,非常简单,甚至用简陋来形容。

想象一下你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进入五星酒店,是不是很拘束?手都不知道放哪?你会在五星酒店买卫生纸吗?哪怕它很便宜?

印尼最大的咖啡品牌之一JAGO,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在上万辆手推车上卖咖啡。

在印尼,开设一家新咖啡馆的花销大概在8亿印尼盾左右,并且开店的选址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这种电动推车,开店成本可以下降到2500美元左右。

对了,这家公司已经在几年前获得220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

是不是难以想象?

所以,最后一件事,也是我想说的,就是理解当地文化。

我和马来西亚博商的负责人交谈时他也提到过这个观点,那就是商业模式可以复制,人才可以花大价钱招募,但是最难的是文化的隔阂

换句话说,哪怕是说中文的马来西亚华人,在具体执行和操作中,有时候也很难理解真实的含义,核心还是文化不同。

最后祝大家在东南亚创业成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东南亚创业 市场分析 文化理解 商业模式 亲力亲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