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13日
机场“涨价潮”,压垮航司的最后稻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因长期冻结收费标准,导致财务状况日益紧张,尽管旅客吞吐量持续增长并位列全球前茅,但其机场设施使用费和飞机着陆费远低于其他国际主要机场。为应对扩建带来的成本上升及非航空业务收入下滑,仁川机场正计划上调各项收费,这将直接增加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对于已面临成本压力、票价难以大幅上涨的航空公司而言,此次调价可能迫使其削减航线、压缩服务以求生存,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并可能导致旅客流失,对整个航空生态系统造成失衡。

✈️ **仁川机场收费标准低迷,财务压力凸显**:仁川国际机场自2002年以来几乎未调整收费标准,导致旅客使用费和飞机着陆费远低于伦敦希思罗、新加坡樟宜等国际机场,例如旅客使用费仅为希思罗的五分之一。这种低收费策略虽曾助力其巩固亚洲枢纽地位,但已使其财务结构日渐脆弱,尤其是在扩建第二航站楼(T2)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以及免税店租金收入下滑的背景下。

📈 **机场扩建与成本上升,非航空业务收入承压**:仁川机场为提升旅客处理能力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包括第二航站楼(T2)的启用,这显著推高了运营成本。同时,机场约60%的收入依赖餐饮、免税店租金等非航空业务,但目前消费疲软导致免税店要求大幅降低租金,进一步加剧了机场的财务困境。T2扩建预计将使运营费用飙升近四成,利润大幅缩减,负债率逼近100%。

✈️ **收费上调影响深远,航空公司面临严峻挑战**:仁川机场计划逐步提高收费标准,首先针对外国旅客的过境机场使用费。此举将直接增加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尤其是在伦敦希思罗、新加坡樟宜等机场已相继提价的情况下,若亚洲其他枢纽跟进,航空公司将面临整体成本的剧烈上涨。航空公司在票价上调空间受限、旅客对价格敏感的双重压力下,可能不得不削减低负载率的国际航线、压缩机上餐食和地面服务,以维持生存。

🔄 **航空生态失衡,行业面临重塑**:机场需要涨价来维持运营,航空公司则在成本和市场需求之间艰难平衡,而旅客对价格的敏感度又进一步限制了票价的调整。这种多方博弈使得原本相互依存的航空生态系统出现失衡。未来几年,整个行业需要在成本压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这对于航空公司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航司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近日,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计划提高已冻结20多年的机场设施使用费,并酝酿上调包含在机票价格中的机场使用费。

换句话说,未来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普通旅客,经过仁川机场的成本,都很可能水涨船高。

这座国际机场看似风光,背后实则面临财政紧张的现实。

根据CADAS发布的数据,2024年仁川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121.3万人次,全球排名第13。

据韩国媒体BusinessKorea报道,仁川机场近年由于扩建了第二航站楼(T2),提升了旅客处理能力。仅在去年,仁川机场就运送了7067万名国际旅客,在全球国际旅客吞吐量的排名中位列第三,仅次于阿联酋的迪拜机场和英国的希思罗机场。今年,旅客数量预计还将创下机场开航以来的历史新高。

不过,虽然客流逐年增长,仁川机场的收费标准自2002年以来几乎没有调整过,远低于其他国际一线机场。

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几大国际机场的收费,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截至2025年7月,仁川机场的旅客使用费只有1.7万韩元(约88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伦敦希思罗机场高达9.3万韩元左右,是仁川的五倍多;新加坡樟宜机场收费约6万韩元,甚至越南胡志明市机场也比仁川高,约3万韩元。

飞机着陆费差距也明显。以一架载270人的波音777-300ER为例,同样停放4小时,仁川机场收费约395万韩元(约2万人民币),而希思罗机场则高达1673万韩元,几乎是仁川的四倍。

这套长期未调的低收费体系,虽然助力仁川巩固了亚洲枢纽地位,但也让机场财务结构日渐脆弱。

具体来看,仁川机场近60%的收入来自非航空业务,比如餐饮、免税店租金等。然而,这些曾经的“现金奶牛”,现在也在走下坡路。

随着消费疲软,新罗免税店和新世界免税店近日要求仁川机场公司降低40%的租金,并放话若条件不满足,将终止合同。

与此同时,机场扩建步伐未曾放缓。第二航站楼刚启用,吞吐能力提升的同时,运营成本也水涨船高。

2025年财务预测显示,T2航站楼扩建将令运营费用飙升近四成,利润几乎腰斩,负债率逼近100%;未来的T3航站楼和第五跑道建设,仍将持续巨额投入。

仁川机场相关人士表示,当前收费远低于全球主流水平,计划先从针对外国旅客的过境机场使用费入手,逐步提高标准。

更深层次看,对航空公司而言,仁川涨价的影响远不止“多掏点钱”那么简单。

此前,希思罗、樟宜等国际机场已相继调价。如果东京、香港、新加坡等亚洲枢纽跟进,航司将面临整体成本暴涨,且几乎没有谈判空间。

更关键的是,航司回旋余地有限。

这些枢纽拥有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航线网络优势,航司很难绕开,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成本不断上压,地面保障、航油、机场费层层叠加;下游票价却难以轻易上调,旅客对价格高度敏感,稍有波动就可能流失。

为求生存,航司只能“伤筋动骨”:

砍掉那些负载率低、回报差的国际航线,尤其是中转少的航班;

压缩机上餐食和地面服务、精简人力与运营流程。

这类举措虽能短期缓解财务压力,却不可避免地影响服务质量与品牌竞争力。

短途旅客则会“用脚投票”,更多选择高铁、轮渡等替代交通工具。航线停飞频繁,市场选择日益减少,陷入恶性循环。

机场需要涨价来维持运转,航司想涨价却被市场掐住咽喉,旅客对价格又极度敏感。这种三方拉扯,让原本相互依存的航空生态开始失衡。

未来几年,如何在成本压力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一场硬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旅讯”,作者:罗銮銮,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仁川机场 航空业 机场收费 运营成本 市场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