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8月11日
The President’s Police State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认为,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宣布华盛顿特区进入“犯罪紧急状态”,临时接管该市警察部门并部署国民警卫队,是其迈向威权主义的危险一步。文章指出,此举是基于过时的犯罪数据,而最新数据显示,包括谋杀和劫车在内的暴力犯罪在华盛顿已显著下降。例如,与2023年相比,2024年谋杀案下降了32%,武装劫车案下降了53%。
作者认为,特朗普此举的真实目的并非打击犯罪,而是一场旨在转移公众对其前友人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丑闻注意力的“公关秀”。文章援引保守派人士克里斯托弗·鲁福(Christopher Rufo)的言论,他将此举与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布克尔(Nayib Bukele)的铁腕镇压相提并论,并视之为一场与左翼“威权主义”叙事对抗的政治斗争。作者警告,布克尔的统治以破坏宪法、压制异见和未经正当程序大规模监禁为特征,这种模式正是特朗普支持者所期望的。
文章批评特朗普任命司法部长帕姆·邦迪(Pam Bondi)和美国缉毒局(DEA)局长特里·科尔(Terry Cole)领导此项行动,因两人均缺乏市政警务经验。作者还指出特朗普在对待军队和国民警卫队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他在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期间部署了国民警卫队,但却在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时拒绝部署。文章最后总结,特朗普的行动并非为了让市民更安全,而是通过制造不安全感来压制异议并攫取更多总统权力,这正是威权主义的行径。
Donald Trump Doesn’t Really Care About Crime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作者乔纳森·查特(Jonathan Chait)论述,特朗普总统接管华盛顿特区警方的行动,其真实动机并非打击犯罪,而是利用国家机器对付其政治对手。文章开篇即指出,特朗普在国内使用军队的渴望远超于在国外部署。
查特提出几点质疑来支持其论点:1. 特朗普自身的“亲犯罪”记录:作者称特朗普为“美国历史上最亲犯罪的总统”,他本人是重罪犯,并大量赦免了因在2021年1月6日袭击警察而被定罪的暴力罪犯。2. 对“犯罪”的定义扭曲:特朗普口中的“罪犯”排除了自己和其支持者,却包含了无家可归等非犯罪状态,并主要集中于他与非裔美国人相关的街头犯罪。3. 行动与现实脱节:特朗普声称犯罪率“失控”,但事实上华盛顿的犯罪率自疫情高峰后已持续下降。作者认为,特朗普并未采取如填补法院空缺以加速案件处理等真正有效的措施,而是选择部署缺乏执法经验的军队,这在逻辑上难以自洽。4. 支持者的真实意图:文章引用保守派活动家克里斯·鲁福(Chris Rufo)的言论,他公开呼吁特朗普在华盛顿进行一场“布克尔式”的镇压,并毫不掩饰地将此视为一场压制左翼“威权主义”叙事的政治胜利。鲁福对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的推崇,揭示了其支持者渴望利用国家权力粉碎对手的真实想法。
文章最后警告,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暗示,他计划将华盛顿的行动模式推广到其他城市。这表明其真实动机与他声称的打击犯罪的目标并不一致,其在首都的所作所为是对全美国的警示。
Trump’s Farcical D.C. Crackdown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认为,特朗普总统再次对华盛顿特区发起的执法“镇压”行动,并非其强大的表现,而是一种软弱的承认,其本质是一场“闹剧”。文章回顾了2020年夏天特朗普为拍摄宣传照而动用军队驱散和平抗议者的事件,并指出此次行动的背景是城市平静,并无抗议活动。
作者指出,特朗普选择华盛顿是因为该地区独特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软目标”,总统可以较少限制地施加权力。此次行动的导火索是埃隆·马斯克圈内成员Edward "Big Balls" Coristine遭遇的未遂劫车案,但这并不能掩盖华盛顿暴力犯罪率(包括劫车案)已从疫情后高点大幅下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的事实。
文章描述了此次部署的荒谬场面,例如缉毒局(DEA)探员在游客众多的国家广场笨拙巡逻,而那里并非犯罪高发区。作者认为,这次行动与此前在洛杉矶高调部署国民警卫队后又悄然撤回的“假任务”如出一辙,是对D.C.法律地位的利用。
文章最后强调,虽然这场闹剧可能不会直接导致全面的独裁统治,但它暴露了特朗普善于利用法律漏洞来不受约束地使用武力的模式。受害最深的将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被特朗普宣布为不受欢迎的无家可归者。作者呼吁,任何旨在修复美国民主的努力,都应将保障华盛顿的自治权作为限制总统恶意干预的必要工作。
Extreme Home Makeover: White House Edition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这篇讽刺文章以一档名为《极限家庭改造:白宫版》(Extreme Home Makeover: White House Edition)的虚构电视节目形式,嘲讽了唐纳德·特朗普的品味、自大以及其将公共机构私有化的倾向。
节目由J.D.万斯(J. D. Vance)主持,主角是“应得的”特朗普家族。特朗普抱怨白宫“恶心”、“太老旧”,并充满了苍蝇和“不是唐纳德·特朗普的男人”的照片。改造计划包括:1. 驱鬼:由特朗普提名的“鬼魂能量”专家团队(暗讽其提名的医疗官员)进行,并意外在墙里发现了正在做播客的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2. 椭圆形办公室改造:特朗普要求将办公室全部变成金色,灵感来自希腊神话中的迈达斯国王(King Midas)。他希望最终效果能让来访的教皇有宾至如归之感,并为此计划“绑架教皇”来测试。3. 玫瑰园改造:杰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种植的玫瑰园被推土机铲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石制露台,上面摆放着廉价的桌椅和遮阳伞,意在营造一种像快餐店“Au Bon Pain”那样“令人迷失方向”的氛围。4. 增建舞厅:特朗普希望建造一个巨大的舞厅,因为他认为在帐篷里举办活动是“折磨”,帐篷是为他“无缘无故关押在拘留营里的人”准备的。
文章通过夸张的对话和场景,描绘了一个试图将国家象征——白宫——变成自己“永久之家”(Forever home)的总统形象,其背后则是国民警卫队的集结,暗示了这种个人意志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威权本质。
The Facial-Recognition Sham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例,论证了当前网络服务中强制性的面部识别和身份验证措施存在严重缺陷,既不安全也无法有效保护用户,反而侵犯了隐私并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作者首先描述了他如何轻易地用一张从谷歌搜索到的女性照片,骗过了一个宣称“安全”的约会应用“Tea Dating Advice”的验证系统。该应用近期刚刚遭受严重数据泄露,泄露了超过一百万条私人信息。这表明,即使在安全风险暴露后,其验证机制依然脆弱不堪。
文章指出,这种有缺陷的验证正在被制度化。英国的《在线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和美国正在审议的《儿童在线安全法》(KOSA)都要求网站和应用验证用户年龄,这往往需要用户提交政府ID或自拍。然而,这些措施很容易被规避,例如使用VPN或用逼真的游戏角色视频来欺骗系统。
作者认为,这种强制验证的后果是:1. 安全性不升反降:它迫使网站收集大量敏感个人数据,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2. 可能被滥用:模糊的法律(如犹他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针对“有害内容”的法律)可能被用作政治工具,以“保护儿童”为名,封锁LGBTQ内容或关于堕胎的医学信息。3. 侵蚀匿名权:它将终结互联网的匿名状态,赋予政府和企业前所未有的权力来追踪个人在线活动,使美国的开放互联网向中国的中心化追踪系统靠拢。
作者建议,与其采取侵入性监控,不如推行普适性的安全措施,例如限制深夜通知、限制算法推荐等,这些措施可以同时保护儿童和成人,而无需牺牲隐私和匿名性。
The Clean-Energy Equation No One Can Solve Yet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探讨了清洁能源转型中日益增长的“峰值矿产”(peak mineral)焦虑,即对锂、钴、碲等关键矿物可能出现短缺的担忧,但同时指出,技术创新可能使这种担忧变得多余。
文章首先提到,正如“峰值石油”理论最终被新技术(如水力压裂)所证伪,对矿产短缺的担忧也可能被技术进步所化解。一篇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新研究预测,在所有能源转型方案中,到2100年世界将面临多达12种矿产的短缺。
然而,作者列举了多个反驳这一悲观预测的论据:1. 技术效率提升:太阳能电池技术在过去15年里已将单位银的使用量削减了一半以上。2. 替代品涌现:储量更丰富的钠离子电池正成为锂电池的替代品;由于钴矿开采涉及人权问题,制造商已成功商业化了无钴电池化学成分,导致对钴的需求预测大幅下降。3. 技术路线变化:研究预测基于对薄膜太阳能电池板未来高增长的计算,但这种技术已相对过时,市场目前由晶硅电池板主导,后者所需的化学物质更为简单。4. 未来不确定性:文章指出,对未来75年的预测是高度理论化的,它无法考虑到核聚变、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上的突破,甚至小行星采矿等潜在的颠覆性技术。
文章结论认为,尽管当前矿产供应紧张,需要开设更多矿山,但能源行业的快速创新和替代技术的发展表明,适应能力很强。预测未来的矿产需求极为困难,而“峰值矿产”的担忧很可能像“峰值石油”一样,最终被技术发展所克服。
Israel and Gaza, Held Hostage by Fundamentalism
原文发布时间:22025年8月11日
U2乐队主唱波诺(Bono)在这篇评论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以色列-加沙冲突的深切悲痛和道德谴责。他坦言自己最初因局势复杂而避免公开发声,但加沙地带饥饿儿童的影像让他无法再保持沉默。
波诺首先明确谴责了哈马斯于2023年10月7日发动的“邪恶”袭击,认为其目的是为了设下“恶魔般的陷阱”,引发一场可能重塑地缘格局的战争。然而,他同样对以色列的报复行动感到“恶心”,认为其反应“越来越不成比例”,并且无视加沙无辜平民的生命。他写道:“当大规模非战斗人员的生命损失——尤其是儿童的死亡——显得如此蓄意时,那么‘邪恶’就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
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及其极右翼政府的行为应受到“明确和毫不含糊的谴责”。波诺指出,以色列如今也将饥饿作为战争武器,这是一种“道德沦丧”。他引用以色列多位部长的言论,证明其政府意图“抹掉”加沙。他警告,内塔尼亚胡正在将以色列推向一种“与砍刀一样直白的基要主义”,这可能会让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中被孤立,并最终实现其敌人未能达成的目标——让以色列消失。
波诺呼吁各方停火,并强调应倾听那些担忧以色列和犹太教未来的犹太人的声音。他表示,他的乐队与寻求和平共处的巴勒斯坦人民以及仍被扣押的以色列人质站在一起,并已承诺向巴勒斯坦医疗援助组织(Medical Aid for Palestinians)捐款。
Americans Are All In on Cow-Based Wellness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探讨了在美国兴起的“牛基健康”(cow-based wellness)或“cowmaxxing”趋势,即使用牛的各种产品(如牛油、生牛奶、牛初乳、牛器官)进行养生保健。文章认为,这一趋势反映了在科学信息混乱和对传统医疗体系不信任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盲目崇拜。
文章列举了多种流行的牛基产品:* 牛油(Beef tallow):被网红宣传为可替代工业润肤霜和种子油的“生物同质”护肤品。* 生牛奶(Raw milk):尽管存在致命的健康风险,但其需求仍在增长,并得到小罗伯特·F·肯尼迪等人的支持。* 牛器官和补充剂:牛胶原蛋白、牛初乳、牛胎盘甚至牛睾丸粉末被包装成能改善皮肤、肠道和免疫力的“超级食品”。
作者指出,这些产品的健康声明大多含糊不清、无法证实,甚至部分产品(如生牛奶)具有明确的危险性。这一趋势的吸引力源于“自然偏见”(naturalness bias)——即认为天然的就是好的。产品营销也强调“原始”、“祖传”等概念,迎合了消费者对现代工业产品的恐惧。
然而,文章揭示了这种“自然”叙事背后的矛盾:大多数现代牛生活在高度工业化的环境中,食用转基因作物,并可能被注射抗生素或激素。所谓的“草饲”标签也缺乏严格监管。
文章总结道,“cowmaxxing”与其说是一种健康追求,不如说是一种在复杂健康信息面前寻求简单的精神寄托。它利用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世界的焦虑,其核心承诺近乎一种信仰:“牛性近乎神性”(Cowliness is next to godliness)。
A Tech Rule That Will ‘Future-Proof’ Your Kids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提出了一条被多位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认可的、简单而有效的育儿科技规则,旨在帮助孩子建立与科技的健康关系,即“卧室里永远不能有屏幕”(no screens in the bedroom, ever)。
文章作者认为,在众多复杂的育儿建议中,这条规则因其简单性和广泛的专家支持而脱颖而出。其益处不仅限于表层:1. 保障睡眠和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好处是避免屏幕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和时长。睡眠不足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杀念头和自残)的重要风险因素。2. “未来防护”(Future-proofing):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在心智成熟前,培养与科技的健康关系。当孩子只能在厨房、客厅等公共区域使用电子设备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意识到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公开的,从而减少在深夜独处时做出冲动、不当行为的可能性。3. 促进家庭关系:在公共空间使用设备,孩子更有可能与父母分享他们的数字生活,例如展示新学的TikTok舞蹈或解释网络流行语。这有助于对抗智能手机的孤立性,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了解和联系。
文章建议,这条规则应在孩子获得第一台设备时就确立,并且父母最好以身作则。相比于复杂的家长控制或禁令,这条规则更易于执行,也更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健康的科技使用习惯。
A Cheat Code for Parents Isn’t Working Anymore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探讨了当前儿童电视节目领域的困境,认为随着公共广播资金被削减和流媒体平台的碎片化,父母们曾经依赖的“作弊码”——即信任少数几个高质量的儿童频道——已经失效。
文章以《芝麻街》中的自闭症布偶“茱莉亚”(Julia)为例,说明了高质量儿童节目是如何通过与儿童发展专家的合作,精心制作出既具教育意义又能引起儿童共鸣的内容。然而,这种模式正面临威胁:1. 资金危机:特朗普政府对PBS等公共网络的资金削减,直接危及了旨在开发此类教育节目的“Ready to Learn”等项目。2. 平台碎片化:流媒体和YouTube的兴起,使得儿童内容市场变得庞大而无序,作者将其形容为“学前班的Tinder”。孩子们可以无休止地浏览视频,但质量良莠不齐,制作精良的节目难以脱颖而出。3. 质量控制缺失:与过去由专家参与制作的模式不同,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为孩子创作内容”,并上传到一个缺乏监管和策划的空间。这导致了大量低质、仅为追求点击率的“脑残”内容泛滥。
文章指出,尽管YouTube等平台试图通过建立“质量原则”来改善内容,但其商业模式本质上仍以“参与度”和“眼球”为核心,这与教育目标时常冲突。
最终,作者认为,过去那种可以信赖的、精心策划的儿童节目生态正在瓦解。如今,为孩子选择有益的观看内容,需要父母付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努力和甄别,因为那个简单的“作弊码”已经不再有效。
How Not to Fix American Democracy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是对作家奥西塔·恩瓦内武(Osita Nwanevu)的新书《人民的权利:民主与新美国建国案例》(The Right of the People: Democracy and the Case for a New American Founding)的评论。评论者乔治·帕克(George Packer)认为,尽管该书对美国民主缺陷的诊断和提出的改革方案(如废除参议院的阻挠议事、扩大众议院、征收财富税等)有其价值,但其核心政治方法论存在根本性缺陷,未能提供修复美国民主的有效路径。
评论的主要批评点如下:1. 缺乏原创性与说服力:书中关于美国建国者起草反民主宪法以保护自身利益的论点,以及提出的进步派改革议程,都非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未能阐述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实现这些目标,只是将任务推给了“政治专业人士和组织者”。2. 脱离现实的政治幻想:恩瓦内武的写作风格充满“鄙夷”,这种源于社交媒体的论战姿态,表明他无意说服异见者。他坚信“普通美国人”本质上是进步的,这是一种“左派的固有恶习”和“泡沫中的幻觉”,完全忽视了右翼民粹主义的强大吸引力以及大量工薪阶层选民的真实想法。3. 对民主的理解片面:书中将民主主要视为权力的分配问题,认为只要权力分配更平等,民主就会更好。评论者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民主作为一种需要实践和掌握的“艺术”,也忽视了当前政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敌意、群体性错觉等非理性因素。
帕克总结道,恩瓦内武未能解释为何在民主制度下,选民会支持特朗普这样的人物,也未能提供一种能够团结而非疏远大多数美国人的政治策略。因此,尽管该书的诊断值得关注,但其修复民主的药方因脱离政治现实而注定失败。
No One in the White House Knows How to Stop Ebola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由三位曾在奥巴马和拜登政府负责生物安全和全球健康的前高级官员撰写,他们发出严厉警告:特朗普政府已系统性地 dismantling(拆除)了美国应对生物威胁的关键基础设施,使国家在面对下一次大流行病时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
文章以2021年成功遏制埃博拉疫情的经历为开端,当时白宫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NSC)的生物安全办公室和新成立的疫情防范与应对政策办公室,协调各政府机构,迅速采取了检测、疫苗部署、旅行者追踪等一系列措施,最终阻止了病毒进入美国。
作者们指出,这套行之有效的“剧本”和懂得如何执行的专业团队,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内已被摧毁:1. 核心机构被裁撤:NSC的生物安全部门领导及其团队已被迫离职,该单位名存实亡;国会设立的疫情防范与应对政策办公室也从20人的团队缩减至零。2. 专业人才流失:数千名在CDC、FDA等机构的公共卫生专家被解雇。3. 全球合作中断:政府取消了对全球疾病爆发地的监测项目,解散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并退出了世界卫生组织(WHO)。4. 预防性投资被削减:对防范大流行性流感的投资被取消,疫苗的公信力受到破坏。
作者们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禽流感和麻疹等多种生物威胁,而科学家估计未来25年内发生另一场与新冠同等严重的大流行的概率高达50%。在现有防御体系被瓦解的情况下,美国可能直到病毒在某个有国际机场的大城市传播后才有所察觉,届时将失去在源头控制疫情的宝贵时机。这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场“咎由自取”的灾难。
The Elite-University Presidents Who Despise One Another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本文揭示了美国顶尖大学校长之间因如何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压力和公众信任危机而产生的深刻分歧,形成了一场“常春藤联盟与南方”之间的内部“内战”。
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阵营:1. 抵抗派(The Resistance):以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埃斯格鲁伯(Christopher Eisgruber)和卫斯理安大学校长迈克尔·罗斯(Michael Roth)为代表。他们认为,特朗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攻击是出于政治动机,旨在削弱学术自由。他们主张大学应坚守立场,捍卫自身合法权利,并公开反击政府的攻击。他们认为,对大学的批评(如“觉醒”文化、反犹主义)被夸大,是政府干预的借口。罗斯更是将“制度中立”视为一种“懦弱”。
- 改革派(The Reformists):以范德比尔特大学校长丹尼尔·迪尔迈尔(Daniel Diermeier)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安德鲁·马丁(Andrew Martin)为代表。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如校园左倾、反犹主义滋生等,并认为承认这些问题并主动改革,是重新赢得公众和政府信任的最佳途径。他们推动大学采纳“制度中立”原则,并成立了一个名为“为了美国未来的大学”(Universities for America’s Future)的新联盟,被视为试图挑战并取代美国大学协会(AAU)的领导地位。
文章指出,这场争论已演变为个人和机构间的角力。改革派被指责为“机会主义者”,试图利用常春藤联盟的困境来提升自身地位。这种内部分裂已产生实际后果,例如在游说国会反对提高大学捐赠基金税率时,两个阵营未能形成统一战线,可能导致了不利的结果。
文章总结,这场分歧的根源在于对威胁本质的不同判断:抵抗派视特朗普为一个暂时的、独特的威胁,而改革派则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与美国社会深层脱节的体现,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
Canada Is Killing Itself
原文发布时间:22025年8月11日
本文深入探讨了加拿大自2016年将安乐死(官方称为“医疗援助死亡”,MAID)合法化以来,该制度的迅速扩张及其引发的深刻社会和伦理问题。文章指出,加拿大已成为世界上安乐死增长最快的国家,MAID占全国死亡人数的比例已超过5%,并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以“患者自主权”为至高无上原则的MAID制度,正沿着一条逻辑上难以遏制的轨道不断扩张,其边界日益模糊:1. 从临终到慢性病:MAID最初仅限于“合理可预见的自然死亡”的患者。2021年,法律扩展到死亡并非迫近的慢性病患者(Track 2)。很快,到2027年,该制度还将适用于仅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议会甚至已建议将其扩展至未成年人。2. “自主选择”的困境:文章通过多个案例揭示,所谓的“自主选择”在现实中充满复杂性。一些加拿大人因无力承担医疗或生活费用而寻求MAID,如一名患有ALS的女性因无法获得足够的家庭护理而选择死亡。这使得MAID在某些情况下更像是社会保障体系失灵的产物,而非个人尊严的选择。3. 伦理与实践的冲突:医生们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困境。一位医生描述了为一个患有可治愈癌症但拒绝治疗的年轻人提供MAID后的悔恨。对于残障人士,MAID的普遍存在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生命价值被低估,甚至有患者在术前被不当询问是否了解MAID。4. 监管与扩张的失衡:尽管存在争议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警告,加拿大政府仍在推进MAID的扩张,例如魁北克省已立法允许“预先请求”(advance requests),即患者可在清醒时同意在未来丧失认知能力(如阿尔茨海默症)后接受安乐死,这引发了对“快乐的痴呆症患者”实施安乐死的伦理难题。
文章最后指出,加拿大政府似乎对MAID的快速增长持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没有设定明确的上限。最终的制约可能来自于提供服务的医疗人员自身,当他们达到道德或后勤上的承受极限时,这个不断扩张的医疗实验才可能触及其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