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热帖 08月12日
对父子关系的一点思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严以待子,宽以待己”的现象,指出许多父母过于强调子女的孝顺和体谅,却忽视了自身的成长与责任。作者结合个人经历,认为真正的孝顺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无条件的爱,而非说教或情感勒索。父母应反思自身行为,以爱为基础建立稳固的情感账户,才能培养出内心真正孝顺的孩子。文章强调,父母是家庭关系的起点,自身的成熟和对孩子的尊重是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关键。

🧐 **教育的本末倒置:** 文章指出,当前家庭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要求孩子孝顺和体谅父母,却忽略了父母自身的教育责任和成长。作者认为,真正的孝顺是父母以身作则、给予无条件的爱和尊重的自然结果,而非单方面的索取。

💖 **无条件的爱与情感账户:** 作者强调,爱不应是带有条件的“商业合同”,而应是无私、无条件的付出。父母通过持续的爱和理解,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账户,是赢得孩子真心爱戴的关键。过分强调恩情反而会疏远亲子关系。

⚖️ **双重标准下的家庭关系:** 文章深刻揭示了许多家庭中存在的双重标准:孩子被要求“懂事”、“包容”、“孝顺”,而父母却可以情绪失控、拒绝成长、不尊重孩子。这种不公平的对待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 **父母是家庭关系的起点:** 作者认为,父母自身的言行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如果父母未能做好榜样,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那么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将是徒劳的。父母的自我反思和成长至关重要。

刚刚看到一个视频,说父亲十分不容易,没人教怎么做父亲,做儿子最容易,很多人都在教怎么做儿子。该视频有两万赞,五千评论。我看到后,首先就感觉到一种诡异感。

仔细想了下,诡异感来自严以对待小孩儿,宽以对待成年人。

很多家庭,包括我的家庭,家庭教育的重点都在教育孩子要孝顺,要包容,体谅父母。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孝子是慈父母自然而然下的产物,父母懂倾听,情绪稳定,自我教育,敢于认错,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大概率是孝的,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推理。

从我个人经历出发,从小被教育要当个好孩子,要体谅父母,一开始会认同,后来会感到不适感到压力,最后演化成彻底压抑或者完全叛逆。真正的孝源自家庭的耳濡目染,而不是说教。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色彩应当是家庭教育下自然渲染的,而不是拿着画笔强行涂上去的。

爱从来不是勒索来的,是用爱换来的。父母过分强调恩,强调回报,那就是给爱上了一层条件,就不是纯粹的,更像是商业合同,那么也不能指望孩子真的能爱父母。

我已经接纳了父母不爱我这件事。

说个偏激的,我自己也感觉有点偏激,但我依然认同,就是父母原罪论,父母擅自决定了孩子的出生,那么应该用爱赎罪,赢得孩子的原谅,并通过持续不断的爱,在孩子心中建立一个长久的情感账户。是偏激,但是我能从中感觉到家庭关系的一点基本逻辑。

家庭关系应当是最无私的,最无条件的,一个家庭里最不应当苛责的永远是孩子,当孩子表现得不好,父母应当反思自己,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孩子。

孩子被要求“懂事”,但父母却可以情绪失控、不讲道理。 孩子被要求“包容”,但父母却可以拒绝成长、拒绝改变。 孩子被要求“孝顺”,但父母可能从未真正理解或尊重过孩子。这无疑是可怕的,但也是十分常见的家庭关系。

之前我认为我对我父亲无感,但时间越久,似乎并非无感,每次回忆起来依然会有愤怒的感觉。每次愤怒都会持续很久。

似乎说偏了。总之就是,父母永远是家庭关系的起点,父母自己没做好,再怎么要求孩子都是白搭。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父母之爱 自我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