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个视频,说父亲十分不容易,没人教怎么做父亲,做儿子最容易,很多人都在教怎么做儿子。该视频有两万赞,五千评论。我看到后,首先就感觉到一种诡异感。
仔细想了下,诡异感来自严以对待小孩儿,宽以对待成年人。
很多家庭,包括我的家庭,家庭教育的重点都在教育孩子要孝顺,要包容,体谅父母。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孝子是慈父母自然而然下的产物,父母懂倾听,情绪稳定,自我教育,敢于认错,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大概率是孝的,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推理。
从我个人经历出发,从小被教育要当个好孩子,要体谅父母,一开始会认同,后来会感到不适感到压力,最后演化成彻底压抑或者完全叛逆。真正的孝源自家庭的耳濡目染,而不是说教。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色彩应当是家庭教育下自然渲染的,而不是拿着画笔强行涂上去的。
爱从来不是勒索来的,是用爱换来的。父母过分强调恩,强调回报,那就是给爱上了一层条件,就不是纯粹的,更像是商业合同,那么也不能指望孩子真的能爱父母。
我已经接纳了父母不爱我这件事。
说个偏激的,我自己也感觉有点偏激,但我依然认同,就是父母原罪论,父母擅自决定了孩子的出生,那么应该用爱赎罪,赢得孩子的原谅,并通过持续不断的爱,在孩子心中建立一个长久的情感账户。是偏激,但是我能从中感觉到家庭关系的一点基本逻辑。
家庭关系应当是最无私的,最无条件的,一个家庭里最不应当苛责的永远是孩子,当孩子表现得不好,父母应当反思自己,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孩子。
孩子被要求“懂事”,但父母却可以情绪失控、不讲道理。 孩子被要求“包容”,但父母却可以拒绝成长、拒绝改变。 孩子被要求“孝顺”,但父母可能从未真正理解或尊重过孩子。这无疑是可怕的,但也是十分常见的家庭关系。
之前我认为我对我父亲无感,但时间越久,似乎并非无感,每次回忆起来依然会有愤怒的感觉。每次愤怒都会持续很久。
似乎说偏了。总之就是,父母永远是家庭关系的起点,父母自己没做好,再怎么要求孩子都是白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