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8月11日
我国科研团队攻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短命”难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晶界稳定技术。该技术通过在钙钛矿前驱液中引入含碘有机分子,原位反应形成稳定化合物,有效钝化晶界缺陷,抑制离子迁移和相分离,显著提升了电池的电荷传输能力和长期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在高温老化测试中展现出优异的效率保持率,有效解决了钙钛矿电池“短命”的难题,为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 **新型晶界稳定技术显著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与稳定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在钙钛矿前驱液中引入含碘有机分子,使其与残留碘化铅原位反应,形成具有六边形层状结构的稳定化合物。该化合物能够有效钝化晶界缺陷,抑制离子迁移和相分离,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电荷传输能力,解决了困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衰减问题。

🚀 **实现国际领先的转换效率**:该技术在 1.66 电子伏特反式钙钛矿电池上的实验数据显示,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 24.12%,处于同类型电池的国际最高水平。进一步在 1.53 电子伏特电池上的测试中,效率更是提升至 26.84%,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不同电池类型上的普适性和优越性。

⏳ **大幅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在稳定性测试方面,采用该技术的电池在最大功率点持续运行 1000 小时后,效率仍能保持初始值的 94%。此外,经过 85℃ 高温老化 500 小时,电池效率留存率高达 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有效破解了钙钛矿电池“短命”的难题,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可靠保障。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并获多项基金资助**:该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已于 7 月底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由昆明理工大学李虎博士担任第一作者,陈江照教授和黄惠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等多个项目的资助,显示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IT之家 8 月 11 日消息,据科技日报 8 月 10 日报道,昆明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晶界稳定技术,成功解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长期面临的效率与稳定性瓶颈问题,为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这一成果于 7 月底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然而,电池内部残留的碘化铅容易导致晶界不稳定,长期使用后效率衰减严重。这始终制约其商业化进程。

针对这一挑战,昆明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他们通过在钙钛矿前驱液中引入一种含碘的有机分子,使其与残留碘化铅原位反应,形成具有六边形层状结构的稳定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不仅能有效钝化晶界缺陷,还能抑制离子迁移和相分离,显著提升电池的电荷传输能力。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 1.66 电子伏特反式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 24.12%,处于目前同类型电池的国际最高水平;针对 1.53 电子伏特电池的测试中,效率进一步提升至 26.84%,验证了该技术的普适性。

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稳定性表现为:在最大功率点持续运行 1000 小时后,电池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 94%;经过 85℃ 高温老化 500 小时,效率留存率达 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成果有效破解了钙钛矿电池“短命”难题,为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李虎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学陈江照教授和黄惠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昆明理工大学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地区科学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兵团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基础研究青年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IT之家附论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511124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晶界稳定技术 高效太阳能电池 绿色能源 昆明理工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