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8月08日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揭示月球背面月幔超还原状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玄武岩样品研究,发现其着陆区深处月幔呈现'超还原'状态,表明这些月幔更加原始或曾遭受过大型撞击影响。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C上,揭示了月球正背面在氧逸度上的显著差异,为理解月球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玄武岩的平均氧逸度为ΔIW–1.93 ± 0.58,明显低于月球正面样品,表明背面月幔更还原,暗示南极-艾特肯盆地下伏月幔不仅超干、超亏损,还处于超还原状态。

🌌月球正背面氧逸度二分性可能源于两种机制:一是岩浆洋不对称结晶导致正面月幔氧化,二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大撞击引发S2和CO脱气,使背面月幔还原。

🔍科学家提出未来需对比研究月球背面北半球与正面南半球的氧逸度,并通过分析挥发性同位素(K、Cl、Zn)进一步验证大撞击脱气对氧逸度的影响,以揭示月球二分性成因。

🚀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样品,为研究月幔二分性提供了关键数据,其超还原月幔状态为月球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制约。

🌟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NC,证实月球背面月幔氧化还原状态与正面存在显著差异,为理解月球起源和重大地质事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IT之家 8 月 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公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

据介绍,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玄武岩样品研究,揭示了嫦娥六号着陆区深处月幔的“超还原”状态,表明这些月幔更加原始或曾遭受过大型撞击的影响。

▲ 月球背面嫦娥六号玄武岩氧逸度与正面玄武岩氧逸度的对比

IT之家查询发现,相关成果已于 7 月 30 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NC 上(DOI: 10.1038/s41467-025-62341-5)。

行星的氧逸度对于理解其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月球正背面呈现明显的二分性,包括玄武岩分布、地貌特征、化学成分和地壳厚度等。然而,正面和背面月幔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

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41.625°S,153.978°W)采回了月球背面样品(1935.3 g),为研究月幔的二分性提供了特有机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张慧娟与其导师杨蔚研究员、吴福元院士及其合作者们,利用尖晶石 V 氧逸度计和辉石 Eu 氧逸度计,对 23 个嫦娥六号玄武岩岩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嫦娥六号玄武岩的平均氧逸度为 ΔIW–1.93 ± 0.58,明显低于月球正面的阿波罗玄武岩和嫦娥五号玄武岩(ΔIW–0.80 ± 0.64),指示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比正面月幔更加还原(图 1),说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下伏月幔不仅具有超干 (He et al., 2025, Nature)、超亏损 (Zhou et al., 2025, Nature) 的特征,而且处于超还原的状态。

▲ 月球正背面氧逸度二分性的形成机制示意图

科学家认为,这种月幔氧逸度的二分性可能与月球形成和演化的重大事件相关,可能的机制包括:

尽管上述两种机制的验证仍然具有挑战性,但是可以从图 2 看出,月球岩浆洋的不对称结晶应导致月球正背面氧逸度的整体差异(图 2①);然而,大撞击只能导致南极-艾特肯盆地和风暴洋克里普地体的氧逸度差异(图 2②)。

因此,未来对月球背面北半球和月球正面南半球的氧逸度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识别这两种机制。同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挥发性同位素,如 K、Cl、Zn,也有助于阐明南极-艾特肯大撞击导致的脱气对氧逸度的影响。无论如何,南极-艾特肯盆地的超还原月幔为月球二分性成因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制约。

相关阅读: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嫦娥六号 月球背面 月幔 氧逸度 月球演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