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8月08日
人类伤口愈合速度居然比其他动物慢近三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项发表于《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的研究揭示,人类皮肤伤口愈合速度平均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和常见哺乳动物慢近三倍。研究通过实验设计,量化了人类与黑猩猩、猴类、老鼠等动物的伤口愈合速率,发现人类平均每天仅愈合0.25毫米,远低于其他动物的0.613毫米/天。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人类为适应汗腺发达、体毛减少而付出的进化代价。体毛减少导致皮肤变厚、角质层发达以提供机械保护,增加了修复时间;同时,毛囊数量减少也意味着可调动的修复干细胞更少。这种愈合速度的“退化”,可能被社会支持系统所抵消,并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人类伤口愈合速度显著慢于其他动物:一项严谨的实验研究证实,人类皮肤伤口愈合速度平均比黑猩猩、猴子、老鼠等动物慢近三倍。具体而言,人类伤口愈合速率为每天0.25毫米,而其他动物则高达0.613毫米/天,这一差异在不同性别、年龄和伤口部位均表现明显,表明这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 散热与防护的进化权衡:研究提出,人类愈合速度变慢可能源于进化过程中为适应高效散热(通过发达的汗腺和减少的体毛)而付出的代价。失去体毛后,皮肤变得更厚、角质层更发达,以提供机械保护,但这增加了伤口修复所需的再上皮化时间,如同修复厚墙需要更多材料。

🌳 毛囊数量减少影响修复资源:人类由于体毛稀疏,毛囊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可用于皮肤修复的干细胞储备库缩小。相较之下,即使外观差异不大,黑猩猩的毛囊更大、毛更粗,可能储存了更多干细胞,这可能是其愈合速度快于人类的原因之一。

🤝 社会支持系统弥补愈合劣势:研究认为,人类之所以能承受较慢的伤口愈合速度,可能是因为进化出了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互相照料、包扎、清洗伤口以及语言求助与合作,人类能够有效管理伤口愈合风险,从而成为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之一。

💡 进化启示与医学前景:对人类伤口愈合机制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进化历程,也为皮肤修复、伤口愈合和组织工程等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和研究方向。

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场普通的擦伤或手术后的创口,即便没有感染,也要好几周才能真正长好。而在动物世界中,一只猴子或老鼠在野外打斗中撕裂的伤口,却能在短短几天内结痂愈合,恢复如初。这种差距,并非只是看起来的错觉。

2025年,一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首次用严格的实验设计证实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人类的皮肤伤口愈合速度,平均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和常见哺乳动物慢近三倍。这一差异甚至存在于我们和最亲近的黑猩猩身上。

这不是简单的“伤口大、愈合慢”这么容易解释的问题。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隐藏在皮肤之下的深层进化谜题,为什么高度智慧的人类,偏偏在这样一项关乎生存的基本功能上退化了?难道这是一种演化的代价?

实验证明人类愈合最慢

这项研究由日本琉球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研究团队系统比较了人类与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狒狒、苏氏猴和非洲绿猴以及啮齿类动物之间的伤口愈合速度。通过在这些动物背部标准化地制造直径40毫米的全层皮肤创口,并持续拍照监测愈合过程,研究者可以精准地量化愈合速率,以每天恢复的毫米数计。

结果显示,黑猩猩、猴类、老鼠等动物的伤口愈合速度平均为 0.613 毫米/天;而人类的伤口,平均每天仅愈合 0.25 毫米;无论性别、年龄、伤口部位如何,人类群体内的愈合速度差异都不显著,但与其他动物相比差距显著;黑猩猩和猴类之间无明显愈合速度差异,说明这种“慢”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人和动物在特定时间段内伤口愈合的进程

这项实验还特别验证了野外与实验室环境的差异是否影响愈合。结果表明,即使是在自然环境中受伤的野生狒狒,其愈合速度也与实验室中的个体相当,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的可信度。

“掉毛”和“流汗”让我们愈合变慢?

科学家们在论文中并没有简单把“愈合慢”归咎于生理缺陷,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复杂而深远的解释:这可能是人类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汗腺发达、体毛减少而付出的代价。

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不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大部分体毛,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全身的小汗腺,让我们可以通过出汗实现高效的散热。这对在非洲草原上长跑追猎、迁徙逃避炎热的古人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适应优势。

然而,这也带来一个副作用——为了代偿失去毛发后的机械保护,我们的皮肤变厚、角质层更发达。这种结构虽然提供了更强的防护,却也使得皮肤伤口在再上皮化修复时需要更长时间。这就像修复一堵厚墙,需要搬运更多的砖块。

根据组织学研究,人类的表皮厚度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 3–4 倍,而皮肤厚度越大,愈合所需的时间越长,这在机制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愈合慢。

另一个关键机制是毛囊周围的干细胞数量。动物的毛囊密度越高,储备的修复干细胞就越多,愈合速度也越快。而人类由于体毛稀疏,毛囊数量大幅减少,相应的干细胞库也缩小。这意味着在皮肤受损后,人类可调动的修复资源更有限。

尽管黑猩猩和人类的毛囊密度在外观上差别不大,但黑猩猩的毛囊更大、毛更粗,内部可能储存更多干细胞。这或许也是为何他们的皮肤愈合速度仍然比人类快的原因之一。

从进化视角看,一个功能的退化往往是由于其生存压力被其他机制所抵消。研究团队指出,人类之所以能接受较慢的伤口愈合速度,可能正是因为我们逐步进化出了社会支持系统。

总结

我们用流汗来降温、用皮肤来防护、用少毛来轻装上阵,同时也致使了愈合慢带来的风险——但我们可以互相照料、可以包扎清洗、可以用语言求助与合作。

正是这种综合性的适应,让我们成为在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物种之一。今天,了解愈合之谜,不仅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演化路径,也有望启发医学界在皮肤修复、伤口愈合与组织工程等方面寻找新的治疗思路。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类进化 伤口愈合 动物比较 进化代价 皮肤修复
相关文章